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薇
摘 要:移動互聯網用戶數量的增加帶來新媒體時代的繁榮,使得傳統媒體的生存壓力倍增,突出表現為對傳統新聞生產模式的沖擊上,具體表現包括內部新聞生產流程在生產主體、生產周期等方面的嬗變;外部新聞生產環境包括受眾結構和分發方式的變化。本文試圖以短視頻為切入口,簡單剖析當前傳統新聞生產流程所受到的影響。
關鍵詞:新媒體;新聞生產;短視頻;傳統媒體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2018)08-00-02
新媒體的崛起在總體上增加了媒介總量,但卻壓縮了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新媒體主要以社交為手段,以用戶為中心,以產品為理念改變了傳統的信息分發模式,其中以短視頻類App最為典型?!岸兑簟薄翱焓帧钡榷桃曨lApp快速搶占市場,占領用戶的空閑時間,吸引注意力;以販賣受眾注意力來獲取廣告收益的傳統媒體收入斷崖式下滑,不得不另尋出路,向新媒體方向轉型升級。本文主要從短視頻為切入口討論新媒體對傳統媒體新聞生產流程造成的沖擊的表現及其原因。
一、回顧:傳統新聞的生產流程
在互聯網尚未興起的階段,傳統媒體仍占據話語權,其新聞生產是一個相對封閉和壟斷的流程。從內容采集、內容編輯到內容分發、廣告營收,傳統媒體一直采用的是福特式的流水線生產流程。以視頻新聞的生產為例,通常是記者收到群眾爆料或是固定的新聞源提供信息后,趕往現場進行視頻資料的采集。采集完成后,回到新聞編輯室進行編輯及審核。經過最終的審核后,通過電視、傳統門戶網站等渠道進行信息的分發。根據收視率或網站點擊量等數據進行“二次販賣”,以獲得廣告收益。
以路透社為例,路透社對“新聞生產流程管理”內涵的界定是:把新聞看作經過若干道工序生產出來的產品,將各道工序的質量要求量化為可控制指標,按照該指標對生產流程進行組織、計劃和控制,以便保證產品的質量,提高生產工作效率。這種管理思想已經在路透社的新聞生產活動中逐步制度化、組織化,成為組織的一種內在結構和行為,進而形成了一個完整的新聞生產流程管理體制。
可見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除了信息提供環節外,基本沒有非專業人員的參與,封閉性和專業性極強,且整條生產分發線路是單向的,管理是集權的。這是由當時的媒介生態環境所決定的:傳統媒體作為權威的信息發布機構,金字塔式的科層結構與單向度線性的信息采集分發模式能夠有效地提高管理效率,降低錯誤率,同時壟斷了受眾的信息獲取渠道。新聞生產者與受眾之間是隔離的,是不平等的“分發—接收”關系。
二、內部生產流程:縱向與橫向的雙重沖擊
隨著新媒體的蓬勃發展,傳統媒體的生存空間被進一步壓縮,其傳統的新聞生產流程也不可避免地受到沖擊。傳統媒體時代的單向線性生產流程已經不能滿足互聯網時代下受眾對于信息的個性化與實效性要求,暴露出生產周期冗長,審查機制煩瑣等問題?;ヂ摼W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傳統的門戶網站形式已發展為個人門戶形式,傳統媒體不再壟斷話語權,在新聞生產模式上也逐漸失去優勢?!督袢疹^條》更是以算法為基礎,顛覆新聞信息在分發上的模式??梢姡瑐鹘y的新聞受眾已經由被動接受轉變為主動追求個性化、多元化內容的新聞用戶了,而傳統新聞生產模式已經不能夠適應這一需求,因此急需轉型。
縱向上,傳統媒體從新聞源到新聞產品分發的流水線式生產鏈被打斷。新聞生產流程不再完全封閉,而是逐漸透明化生產,用戶可以通過意見反饋等互動渠道影響新聞生產的某個環節,用戶進入生產環節是傳統新聞媒體最大的改變之一。新聞生產者必須從用畫的角度出發,而不是原有的俯視地教化地面對受眾,通過充分考慮用戶的閱讀觀看體驗,及時調整產品,改變原有的連貫式流水生產。新聞生產不再是一個專業組織的封閉生產形態或者機制過程,而是共同參與、協助生產的活動,新聞生產者逐漸以前所未有的開放合作、廣泛參與的方式來進行新聞生產活動。
橫向上,用戶可以直接參與新聞生產的各個環節。以短視頻為例,如“梨視頻”“快手”“抖音”等社交短視頻平臺的快速興起,帶來UGC內容的大發展。用戶可以通過自媒體自己找素材、自己發布視頻新聞,這種基于社交的平民化新聞更利于在互聯網環境中傳播。傳統媒體在面臨UGC內容泛濫時,不得不向用戶妥協,如央視曾在《新聞聯播》中播出由用戶自主拍攝的“厲害了,我的國!”的短視頻。新聞生產主體由專業化人員轉向社會化生產,生產資源也更加豐富,信息源的結構更加多元化。除此以外,用戶還參與了傳統新聞生產流程的審核與反饋環節,傳統的線性生產流程轉變為“一站式服務中心”?;ヂ摼W時代之前,受眾與生產者之間是脫節的,是不對等的關系。但如今,傳統媒體紛紛向新媒體轉型升級,旨在增加與用戶的互動,受眾更容易向生產者提供反饋信息,進而間接地影響到新聞產品的生產流程。
三、外部生產環境劇變:從專業化到社交化
在互聯網時代之前,受到技術和設備的限制,采集新聞信息的高成本,導致能夠接觸到大眾傳播新聞生產的只有極少數的專業人員,整體新聞生產環境由專業主義主導。生產者與受眾之間分界明確,有難以逾越的專業鴻溝。甚至可以說,當時的新聞生產帶有一定的精英主義色彩。但在UGC時代,移動媒體的發展改變了原有的專業化生產模式。人際網絡成為大眾傳播的“基礎設施”,社交是新媒體環境下傳播的首要目的。一大批以社交為目的的App不斷興起,單純的即時通訊已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有畫面有聲音能傳播的短視頻社交平臺成為新的風口。社交媒體在搶占用戶的同時,也搶走了原先傳統媒體所壟斷的廣告收入。從傳媒產業市場結構來看,互聯網已遠超報業,成為第一大傳媒產業。在面臨生存空間不斷被新媒體擠壓的情況,傳統媒體不得不做出改變:由原先的“如何報道”到現今的“如何傳播”。因此,新媒體社交的發展間接倒逼傳統媒體在新聞生產流程中增加了數據分析的環節,雇傭與文本生產毫不相關的數據分析人員進行大數據分析、建立“用戶互動小組”等。
除了分發方式的變化以外,受眾結構也發生了變化。傳統媒體的受眾減少,網絡用戶的規模增加,尤其是越來越多的年輕人趨向于使用移動終端上網,逐漸養成了“不看報紙,少看電視”的媒介使用習慣。如何爭取這一部分年輕受眾成為了傳統媒體需要考慮的重要問題。為了滿足用戶移動閱讀的需求,一些傳統媒體推出了自己的App,如澎湃、無界等,但效果都不太理想。傳統媒體在面對新媒體的沖擊時,只有形式上的改變是不夠的,應從其本身組織架構、新聞生產流程、生產理念等各個方面進行改革,樹立互聯網產品意識,否則單純形式上的新媒體化會導致資源的分散,在新平臺也不能形成自己的影響,甚至拖垮自身原有的優勢產品。
四、結語
新媒體的發展給傳統媒體的新聞生產流程帶來沖擊,同時也帶來了傳統媒體改革的動力,產品和用戶將成為傳統媒體新聞生產流程改革創新的發展中心。傳統的福特式流水線生產流程及單一“分發—接收”模式將被擯棄,轉向用戶參與生產的參與式社會化新聞產品生產模式。其中,短視頻因其可操作性強、門檻低、現場感強、傳播范圍廣等原因,將成為未來傳統媒體用戶參與生產的主要內容。在將生產權力分散給用戶的同時,傳統媒體必須完善審核發布機制,做好新聞產品生產的監督者和把關人。另外,在保證用戶參與度的同時,傳統媒體也應做好本職工作,保證自身的專業性。UGC生產不能成為新聞專業性削弱的借口,作為專業的新聞生產者,傳統媒體必須提高自身職業技能,在生產實踐中有更專業的追求和更理性的自覺。
參考文獻:
[1]張志安,吳濤.互聯網與中國新聞業的重構——以結構、生產、公共性為維度的研究[J].現代傳播(中國傳媒大學學報),2016(1):44-50.
[2]王維佳.專業主義的挽歌:理解數字化時代的新聞生產變革[J].新聞記者,2016(10):34-40.
[3]張志安,束開榮.新媒體與新聞生產研究:語境、范式與問題[J].新聞記者,2015(12):29-37.
[4]彭蘭.社會化媒體、移動終端、大數據:影響新聞生產的新技術因素[J].新聞界,2012(16):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