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曉菲
【摘 要】本文提出了逆線性培養模式和政產學研螺旋對接兩個突破口,有助于高職院校向應用型技術大學轉型,實現人才教育方面的結構化改革,培養符合時代要求的新型雙創型復合人才。
【關鍵詞】
應用型技術大學的發展在近年來隨著經濟發展進入了新常態,人才培養、供給與社會需求關系發生了深刻的變化,面對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產業升級加快步伐、社會文化建設不斷推進特別是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實施,高等教育結構性矛盾更加突出,同質化傾向嚴重,畢業生就業難和就業質量低的問題仍未有效緩解,生產服務一線緊缺的應用型、復合型、創新型人才培養機制尚未完全建立,人才培養結構和質量尚不適應經濟結構調整和產業升級的要求。
面對上述問題,本文提出了兩個方向,促進職業院校向應用型技術大學轉型。
一、逆線性培養模式下的雙創人才培養
逆線性培養模式源于麻省理工學院(MIT)戰后的科研及培養人才理念,是一種更為注重應用的研究理念,其與傳統模式的區別如下圖所示:
一般的大學、教育機構的科研及培養人才的理念走的路線是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發明創新這種線性模式,可以從圖中看出,該模式的發起端是由人才的供給方發起。在經濟結構深刻調整、產業升級加快步伐的當下,該模式難免會出現不能滿足市場的情況;而MIT除了遵循上述模式之外,更多關注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并根據這一實際問題反向溯源,從基礎學術研究中找到解決問題的方法并實際應用,走的是一種逆線性模式,即“解決問題→基礎研究→應用研究→發明創造”。介于這種由供給側方向發起的、問題導向的培養及研究模式,MIT培養的人才也逐漸從一般意義上的技術人員向大量優秀的、復合型人才轉變,而這就為美國戰后崛起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MIT的逆線性培養模式及其經驗為以提高學校服務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為目的的院校向應用型技術大學轉型提供了頗為豐富的實踐經驗和技術路線。并且按當下中國的時代背景來講,其具有明顯的供給側驅動的味道,具有很強的實用主義特點。該模式以經濟社會發展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解決對象,并以解決實際問題作為科學研究對象和人才培養過程,同時將問題解決過程中的新工藝、新方法、新理論作為知識研究對象,形成新的知識,這是明確的以供給側驅動教育、研究的技術路線,也正是推動我國廣大院校轉型發展的一種基于MIT經驗的突破手段。
二、轉型與緊密的政產學研螺旋對接
ILP(Industrial Liaison Program)即工業聯絡計劃,是MIT其致力于建立和加強麻省理工學院與全球公司之間的互利關系。其與一般的校企掛鉤、校企合作不同,MIT的ILP計劃中的政府、企業、學校、科研四者呈現更為緊密的螺旋對接特征,如在過去的2017財年,總計700多家公司向MIT提供研發支持,其中 40家公司出資100萬美元以上,235家公司出資10萬美元至100萬美元,與此同時,17財年由行業贊助的研究總計為1.48億美元,占MIT所有研究經費的21%。這種螺旋式的對接特征不僅表現在經費的層面,而且該計劃下屬的MIT Startup Exchange與企業、政府等機構共建有超過1500個與創業公司相連接的專有數據庫。由此可以看出,ILP計劃中呈現的多方螺旋式的關系不僅在傳統的企業人財物三大領域,而是向更為細微、核心的領域交匯融合,呈現出一種類似螺旋式的對接特性。
螺旋式的緊密對接較點面式的校企關系優點更為突出。從政府層面講,將大量節省用于調研、協調市場方面的精力與費用;從企業方面來講,可以更為有效地實現工藝、技術迭代;從學校層面講,可以更為有效地培養社會需要的人才;從科研角度講,可以更好地完成科研選題、實踐研究等任務。
由此可見高等職業院校的轉型思考借鑒以MIT為代表的應用型技術大學發展的歷史經驗,結合我國當下的時代特征,我們可以得到兩點清晰的技術路線圖。一是探索逆線性培養模式在雙創人才培養的實踐;二是借鑒ILP的政產學研螺旋對接方式,改革完善現有制度。
參考文獻
[1]高職院校向應用型本科轉型下的人才培養模式構建,翟金玲,黃曉麗,《齊齊哈爾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0(6) :161-163
[2]產業轉型升級背景下高職院校高技能應用型人才培養社會適應性研究,邵利群,吳振英,《安徽電子信息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5(4) :73-75
課題項目:本文為依托科技支撐計劃完成向應用技術大學轉型突破的研究成果 ,課題級別: 院級 ,基金號:KJ2016-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