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毅


【摘要】:隨著匯率市場化在全球范圍內的深化和發展,通貨膨脹和匯率是否存在某種關聯就越發受到人們的關注。本文選用2005年8月到2017年12月的月度數據,構建向量誤差修正模型(VECM),采用協整檢驗、格蘭杰因果檢驗的方法,研究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物價水平的影響。實證結果表明人民幣匯率對物價水平存在不完全傳遞效應且存在時滯。最后認為人民幣匯率升值并不是治理通貨膨脹的有效手段,政府在實行貨幣政策時應偏向維持物價水平穩定;同時揭示了深化匯率市場化改革的必要性。
【關鍵詞】:通貨膨脹 人民幣匯率 匯率市場化 匯率不完全傳遞
一、引言
20世紀70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的解體對各國的匯率造成了深遠的影響。許多國家放棄了盯住單一美元的固定匯率制而選擇了浮動匯率制度。在其實施新的匯率制度后不久,便相繼出現了持續時間較長的的通貨膨脹。于是經濟學家們便開始探討通貨膨脹是否和采用浮動匯率制有著直接的關系,因此匯率變動對物價水平的影響一度成為理論界研究的熱點。
我國從2005年7月21日起,開始實行以市場供求為基礎、參考一籃子貨幣進行調節、有管理的浮動匯率制度,人民幣自此開始穩步升值。2016年10月1日,人民幣加入了SDR,這是我國匯率市場化的重要一步。在我國深入進行匯改的背景下,研究匯率的傳遞機制和不完全傳遞的程度對我們國家制定宏觀經濟政策有著重要的現實參考意義:如果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影響不大,即較低的匯率傳遞效應,就代表匯率變動不會導致國內物價水平大幅度變動,我們就可以更多依靠貨幣政策來穩定通貨膨脹和通脹預期。反之貨幣政策的實施就會受到較大影響,但可能通過改變匯率來調節外部失衡。
二、模型的選擇
本文的實證模型借鑒TakatoshiIto,YuriSasaki和KiyotakaSato(2005)的匯率價格傳導模型。模型設定包括4個自變量和1個因變量,用方程可表示為:
其中,PT代表本國的物價水平;AT代表外部沖擊,一般用國外價格水平來衡量;BT代表內部需求沖擊,一般用GDP來衡量;CT代表本國的貨幣政策變量,一般包括貨幣供應量和利率等變量;DT代表資本市場對物價水平的影響,一般可用本國的股票市場的價格來衡量;eT表示隨機干擾項。
三、指標的選取
本文將采用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表示國內的物價水平;用NEER(名義有效匯率)來表示我國的匯率變動情況;用M2(廣義貨幣供應量)來代表國內的貨幣供應量;在內部需求沖擊的度量上,因為GDP的月度數據不對外公布,因此參考通常的做法,采用工業增加值的月度數據作為國內需求狀況的替代變量;在外部沖擊的度量上,用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來代表。
四、實證過程
本文將采用CPI(居民消費價格指數)來表示國內的物價水平;用NEER(名義有效匯率)來表示我國的匯率變動情況;用M2(廣義貨幣供應量)來代表國內的貨幣供應量;在內部需求沖擊的度量上,因為GDP的月度數據不對外公布,因此參考通常的做法,采用工業增加值的月度數據作為國內需求狀況的替代變量;在外部沖擊的度量上,用美國西德克薩斯輕質原油WTI來代表。
(一)單位根檢驗
變量的平穩性是建立時間序列模型的重要前提,,在進行模型回歸之前有必要對模型前提假設進行檢驗。如果是非平穩的數據,會導致大樣本下統計推斷的基礎“一致性要求”被破壞,也往往會導致出現虛假回歸的問題,即通常所說的“偽回歸”。本文采用ADF檢驗法來檢驗各變量是否存在單位根,并參照赤池信息準則(AIC)來選擇最優滯后階數。
分析檢驗結果,除了NEER這組時間序列數據之外,其余的ADF統計值均大于在10%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及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而NEER這組的ADF統計值也大于在5%顯著性水平下的臨界值。這表明,這5組時間序列數據都不能拒絕存在單位根的假設,即可以認為所有變量是非平穩的。再對其進行一階差分,差分后的ADF檢驗的統計量均小于5%或10%的置信水平下的臨界值,故在5%的顯著水平下可以拒絕一階差分序列存在單位根的原假設,即可以認為變量的一階差分序列沒有單位根,是平穩的。
(二)協整檢驗
由上面的單位根檢驗我們可以看出,所有的變量都是一階單整的。在這種情況下,需要考慮各變量之間是否存在協整關系。探究多個非平穩變量間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常用Johansen協整檢驗方法。由于Johansen檢驗的結果對于滯后階數比較敏感,因此在此之前,需要先確定最優滯后期。
分析檢驗結果,模型中有兩個準則認為滯后2期為最佳選擇。因此,確定這個模型的最佳滯后期為2。之后再對變量進行協整檢驗,確定其是否存在長期均衡關系。本文采用最大特征根(max-eigen)統計量對協整關系進行判斷,在5%的置信水平下,協整向量個數為0的原假設被拒絕,而協整向量個數至多為1個的原假設被接受,因此只存在1個協整關系。可以得出CPI、NEER、GDP、M2、WTI的標準化協整方程。
從上述方程中可以看出,從長期來看,我國的名義有效匯率和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對我國CPI的影響顯著為負,廣義貨幣供應量對CPI的影響顯著為正,WTI對物價水平的影響不太顯著。具體來講,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影響CPI的彈性系數最大,國內生產總值增加值每增加1%,會帶動我國CPI下降0.8966%。貨幣供應量的水平每上漲1%,我國CPI會上漲0.4762%;名義有效匯率每升值1%,CPI就會下降0.1282%;國外價格水平每上漲1%,CPI就會增加0.0156%
(三)Granger因果檢驗
為了分析WTI、M2、NEER和GDP分別與CPI是否存在因果關系,本文對各變量進行Granger因果關系檢驗。從檢驗結果中可以看出,NEER與CPI存在雙向因果關系;WTI變動是CPI變動的Granger原因,但反之不成立;CPI變動是M2變動的Granger原因,但反之不成立;GDP變動是CPI變動的Granger原因,但反之不成立。
(四)實證結論
物價水平與名義有效匯率、國內生產總值、國外物價水平、貨幣供應量之間存在長期均衡關系。其中當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每升值1%。將會帶動消費者價格指數下降0.128238%。即長期內人民幣的升值能夠對通貨膨脹起到抑制作用;通過向量誤差修正模型證明了雖然在短期內會因為受到干擾而偏離長期均衡狀態,但其存在自我修正機制,會在偏離后不久回到均衡狀態;格蘭杰因果檢驗證實了名義有效匯率與消費者價格指數之間存在因果關系;脈沖響應分析的結果表明,人民幣名義有效匯率的變動對國內物價指數有長期負向影響,但存在一定的時滯;通過方差分解分析了各個變量對物價水平的貢獻程度,得出名義有效匯率對物價水平的變動具有一定的貢獻,國內生產總值的貢獻也較明顯。
四、結論
人民幣匯率升值并不是治理通貨膨脹的有效手段。從實證分析的結果來看,人民幣匯率升值對物價水平的影響是有限的。究其原因,可能是近幾年的通貨膨脹多數都是屬于由于經濟結構調整、體制變更等所帶來的,與匯率的關聯性不大。從實證結論來看,反而是貨幣供應量和國內生產總值對物價水平有較為明顯的影響。因此本文認為控制物價水平的有效手段不能只依靠于匯率政策,還需要政府實施獨立有效的貨幣政策,以及建立有效的通貨膨脹應對機制。我國貨幣政策的目標是:保持貨幣幣值穩定,并以此促進經濟增長。幣值穩定包括了國內物價水平的穩定和國外匯率的穩定。但從前面的實證分析中不難看出,匯率的傳遞效應較小。因此如果貨幣當局在穩定匯率或物價水平之間進行取舍時,應該更加傾向于維持國內物價水平的穩定。
【參考文獻】
【1】劉亞,李偉平,楊宇俊.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通貨膨脹的影響:匯率傳遞視角的研究[J].金融研究.2008(3):28-41.
【2】徐奇淵.人民幣匯率對CPI的傳遞效應分析[J].管理世界.2012(1):59-66.
【3】李泰奇,雷茵.人民幣匯率變動對我國物價水平影響的實證研究[J].對外經貿.2014(5):65-67.
【4】賀婧.人民幣匯率變動對物價水平的影響[J].合作經濟與科技,2015(8):58-60.
【5】朱建平,劉璐.人民幣匯率、國內總需求與通貨膨脹——基于匯率傳遞理論的實證研究[J].經濟理論與經濟管理.2012,(3):80-89.
【6】卜永祥.人民幣匯率變動對國內物價水平的影響[J].金融研究.2001(3):103-106.
【7】封北麟.匯率傳遞效應與宏觀經濟沖擊對通貨膨脹的影響分析[J].世界經濟研究.2006(12):45-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