黃杰

【摘要】:國外研究證實了寬恕在人際交往、身心健康、主觀幸福感上的積極作用,而在國內寬恕教育已成為當下德育教育中的一個重點。但在具體實踐的過程中,存在一些急功近利的現象,如直接照搬國外寬恕研究結論,填鴨式的道德觀念灌輸。筆者在這里對中西方寬恕進行對比,對存在的區別加以解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寬恕教育在理論上、實踐上的應用與展望。
【關鍵詞】:德育 寬容 寬恕教育
在西方,心理學關于道德心理的科學研究開始于 20世紀 20年代 ,到了 20世紀 60年代形成了一些系統理論 ,在其后的 20年里西方研究者就道德觀念問題闡發了三個重要的研究主題,即公正道德觀、關愛道德觀和寬恕道德觀。而在最近的幾十年,寬恕(forgiveness)受到越來越多的心理學家的關注,他們的研究證實了寬恕在人際交往、身心健康、主觀幸福感上的積極作用。而作為理論上的實踐,寬恕教育也被西方學者引入到學校教育之中,其主要目的是減少學生之間的人際沖突問題,并取得不錯成果。而在我國,伴隨國家“科教興國”戰略的確定以及義務教育的迅速普及,素質教育逐漸成為我國教育改革與發展的主旋律。在看到西方成果之時,我國學者也開始呼吁“德育教育”——其中包括勤儉、誠信、寬恕。但寬恕的研究畢竟起源于西方,國內相對較少,且中國的文化中,并沒有與西方寬恕內涵完全一致的詞語;因此,在實踐中不可避免的會出現誤區:如直接照搬國外寬恕研究結論、填鴨式的道德觀念灌輸;筆者在這里對中西方寬恕進行對比,對存在的區別加以解釋,并在此基礎上,提出寬恕教育在理論上、實踐上的應用與展望。
一、寬恕的文化差異
(一)寬恕起源差異
寬恕(forgiveness)源于希臘文,表示釋懷、放棄使用懲罰,其最早起源于西方宗教,是宗教里最重要的信仰之一。在西方的研究中,心理學家通常把寬恕看成是一系列的動機轉變過程,在該過程中,受害者的回避動機和報復動機逐漸減少,對冒犯者的親社會動機逐漸增加,并促使受害者做出寬恕。他們同時指出寬恕并不是動機,而是一個親社會動機的變化過程。
西方國家是以教堂和僧侶為主的社會文化群體,而中國是個受儒家思想文化熏陶的國家。雖然宗教(如佛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中國人的思想,但相比較而言,哲學傳統(如儒家)的影響作用更大。在中國古代,寬恕與“忠恕”等同起來,其最早起源于孔子的“忠恕之道”的思想。他說:“吾道一以貫之” 。曾參釋道“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論語·以仁》)。
(二)寬恕過程的差異
從寬恕心理過程來看,二者也是存在差異的。
西方的寬恕強調移情,即從他人的角度來看待問題。“移情”包含一系列心理過程:理解對方心理狀態 ,在內心扮演對方角色 ,體驗對方的感受,判斷對方的心理狀態。也就是說,西方的寬恕過程是先站在他人角度看待問題,接著站在他人的角度作出判斷。之所以這么強調站在他人角度,是因為潛在的假設是,人是存在個體差異的,應該尊重個體的獨特性。
而對于“忠恕”,孔子是這樣理解的:忠是在處理人與人的關系中,盡心盡力對待別人;恕是推己及人,把他人與自己看成是同等的、平等的,把他人當作和自己一樣對待,是自我與他人間的一種善意的共存意識。如此來說,“恕”實際就是先對自己的狀態做出判斷,接著以自己的狀態為標準,對他人的狀態進行評價。簡單地說,就是以自己的標準要求他人的過程。這里存在一個潛在的含義:人是有共性的,既然我是這樣,那么他人也應該這樣。
(三)寬恕結果與性質的差異
雖然,不論是“寬恕”還是“忠恕”都涉及到對他人心理狀態的評估,但這種評估的本質是有區別的。
西方的“寬恕”主要是情感的評估與體驗,較少涉及他人行為的對與錯,這個過程具有隨意性和寬容性,是屬于情感層面的判斷。
中國的“忠恕”實際上則是用自己的一套準則來要求他人,在這個過程中存在大量的評價性和強制性,來判斷他人行為與價值觀是否與自己相符,是屬于認知層面的價值判斷。
(四)寬恕的條件性差異
西方宗教認為,人因為不聽上帝的話偷吃禁果,是生而有罪的,是為原罪。上帝是愛的化身,人雖有罪,上帝卻寬恕了人,因此,人應當愛神。但如何愛神?《圣經》上解釋說要寬恕——不僅要寬恕他人,還要寬恕自己。在西方,寬恕甚至被作為一種行為要求去實踐。寬恕對西方人而言是神圣的,就如,《圣經》上所說“錯誤在人,寬恕在神”。西方人選擇寬恕,是因為“上帝要寬恕你”。上帝的偉大之處在于,他的寬恕是“無條件的”,可寬恕“不可寬恕之事”;受此影響,西方的寬恕的也朝著這個方向發展。在西方, 好人、 壞人都只是就事論事, 一次榮譽不足以享譽終生,一次犯罪也不足以千古遺恨。西方的寬恕, 是將友人與敵人都還原成人。猶太教和基督教都主張,如果犯過者能夠悔過并改正他們的行為,就應該得到寬恕。因此,西方的寬恕是更廣泛意義的寬恕,無條件的,無論是什么樣的人都是有可能被寬恕的。
不同于西方的“原罪”思想,儒家思想認為“人之初,性本善”。善人做惡事,是因為他已經墮落成了惡人;惡人做善事,是因為他已經被改造成了好人,否則一切都絕無可能。所以西方評論一個人總是從行為的角度來衡量其“有罪”或“無罪”,而中國人卻總習慣用“好人”和“壞人”來評論一個人。儒家的寬恕通常是對“好人”而言的,是有條件的,只會寬恕那些“可寬恕之事”。這其實與我們日常生活中常說的“君子報仇,十年不晚”,“以牙還牙”等俗語內涵是一致的。孔子還提出:“政寬則民慢, 慢則糾之以猛, 猛則民殘,殘則施之以寬。寬以濟猛,猛以濟寬,政是以和”。由此可見,作為傳統美德的寬容,并不是無原則的容忍退讓,而是有一定限度和前提的。
二、對寬恕教育的啟示
鑒于中西方寬恕存在如此大的差異,我們在借鑒國外經驗的時候,有許多要注意的地方法。
(一)要學會寬恕,必先理解寬恕
從前面的分析不難看出,中國的“忠恕”與西方的“寬恕”,是存在差異的,用一個恰當的詞來描述“忠恕”的話,應該是寬容。寬容不同于寬恕,但由于行為結果的相似性,它們時常被人混淆,在這里,我們需要加以區分。那何為寬容?何為寬恕?首先,寬容因差異而起,但又并非所有的差異都屬于寬容討論的范疇。例如,張三愛吃豬肉,李四愛吃蔬菜。這并不會引起寬容不寬容的問題;但當二者之間的差異來源于宗教信仰等之時,情況就變了。例如,張三不信教,愛吃豬肉;但李四是穆斯林,不吃豬肉,那么這就涉及了寬容。因為,吃豬肉的行為嚴重違反了李四穆斯林的信仰。其次,寬容既不是冷漠,也不是默許。差異通常會導致不和,寬容的目的就在于和平共處。還是以前面的吃豬肉為例,倘若李四對張三吃豬肉這件事漠不關心,那也談不上寬容,因為張三的行為并未引起李四的任何負面心理反應。在引起負面心理反應后,個體通常會去制止該事件,在個體有能力,卻采取包容的態度不去制止的時候,這才是寬容,從這個角度,可以把寬容和放縱區分開來。例如,張三吃豬肉,讓身為穆斯林的李四反感,但李四由于各種原因無力制止,那這不是寬容,因為即便李四沒有什么外在行為表現出來,但其心里還是不甘的。最后,寬容是較低層次的寬恕。雖然不論是寬容還是寬恕,都存在對他人“不合理行為”的容忍,對自己想去制止該行為的克制。但這種“不合理行為”分為兩種,一種是主觀的,例如張三吃豬肉,李四站在穆斯林的角度認為是不合理的,但其他普通人并沒有。另外一種是客觀的,例如張三吃人肉,那無論如何這都是錯誤的,與李四是不是穆斯林無關。對前一種行為的寬容,也僅僅是寬容;對后一種行為的寬容,則是上升到了寬恕的境界。因為,寬恕的選擇,不僅是寬恕錯誤行為本身,還包括導致該行為的錯誤信念。從這個意義上, 可以說寬恕是一種徹底的寬容。
(二)結合理論,注重寬恕發展歷程
如RobertD.和Enright(1989)等人就根據科爾伯格的道德發展六階段,提出了寬恕發展的六個階段模式,并認為這個模式具有跨文化一致性。具體見表1
中國是個重視關系的國家,中國人做事總喜歡把自己限定在某些關系之中,例如古代時常強調的君臣、父子、兄弟、朋友這五倫關系。這無疑給中國人的社會生活帶來負面影響:輕法理,重人情。正如學者楊國樞所說,中國是關系取向的社會。關系常被視為一種資源,可以提高“辦事”效率。但從長遠的眼光來看,關系取向是不可取的。它桎梏了我們的道德發展,使得我們的寬恕總是停留在階段5:社會和諧性寬恕;這在一定程度上,使得我們的寬恕總是帶有一定目的性。似乎,我們為了維持關系,維護面子,不得不做出“寬恕”。隨著國家政策對社會和諧的強調,有很多人走進了誤區,他們為了和諧而寬恕,卻不明白,寬恕的初衷是愛,社會和諧只是寬恕行為帶來的結果之一;我們不能為了一定的目的,而刻意去做出寬恕行為。我們應當尊重寬恕發展歷程,在社會和諧性寬恕的基礎上,向更高層次的寬恕發展。進一步做到愛的寬恕,才應當是教育工作者的最終目的。
(三)西為中用,注重中國特色
西方關于寬恕的研究要早于中國,在他們的研究中,寬恕通常指的是人際寬恕。它涉及到冒犯者對受害者的一種冒犯過程,受害者隨著時間的遷移以及其他因素的影響,對冒犯者做出寬恕。西方的研究表明,寬恕的產生,是受多種因素的影響的,包括如受害者的社會認知(如移情、觀點采擇、情緒管理)、冒犯事件的嚴重性、冒犯者事后的行為(如歉、補償、消除事件后果、尋求寬恕)、人際關系、社會文化背景、人格特質、人口學變量、宗教信仰、時間等。而在實際的人際沖突中,我們可以自我掌控的無非是自我的認知層面的因素,如對事件的歸因,對他人的移情、自我控制能力等。但在考慮這些因素的時候,一定要注意中國文化的影響。
例如西方的移情,它的前提假設是人有差異性,且要尊重他人差異性,這是西方文化的產物。而中國傳統文化的“將心比心”,“推己度人”則前提假設是人有共性的,具有顯著的中國特色。然而,人與人之間必然是共同性和差異性并存的,過分強調差異性,則會出現“假如人人是不同的,那人與人還可以溝通嗎?”的困境;過分強調共同性,則有強制他人認同自己觀點的弊端。那作為以維持社會和諧,促進社會主義發展為己任的當代人,我們該怎么做呢?筆者認為,以中國傳統文化的“推己度人”為根本,輔以西方的“移情”,是一個值得考慮的方式。這樣,即考慮了“人情”,又兼顧了他人的“獨特性”,具有一定的可行性。
總而言之,寬恕教育作為德育教育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我們必須理論聯系實際,切實做好寬恕教育工作。
【參考文獻】
【1】景懷斌.“忠恕”與“通情”——兩種人際認知方式的過程與特征[J].孔子研究, 2005(5):38-46.
【2】李兆良,黃冬梅,高燕等.論寬恕教育與社會和諧[J].醫學與社會, 2009, 22(8):68-69.
【3】李兆良.國外關于寬恕的心理學研究述評[J]. 醫學與社會, 2009, 22(3):62-65.
【4】林升棟.尋找中庸自我的研究:從心理學視角對“和諧社會理論”研究的回應[M].
【5】羅春明,黃希庭.寬恕的心理學研究[J].心理科學進展, 2004, 12(6):908-908.
【6】苗元江,盧穎.積極心理學視野下的寬恕研究[J].南昌師范學院學報, 2011, 32(1):42-47.
【7】潘知常.慈悲為懷:沒有寬恕就沒有未來--中西文化傳統中的"寬恕"[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 2005(4):28-33.
【8】汪鳳炎.尚"和":中國人的集體潛意識[J].江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1, 34(1):105-111.
【9】楊國樞.本土心理學方法論[M].臺灣大學心理學系本土心理學研究室, 1997:92 – 93
【10】楊權利,李建森.簡析中國傳統道德的寬恕思想及其現實意義[J]. 華夏文化, 2000(2):13-14.
【11】楊中芳,彭泗清.中國人人際信任的概念化:一個人際關系的觀點[J]. 社會學研究, 1999(2):3-23.
【12】宗培,白晉榮.寬恕干預研究述評——寬恕在心理治療中的作用[J].心理科學進展, 2009, 17(5):1010-1015.
【113】傅宏.基于中國大學生樣本的寬恕及其相關人格因素分析[J].教育研究與實驗, 2006(1):58-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