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鋮
【摘要】:以人民為中心的安全思想堅持以人民安全為宗旨,始終把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放在最高位置,把增進人民福祉作為一切安全工作的根本目的。
【關鍵詞】:人民 安全 網絡 生態
堅持總體國家安全觀,既要增進人民安全,又要依靠人民無窮的智慧和力量維護國家各個領域安全,重點維護經濟安全、網絡安全和生態安全等非傳統安全。
(一)總體國家安全觀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提出順應了國際和國內安全形勢的新變化與新挑戰,極大豐富了傳統國家安全觀的內涵和外延,為新時代國家安全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戰略支撐。
總體國家安全觀對“國家安全”進行了新的定義:“國家政權、主權、統一和領土完整、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相對處于沒有危險和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以及保障持續安全狀態的能力。”[1]3定義中的“國家不受內外威脅的狀態”說明國家安全有著內外兩個領域,即讓國家不再安全的威脅有兩種,一是國內自發的威脅,二是國外帶來的威脅。實現國家安全既要清除國內各種威脅,也要阻斷國際社會帶來的諸多威脅,保證國家在國內與國際的雙重安全。總體國家安全觀涉及的對象廣泛,既注重傳統安全中的軍事、政治、外交、領土等安全,也注重人民福祉、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和國家其他重大利益等安全。
總體國家安全觀的構成要素眾多,涉及“政治安全、國土安全、軍事安全、經濟安全、文化安全、社會安全、科技安全、信息安全、生態安全、資源安全、核安全等” [2]201十一個方面的安全。其中,對政治、經濟、軍事、文化、社會等五個方面做了明確定位,要求在實現國家長治久安的過程中要“以政治安全為根本、以經濟安全為基礎,以軍事、文化、社會安全為保障”[3]201。當然,其它六個安全要素的重要性也不可忽視,十一要素之間相互依存、相互作用、相互制約。除此之外,總體國家安全觀還隨著世情國情黨情的變化,不斷擴充和覆蓋其它社會各個具體領域的安全。
國家安全是人民安全的前提,實現人民安全是維護國家安全的最終目的和價值遵循。以人民安全為最終戰略目標,制定國家總體安全戰略,堅持黨對一切反恐怖斗爭、暴力恐怖活動、反分裂斗爭等安全工作的絕對領導,不斷完善法治體系保障國家安全。通過開展一系列國家安全教育工作,提高全國人民總體國家安全意識,依靠人民維護國家安全,為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實現創造理想環境。
(二)生態安全觀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發生轉化,人民對美好生態環境的需要日益增長,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必須把人民的生態利益擺在首位,堅持中國特色綠色發展道路,建設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美麗中國。
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生產力,改善生態環境就是發展生產力。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4]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貫穿于五大發展理念之中,綠色發展作為五大發展理念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核心價值凸顯在建設生態文明的過程中自覺以人民生態利益為中心,處理好環境保護和經濟發展的關系。綠色發展的要義就是使人與自然和諧共生,我們要以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的生態文明理念發展經濟,在經濟建設中保護環境,在環境保護中發展經濟,實現發展與保護二者之間的有機統一。
維護生態安全關系民生福祉、民族未來,“必須把生態文明建設擺在全局工作的突出地位,堅持節約資源和保護環境的基本國策”[5]394。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依靠綠色技術提高資源利用率實現綠色發展、循環發展、低碳發展;倡導人民樹立綠色低碳的生活理念,合理消費、節約資源;尊重人民群眾在生態建設中的主體地位,依靠人民群眾著力解決重大環境問題,“構建政府為主導、企業為主體、社會和公眾共同參與的環境治理體系”[6]51;加強生態環境保護法治建設,加大生態文明體制、環境監管體制的改革力度,加快國土空間開發保護制度的構建速度,實現生態環境管理制度的逐步完善。
(三)網絡安全觀
網絡安全屬于非傳統安全范疇,是總體國家安全觀的重要組成部分。基于互聯網形成的虛擬空間是全球性的公共空間,沒有像領土那樣明確的分界線,這為西方各種敵對勢力在我國網絡空間進行意識滲透提供了極大便利。我們黨要始終堅持馬克思主義在網絡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毫不動搖捍衛網絡主權,牢牢掌握網絡意識形態工作領導權、管理權、話語權,利用互聯網信息技術培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基于人類優秀文明成果發展積極健康、向上向善的網絡文化,完善網絡空間法制機制,依法管理網絡社會,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最大程度發揮網絡優勢。
營造風清氣正的網絡空間符合人民對美好精神家園的追求,能夠增強人民共享互聯網發展成果的獲得感。習近平指出:“網絡空間天朗氣清、生態良好,符合人民利益。”[7]336我們在為人民提供舒適便捷、廉價實用的信息服務的同時,要“建設網絡良好生態,發揮網絡引導輿論、反映民意的作用。”[8]335億萬網民不是虛擬的存在,而是現實社會中占絕大多數的普通群眾。他們來自全國各地,不同的人生經歷使他們的想法各有千秋,這直接影響到網上輿論工作的順利開展。因此,各級黨政機關和領導干部要自覺在網絡工作中踐行群眾路線,運用網絡充分了解民意,悉心為人民群眾答疑解惑,積極進行正面宣傳,引導億萬網民逐步建立起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為網上輿論工作凝聚共識。同時,習近平強調,“網民來自老百姓,老百姓上了網,民意也就上了網。”[9]336我們黨要尊重人民在網信事業中的主體地位,依靠人民才智推動網信事業蓬勃發展,并主動接受人民群眾的互聯網監督。
【參考文獻】
【1】中華人民共和國國家安全法[M].北京:中國法制出版社,2015.
【2】【3】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一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8.
【4】良好生態環境是最公平的公共產品是最惠普的民生福祉[N].海南特區報,2013-4-11.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年版.
【5】【7】【8】【9】習近平.習近平談治國理政(第二卷) [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