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媛 崔京艷
摘 要 科技期刊不僅要承擔對學術內容的傳播與交流,對作者寫作素養的培養也有重要的職責。既往通過講座、舉辦培訓班等方式對作者進行培訓模式已經不能滿足需求。隨著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科技期刊對作者寫作素養的模式也應發生轉變。科技期刊可以通過自己的網站、微信等平臺進行期刊宣傳、寫作知識培訓,具體模式可以通過短視頻、網路課程、互動平臺等方法,使培訓內容更加具體,圖文并茂,多元化傳播。傳統培養模式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可有效提高優秀稿件的產出,保證科技期刊具有較高且穩定的質量。
關鍵詞 科技期刊;寫作素養;新媒體;培養模式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674-6708(2018)220-0186-03
隨著互聯網技術的迅猛發展,“互聯網+”的模式已經深度融入到社會各個領域。它不僅是經濟發展的動力,也對文化傳播提供了新平臺。目前,許多科技期刊有了自己的微博、微信、公眾號等平臺,不僅大大加強了讀者、作者、編輯之間的溝通,而且提高了編輯的工作效率[ 1 ]。科技期刊不僅要承擔對學術內容的傳播與交流,對作者寫作素養的培養也有重要的職責。寫作能力差,會導致先進的科研成果不被發現,大大增加編輯工作量等問題。以往很多編輯部是通過講座、舉辦培訓班等方式對作者進行培訓,而如今在如此迅猛發展的新媒體技術環境下,利用新媒體對科技期刊作者寫作素養的培養變的簡單易行。文章通過對影響作者寫作能力因素分析,來探討應用新媒體技術培養作者寫作素養的可能模式及建議。
1 科技期刊作者寫作存在的主要問題
1.1 對科技論文寫作規范缺乏了解
科技論文的作者大多為科研工作者,他們在寫作時對稿件內容的認知僅僅放在科研產出的結果,其結果可以是理論、思路、方法和數據,而這些不同方向的內容在寫作時重點亦有不同。很多作者把精力主要放在本專業的科研工作中,寫作時往往隨意性很強,對不同類型文章的結構、要點、格式、要求并不了解,不能準確表達自己的觀點。現在各期刊都有自己的稿約,但內容相對廣泛,是對所有類型文章的整體要求,而對每個欄目并沒有細化說明,也會導致作者撰寫論文時重點不夠突出。期刊出版是獨立于作者專業領域之外的另一學科,有《期刊出版形式規范》《期刊出版管理規定》《出版物漢字使用管理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使用方法》《通用規范漢字表》等規范性文件,作者不可能完全掌握這些撰寫要求,所以導致文章質量不高的現象[2]。這就要求期刊編輯要向作者宣教科技論文寫作規范的必要內容,如摘要要素的提煉、參考文獻的正確引用及著錄、圖表的正確設計、量及單位的規范應用等,提高他們的寫作技巧和能力,從源頭提高科技論文的質量。
1.2 對期刊認知程度不夠
目前,全國科技期刊有幾千種,每一專業領域的期刊有就有很多個,但每種期刊都有自己的辦刊宗旨和理念,所側重的研究方向有所不同,對稿件學術水平和質量要求也不盡相同。有些作者甚至對“SCI”“核心期刊”“影響因子”“科技期刊”等概念都不明白,更談不上針對論文的研究方向、學術水平選擇適合的期刊進行投稿。由于作者對各期刊的鑒別能力差,也導致不法分子利用虛假網站、廣告、郵件等方法獲取不當利益,使作者遭受損失。因此,在編輯向作者宣傳本刊的同時,適當的介紹期刊的基本知識,包括本刊側重的研究領域和熱點、稿件編排格式、審稿基本流程等,甚至可以直接說明本刊不刊登哪些內容,使作者在投稿時選擇符合自己論文定位刊登,不僅能避免選刊不當或一稿多投現象,而且能夠提高錄用幾率。
1.3 缺乏投稿經驗
科技論文是檢驗科研人員成績的重要指標,也是研究生畢業答辯和學位申請的必要條件,每年有大量論文的產出。以第一作者投稿的多為初次投稿,缺乏投稿經驗,不熟悉審稿流程,不善于與編輯溝通。甚至部分作者有著急于發表的心態,將論文投向多種期刊,投稿幾天后就詢問審稿結果,對編輯返回的審稿意見缺乏關注[3]。作者撰寫論文時多參照前人模板,缺乏對實驗整體認識,也沒有扎實的理論基礎和系統的專業知識對實驗結果進行分析,而是簡單的數據堆砌,投稿時亦是參照前輩投稿習慣進行模仿,并沒有針對自身研究內容進行甄選期刊進行投稿[4]。因此,期刊編輯應該發揮一定指導作用,幫助作者了解稿件處理程序,端正論文寫作態度,使作者在投稿時目標明確。
2 作者寫作素養培養的新模式
2.1 新媒體技術的運用
碎片化閱讀習慣已經成為人們獲取信息和知識的主要形式,無線網絡的覆蓋使人們在任何地點、任何時間都能進行閱讀。新媒體技術的數字化、可視化、互動性、及時性等優點在科技期刊作者寫作素養的培養中有著廣闊的應用前景。目前微信公眾平臺是較為熱門的服務平臺,有著龐大的用戶數量,許多科技期刊已經有自己的微信公眾號,不僅為本期刊進行品牌宣傳,也為作者、讀者提供一系列服務。微信公眾號可分為服務號和訂閱號,通過服務號科技期刊可以給作者和讀者提供雜志購買、內容推薦、公眾號征稿等功能,但推送內容每月只有4次。而訂閱號為媒體提供了一種新的信息傳播方式,可在其平臺上實現和特定群體的文字、圖片、語音的全方位溝通、互動[5]。因此,在此基礎上與作者建立良好有效的交流是十分可行的。
2.2 短視頻的應用
短視頻是指時長在5分鐘以內的視頻,其利用剪輯技巧和創意,或加入解說、評論等元素,短視頻制作時可以圖文音像并茂,使觀看者在最短的時間內獲得最有效的知識。如果將期刊簡介、稿約、投稿流程和方法、寫作知識的專題講座拍攝成短視頻,作者就可以根據自己的時間在移動狀態或休閑狀態下觀看,并且可以有針對性地選擇所要觀看的內容,較閱讀大量文字更加直觀簡潔。這些短視頻可以通過期刊官方網站及官方微信平臺高頻推送,作者可以通過電腦、手機直接點擊觀看,直觀了解自己的論文是否符合此期刊的要求及如何進行投稿。
2.3 網絡課程的策劃
短視頻由于內容較短,可以單獨成片,也可以成為系列欄目。例如,國家新聞廣電總局下屬網編學院開設的網絡出版編輯崗位培訓就是利用網絡進行課程培訓。他們將每一個知識點制作成短視頻,讓學員在線學習和考核,即節省了教育資源,又具有學習的靈活性。利用這種方式,期刊編輯如果將寫作知識點進行分類,如論文選題、摘要寫法、關鍵詞的選取、標點符號正確運用、圖表制作、參考文獻著錄、統計學方法、著作權知識等內容建立成科技期刊作者培訓內容通過網絡進行傳播,大大擴大了作者培訓的廣度和深度。同樣也可以將既往講座、培訓班的錄像進行剪輯,制作成專題講座。另外,在微信公眾號內開設網絡大講堂,在規定時間選擇特定的主題進行,作者根據自身感興趣的內容進行選擇參與。通過新媒體技術的方式,編輯或相關領域專家可將科技論文書寫過程中專業、深奧、抽象的知識改成通俗易懂的語言和圖像介紹給作者,從而提高作者寫作素養。因此,利用新媒體技術對作者寫作素養的培訓模式是多方面的,也順應信息時代的發展需求的。
2.4 建立互動交流平臺
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也會遇到種種問題,利用新媒體技術和作者建立良好溝通十分簡便易行,如QQ群、微信群,編輯可以和作者形成一對一、一對多、多對多的互動。期刊編輯的職責不僅僅是文章內容的二次加工,編輯可以與作者探討行業學術發展方向、分享科技論文寫作技巧,解決作者寫作過程中的問題。由于期刊編輯每天會閱讀大量稿件,在一定程度對某專業的前沿動態更加了解,可以幫助作者進行論文選題方向、研究方法的把握。另外,通過這些交流平臺,作者可以直接通過手機參與論文的編校,及時與編輯溝通,可明顯提高編校工作的效率和質量。在這種互動交流的情況,編輯和作者得到了共同成長,也是間接的對作者寫作素養的培養,作者在下次寫作時就會避免類似問題的產生。
2.5 作者全程參加編校模式
作者全程參加編校早已被某些期刊提出和運用,其優點不僅可以提高編輯的工作效率和質量,而且從作者角度來看,作者寫作素養也是得到了提高。作者在寫作過程中,不可避免的對某部分格外重視,使得他們常忽略一些細小、不很重要的內容,對論文整體而言就缺乏完整性。而編輯在編校工作中,通過梳理文章的邏輯、內容恰好可以彌補這點不足[6]。
摘要的寫法、參考文獻的著錄、圖表的設計等專業性較強的內容,通過編校過程中編輯的引導與示范,對作者再次撰寫文章都大有裨益。編輯與作者的不斷溝通和換位思考,也是一個相互促進的過程,彼此也增加了信賴,同時也是對本刊培養了一批優秀的作者。隨著互聯網的發展,作者和編輯的溝通模式簡單多樣,作者可以通過手機或電腦全程參加編校不再是一件難事。
3 傳統培養模式和新媒體技術的融合
目前舉辦講座、培訓班等方式仍然被大多作者所熱衷,每年都有很多科技期刊舉辦寫作培訓,但實際培訓效率有待提高。對作者而言,具體到自己寫作過程中仍然會遇到各種問題,去哪咨詢或向誰咨詢就成了主要問題。因此,傳統模式和新媒體的融合是解決問題的最有效辦法。
融合的優勢在于可以取長補短,大型的培訓和講座更容易受到作者的關注,而新媒體可以使培訓內容更加具體,圖文并茂,多元化傳播[7]。這就要求編輯不僅具備常規的編輯工作,還要具有一定新媒體綜合能力,如視頻的制作、剪輯、網絡后臺的推送、制圖軟件的熟練運用等,并具有一定的創新性制作。因此,這就要求編輯不能固守傳統文字編輯能力,要不斷學習新媒體技術和理念,保持對科技期刊新媒體發展動態的不斷關注,開闊視野,提升自身的專業技能和素養。高水平的編輯才能培養出高水平的作者,同時編輯要選取具有潛力的作者進行重點培養,維護好優秀作者群體,將好的寫作經驗和技能進行分享,從而提高優秀稿件的產出,保證科技期刊具有較高而穩定的質量。
參考文獻
[1]王福軍,冷懷明,郭建秀.新媒體環境中科技期刊編輯工作模式的轉變[J].編輯學報,2015,27(5):464-467.
[2]陳智.科技論文編輯規范與習慣用法的協調[J].編輯學刊,2001(6):36-37.
[3]亢原彬.高校學報在研究生作者培養中的作用[J].編輯學報,2018,30(2):212-214.
[4]張祥合,王丹,趙瑩瑩.基于作者認知及投稿取向性的學術期刊出版策略[J].編輯學報,2017,29(2):155-157.
[5]李金麗,王薇.微信平臺與科技期刊作者隊伍建設[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5,26(8):901-905.
[6]王曉珍.作者全程參與的科技期刊編校質量控制[J].科技與出版,2016(5):53-56.
[7]王福軍,冷懷明,郭建秀,等.互聯網背景下科技期刊的媒體融合路徑[J].編輯學報,2016,28(1):1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