齊相銘
摘 要:以互聯網、手機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新媒體方式的出現,對我們的生活產生了巨大的影響。傳統媒體和新興媒體之間開始相互碰撞、融合,受眾不再是信息的被動接收者,開始擁有了更多的主動權和話語權,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被打破。作為傳統媒體的主要組成部分,電視新聞報道也開始順應時代的變化,做出了相應的變革來應對越來越復雜、越來越激烈的媒體競爭。
關鍵詞:新媒體;電視新聞報道;“新”策略
中圖分類號:G210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5079(2018)08-00-02
以互聯網、手機等為代表的數字化新媒體的出現,對傳統媒體造成了強烈沖擊,不僅改變了人們對信息接收的方式,更打破了傳統媒體的壟斷地位,那么作為傳統媒體的電視新聞節目如何在激烈的競爭中立于不敗之地呢?筆者認為,只有創新才是生存發展之道。
一、新媒體的特點
(一)多樣化:方式多樣化,信息傳播更便捷、更快速
在傳統媒體還是處于壟斷地位的時候,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主要就是報紙、廣播以及電視,傳統媒體方式的單一限制了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等人們收到消息時,可能已經過了很久,不具備參考價值了。自從多媒體技術發展以來,人們開始接受更加多樣化的信息傳播渠道。電視新聞報道、訂閱報紙不再是人們獲取信息的主要方式,更多的人開始向網絡新聞、數字電視等轉移,微博大號、知名博主和自媒體公眾號擁有了大量的粉絲。與此同時,信息傳播的時間和空間都不再受到限制,現在發生的社會事件下一刻就能夠通過網絡傳播到每一位用戶,直播更是讓每一位用戶都能夠實時地、直接地參與到社會事件中。
(二)互動性:互動性傳播,內容更豐富、更多元
傳統媒體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的,僅僅是在特定的時間內將大量的、繁雜的信息傳遞給所有的受眾,不管受眾是否需要這樣的信息,受眾只能夠被動地接收。這樣子的信息傳遞使得信息不能夠在兩者之間進行流動,媒體與受眾之間的互動幾乎不存在。而新媒體的傳播方式則是雙向的,信息的發布和受眾的角色不再固定,每一個人都能夠成為信息的發布者,表達自己的觀點,傳播自己關注的消息,從消息接收者的單一身份轉變為消息的發布者、傳遞者。同時,越來越多的新聞媒體為了抓取受眾的關注,開始對消息進行分門別類,根據受眾的瀏覽歷史和關注偏好,推送特定的消息,新聞的內容開始更加豐富,上至國家大事,下至身邊生活小事,都能夠通過手機上網在公交車上隨時隨地知曉,隨時隨地發表自己的觀點。
(三)原創性:創意性傳播,內容更具個性化
有人說,新媒體之所以被稱之為“新”媒體,就在于它的原創性。新媒體的內容應該更加具備原創性,只有這樣子才能夠與眾不同,在眾多的信息中被大家注意到。當然,這里的原創性又和一般的個人或者團體單獨的原創性有所區別,是指一段特定的時間內時代所賦予的新的內容的創造,一種區別于前面時代所具備的內容上、形式上、理念上的更革新的一種創新。比如,公眾號的運營、短視頻的制作和微博大號的形成,動不動就成千上萬的轉發量和評論數,這些新媒體方式即使是同一個話題,也能夠發表出自己不一樣的觀點,或者是用不同的方式進行表達。千篇一律的內容和表達方式已經無法吸引人們的關注,人們更加需要具有原創性的內容和更加個性化的內容。
二、新媒體環境下電視新聞報道面臨的困境
(一)收看電視新聞報道需要特定的接收環境
眾所周知,觀看電視新聞報道不僅僅需要一臺電視機作為接收終端,還需要固定的場所以及安裝機頂盒,然后還需要每年繳納一定的數字電視費用。只有在這些條件都滿足時,人們才能夠觀看電視新聞報道。但是現在,社會節奏的加快以及人們生活方式的改變使得更多的人經常變換自己的工作城市,很多人都開始涌向大城市,租住在別人的房中。這種條件下,人們更傾向于使用手機上網的方式獲取信息,而不是重新安裝機頂盒,重新購買電視機等設備。通過網絡技術的發展,我們只需要一臺手機,就能夠在任何城市,任何時間,隨時隨地查閱自己感興趣的熱點和新聞資訊,不需要為了趕一場足球賽事直播而匆匆忙忙趕回家,守在電視機前面,通過手機就能夠直接在公交車上進行觀看,這些都是電視新聞報道無法給予我們的。
(二)無法與民眾及時交流,互動性差
電視新聞報道的傳播方式是單向的、線性的、不可選擇的,僅僅是在特定的時間內通過電視節目的形式將消息傳遞給觀眾,觀眾不能夠發表自己的意見,只能在觀看電視新聞報道時和一同觀看的人進行小范圍的討論,互動性差。因此,很多時候,觀眾的聲音無法及時進行傳遞,更多的時候是小部分人決定了大部分人接收的信息內容。所以,雖然電視媒體擁有龐大的用戶體系,卻不能夠給予他們很好的用戶體驗。在這一點上,新媒體方式擁有著絕對的優勢。就拿央視新聞來說,在我們收看央視新聞時對于新聞內容所發表的觀點并不能夠透過電視機傳到演播廳,但是央視新聞微博下發布的新聞我們可以隨時進行評論和轉發,發表自己的觀點,提出自己的疑問,微博管理員也可以進行回復,及時聽取群眾的意見,不斷得到改進。
(三)新聞資訊更新速度慢,存在滯后性
電視新聞報道通常需要復雜的程序,完成一條電視新聞報道的主要流程就有電視攝像、記者采訪、鏡頭設計、拍攝、剪輯、寫解說詞、配音等幾個程序。因此,電視新聞報道的更新速度較慢,對于信息的傳遞存在滯后性,報道中有的信息甚至是很久之前的信息,無法滿足群眾想要實時獲取信息的要求。然而新媒體的傳達速度非常迅速,剛剛發生的事情,下一秒就能夠通過網絡讓每個人都知道,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
三、電視新聞報道的創新策略
(一)加強合作,實現傳統媒體與新媒體的共贏
新媒體是時代發展的產物,讓我們獲取消息的渠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但是電視新聞媒體依然擁有著龐大的用戶群,依然是信息傳播的重要途徑。況且,新媒體和電視媒體之間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兩者完全可以取長補短,合作共贏。比如央視新聞除了每天晚上七點半準時進行電視節目外,還可以開通官方微博和官方公眾號,在傳播消息的同時及時接收人民群眾的意見和建議。再比如我們的春節聯歡晚會同時開通了網上直播平臺,讓身邊沒有電視機的人能夠用電腦觀看,讓趕不及回家過年的人能夠用手機在路上觀看,還能夠通過彈幕與晚會現場的主持人和共同觀看的陌生人進行互動。通過加強電視媒體和新媒體的合作,實現兩者的共贏。
(二)提升新聞的傳播速度,提高傳播的時效性
與電視新聞媒體等傳統媒體相比,網絡新媒體最大的特點就是快和新。通過新媒體,時間和空間之間的壁壘似乎被打破,這一秒發生在洛杉磯的事情,我們通過網絡在北京就能夠知道,信息傳播的速度和效率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然而,電視新聞由于需要一定制作過程,也需要特定人員的參與,注定無法像網絡新媒體一樣這么迅速,但是還是能夠進行相應的變化,去掉一些可有可無的流程和手續,加快每一步的節奏,減少新聞消息中間的傳播關卡,在節省資源的同時做到提高新聞傳播的速度和有效性。
(三)豐富新聞報道的內容,增強新聞的可看性
長久以來,電視新聞報道給人們留下的刻板印象大多是照本宣科,好像就是在朗讀和背誦事先準備好的稿件,這種刻板印象導致大眾對于電視新聞報道缺乏一定的忠誠感,容易導致反感。同時,電視新聞報道的板塊內容很少進行變化,大眾產生了審美疲勞,也能夠大致想到接下來要進行報道的內容。面對新媒體的豐富內容和多樣化選擇,一下子就會拋棄電視報道。因此,電視媒體要不斷地轉變自己的傳播方式和方法,對于新聞板塊的組成也要進行相應的調整,聽取觀眾的意見和建議,加入更多大眾感興趣的、喜聞樂見的內容和方式,用更加新穎的、更加適合群眾的報道方式將信息呈現給電視用戶。
四、結語
新媒體技術的發展,給電視新聞報道帶來一定挑戰的同時,也是電視新聞報道的一種機遇。電視新聞報道只有順應時代的進步,聽取觀眾的意見采取“新”策略,改變自己,發展自己,才能夠得到長遠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政江.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的問題和策略分析[J].新媒體研究,2015(17):5-6.
[2]張曉春.電視新聞報道在新媒體語境下的策略[J].西部廣播電視,2016(1):41.
[3]劉文文.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策略[J].傳播力研究,2017(10).
[4]古曉林.電視新聞VS新媒體時代――析電視新聞報道與微信區別及融合思考[J].新聞研究導刊,2016,7(9).
[5]張野.新媒體語境下電視新聞報道策略的變化[J].新聞研究導刊,2015,7(15):214.
[6]張健.新媒體時代電視新聞典型報道的轉變與創新[J].西部廣播電視,2016(24):64.
[7]周陵琳.“塞”給觀眾好新聞――電視新聞在強制性播出中比較網絡的優勢[J].聲屏世界,2002(2).
[8]陳偉球.新媒體背景下新聞傳播的革新之道[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4(14).
[9]楊濤.新媒體時代傳統電視的傳播淺析[J].新聞傳播,2014(7).
[10]平超.電視新聞在新媒體環境下的發展策略[J].今傳媒,2008(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