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瑜 涂朝志
【摘要】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從來就不是一帆風順的,都有其曲折的發展歷程,它經過新中國成立之前的探索,再到新中國成立后的確立、困惑、認同三個不同時期。雖然經過無數挫折和失敗,但共產黨人不忘初心,始終堅定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才使得我們不斷地從勝利走向勝利。
【關鍵詞】 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 高校思政教育 發展歷程
一個理想信念的傳播往往會經歷一個發展過程,“人類理想信念的歷史就是從一個虛幻性不斷地向現實性轉化的無限的歷史,理想信念教育的作用也就在于使主體越來越多地越來越快地立足于現實性而確立自己的理想信念”,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在中國的發展也在經歷著這個過程,下面主要從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確立、困惑和認同三個方面來說明:
一、高校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確立時期
從縱向發展來看,我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確立時期主要是在20世紀40年代到60年代之間(1949年~1965年),這一時期屬于中國社會主義改造和建設時期,在這個時期中高校所面臨的主要任務是確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主導地位。
首先明確了教育的主要目標。我國于1949年9月29日,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綱領提出我國目前進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目標就是明確馬克思主義的指導地位,為高校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奠定基礎,提供政治上的保障。提出了以“五愛”為核心內容的政治教育,即“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護公共財物”,并指出新中國的政治教育應該是具有民族性、科學性和大眾性的。到1956年,我國進入了社會主義的全面建設階段,從這個階段開始,高校在總結經驗的同時不斷完善和改進,主要標志就是在1961年9月中共中央批準試行的《教育部直屬高等學校暫行工作條例(草案)》(簡稱《高教60條》)文件中指出:“具有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精神,具有共產主義道德品質,擁護社會主義,愿為社會主義事業服務、為人民服務”,這一文件是第一個針對開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件,也是第一個比較全面的文件,涉及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各個方面,尤其是任務上,原則上和方向上。
其次規范了教育的內容。規范教育也就是設立明確的教育課程,在1959年4月,教育部將高校開設的三門必修課改成了四門,即將《新民主主義》、《政治經濟學》和《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三門改成了《哲學》、《科學社會主義》、《政治經濟學》和《中共黨史》,這樣使得高校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體系更為系統。教育部提出教育要與實踐相結合,也就是要拓展高校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環境,將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帶出課堂,與實踐相結合,對大學生樹立科學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和共產主義理想信念,樹立正確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都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在這一期間我國開展的實踐活動主要包括:1958年1月,共青團中央做出了《關于在學生中提倡勤工儉學的決議》;1958年2月,教育部發出《關于大力支持團中央“關于在學生中提倡勤工儉學的決議”的通知》;1963年2月15日,共青團中央發出的《關于在全國青少年中廣泛開展“學雷鋒”的教育活動的通知》,掀起了學習雷鋒活動的高潮;1963年10月14日,教育部發出通知,組織高等學校文科生參加農村社會主義教育運動;1965年2月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出通知,要求組織高等學校理工科師生參加社會主義教育運動。在社會主義建設的新時期,無論是黨內風氣還是社會風氣都很好,黨同人民之間的聯系越發緊密。
最后健全了教育的制度。主要標志就是1953年10月,教育部發布的《關于在高等學校有重點地試行政治工作制度的指示》,在文件中提出,國家應將政治輔導處設立為高校政治工作機構,實行政治輔導員制度,主要負責學生的思想和學習生活,為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提供政治上的保障。為了協助政治輔導員的工作,學校后來又不斷的充實黨組織和團組織,充實人事部門和保衛部門,這一工作在1955年2月的《關于配備高等學校政治工作干部的指示》中就明確提出了。到1964年6月10日,中共中央頒布了《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政治工作和建立政治工作機構試點問題的報告》,規定用黨委制代替中共高等教育部黨組,由黨委直接負責領導各直屬高等學校的黨委,同時在高等教育部和直屬高等學校設立政治部,主管學校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1949年到1965年這一期間,我國明確了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中的主導地位,并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在這一時期的大學生們,人人都理想信念馬克思主義,都以自己是馬克思主義者為榮,充分信任黨和政府,對共產主義事業的實現充滿信心。可以說理想信念形成過程的第一步已經實現,而接下來所面臨的將會是第二步,理想信念的困惑。困惑的產生是由于現實世界生活的多元化,具有矛盾性和多重性,人們在生活中,難免會感覺到苦惱,當感覺苦惱使必然會產生疑問和困擾,也就是困惑。當人們面臨的問題時,事情發生的過程與理想信念相符時,即理想信念沒有辜負人們的期望時,人們在思想上就有了信心,并會隨之樂觀起來;但當理想信念辜負了人們的期望時或人們沒有正確理解其內涵時,人們的問題得不到解決,情緒也會開始低落,會感覺無所適從。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雖然是科學的理想信念,但是在它的發展過程中還是會經歷理想信念發展的一般過程。在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發展過程中,由于當時的社會條件有限,即當時我國還處于社會主義建設初期,經濟文化的發展都比較落后,在發展過程中高校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也經歷了困惑時期。
二、高校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困惑時期
高校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在1966年之后到改革開放之前處于困惑和憂患時期,在這一時期之內,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陷入了危機。當理想信念確立之后,往往會有人對理想信念教育的內容錯誤理解,不能夠領會其內涵和意義,這樣往往會偏離理性思考而進入困惑和消沉,這一時期集中發生在1966年到1976年的十年。
在這一時期的初期所提出的“兩個估計”,全面否定了新中國成立前17年所取得的成就,“左”傾思想迅速蔓延擴大,人們對馬克思主義開始極端崇拜,甚至狂熱到類似于宗教理想信念一般,已經不能客觀辯證的去思考和看待問題,“崇拜無所不能但卻虛無飄渺的‘神,或把現實存在的活靈活現的人當‘神一樣崇拜”,這樣一來,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由科學理想信念開始轉變成狂熱的個人崇拜,突出表現為對毛澤東的無限崇拜,指出毛澤東的話“句句是真理,一句頂一萬句”,人民對毛澤東的話“堅決擁護,堅決照辦,上刀山下火海也要保證完成”等個人極端崇拜。高校取消了政治理論課和思想政治教育課的教學,學生們開始不上課,開始鬧革命,思想政治教育系統徹底停止,陷入癱瘓,高校黨組織也被沖垮,甚至有相關大量教師被連累,高校馬克思理想信念教育工作受到重創。到“文化大革命”后期,青年學生們離開校園,開始了“上山下鄉”的知青生活,使得理想信念教育工作無法再繼續。直到1977年8月的中共的十一次全國代表大會,“文化大革命”才真正結束。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是科學的理想信念,它度過了困難的困惑期,經受住了憂患,從“文化大革命”這個理想信念危機中走了出來,承受住了“幻滅”,必將迎來認同。
三、高校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認同時期
當理想信念產生危機后,理想信念主體變會重新開始尋找新的理想信念對象,這一過程為認同,凡通過主體的認同并不一定能成為理想信念,但理想信念必定先通過主體的認同,認同賦予理想信念對象現實意義,而這一過程卻是非理智的過程,因為通常會先通過認同理想信念,確立理想信念之后再用實踐來檢驗,這就是所謂的“先知后信”,理想信念能否長久是與理智相對應的,所以往往科學的理想信念更為長久,如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是把真理認識作為理想信念對象,堅定真理的科學性,并以其為行動指南,是科學的理想信念,它能把理智與理想信念相統一。這里要強調的是,荊學民提出的理想信念過程中理想信念危機產生之后,原有的理想信念被推翻,新的理想信念會產生并經歷認同時期,而我國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危機產生的理想信念危機并不是因為其理想信念本身而是因為理想信念主體對理想信念的錯誤理解和歪曲,所以在“文化大革命”整改之后,我們進入的是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再認同時期。
我國高校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的認同時期主要是從改革開放開始,從縱向來看,1977年8月全面恢復高考,新編排的《中國共產黨歷史教學大綱》、《政治經濟學教學大綱》、《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教學大綱》和《國際共產主義運動史教學大綱》于1979年7月印發試用。1981年6月中共十一屆六中全會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決議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重新回到正確的路線上,端正理想信念主體的思想,撥亂反正,讓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重新回到了正確的發展道路上。1984年4月,部分高校開始開設思想政治教育專業,并在11月頒布《關于加強高等學校思想政治工作隊伍建設的意見》中,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的建設做出了詳細具體的規定和部署。1987年11月,《關于高等學校思想教育課程建設的意見》使思想教育課程在高校進一步建立,開設了“大學生思想修養”、“形勢與政策”、“人生哲理”、“法律基礎”及“職業道德”五門課程,到1998年,又將“馬克思主義哲學原理”、“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原理”、“毛澤東思想概論”、“鄧小平理論概論”、“思想道德修養”、“法律基礎”、“形勢與政策”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等劃為必修課程,后來的2005年,又調整為“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和“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四門課程,其中《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概論》的主要內容就是讓大學生學習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毛澤東思想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集中對黨的基本理論、基本路線、基本綱領、基本經驗和基本要求做了科學、規范的講解,并對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形成和發展及其主要內容和精神內涵也做了詳講,使得學生通過對這本教材的學習不斷增強自己的道路自信、理論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斷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想信念,《中國近現代史綱要》則是從歷史的角度出發,揭示黨的一系列方針和政策的發展規律,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這本教材則是以幫助同學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加強自我修養和提高思想道德素質為目的的,在這基礎上讓學生了解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的內涵實質。
2004年10月14日的16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更是使得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得以全面恢復。文件提出“高等學校的根本任務是培養德、智、體等方面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事業的建設者和接班人;高等學校德育的任務是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建設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教育學生堅持社會主義方向,把學生培養成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文件要求高校大學生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要通過、大力建設校園文化、全面加強校園網絡建設等多種途徑,在健全馬克思理想信念教育內容的同時,也拓展了理想信念教育的教育形式,理想信念教育從以往單一的學校教育形式,拓展到互聯網、廣播及電視等多種形式,并免費開放公共博物館、紀念館和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有利于大學生認識和學習馬克思主義及共產主義思想,各類志愿活動的開展也使得大學生通過社會實踐來提高自身。學校教育開始更加強調與國情結合,教育內容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主,正如2013年2月26日教育部頒布的《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貫徹黨的十八大精神教學建議》中提出的精神教學建議,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中國夢”及四個自信,對高校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的發展具有重要意義。
結束語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理想信念就是共產黨人精神上的‘鈣,沒有理想信念,理想信念不堅定,精神上就會 ‘缺鈣,就會得 ‘軟骨病。”梳理馬克思主義理想信念教育在高校思政教育中的發展歷程,對于今天的共產黨人來講,具有重要的指導意義。堅定理想信念,堅守共產黨人精神追求,始終是共產黨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參考文獻】
【1】荊學民. 人類信仰論[M]. 上海文化出版社,1992:134.
【2】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第42條. 中華人民政治協商會議,1949.9.29.
【3】林雪原. 高校馬克思主義信仰教育研究[M]. 中國社會科學院出版社,2013:71-72.
【4】駱郁廷. 當代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M]. 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0:6.
【5】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M].外文出版社,2014: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