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梅
教學質量是教師的生命線,是立教之本,是發展之基,而提高教學質量是一項復雜的系統工程,是教育事業的一篇大文章,是常談常新的永恒主題。記憶性強是歷史課的一個重要特點,可有的學生學習歷史方法不當,缺乏良好的學習習慣,有的不會科學用腦,只是廢寢忘食的死記硬背,結果事倍功半,特別對于普通學校的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就顯的更重要,因此教師教給學生一定的記憶方法,是提高歷史教學質量的重要環節。為了使學生真正掌握學習歷史的方法,我專門開設了學法指導課,要求學生掌握好學習歷史的三個基本環節:認真聽課、記筆記;及時復習講效率,記憶方法講科學。還要求他們掌握良好的歷史學習習慣。心理學認為,興趣是求知的前提,積極的興趣是一個人獲得知識、發展能力不可或缺的心理品質。中學生的興趣特點是容易激發起來,但卻難于維持穩定。歷史教學激發學生興趣,要結合學科特點和學生年齡特征。教學中可運用生動形象的講述方法,或者在講課中適當穿插一些歷史故事,不失為激發學生興趣的有效方法。學生的興趣問題可以直接影響到不同的課堂氣氛,會影響教師和學生在教學活動中心境、情感體驗、以及對待教學活動的態度和行為,從而形成不同的教學效果。構建積極的課堂氣氛,從而使課堂紀律良好,師生關系融洽;學生精神飽滿,注意力集中,專心聽講,積極思維,反應敏捷,發言踴躍;教師善于點撥和積極引導;課堂呈現熱烈活躍與祥和的景象。才能使師生進入最佳的狀態,取得最好的教學效果。
一、合理的學法指導是搭建積極性課堂氣氛的基礎,為提高學生學習興趣作鋪墊
學生通過對所學知識的提前預習,當教材中相應難點提出質疑和好奇,也就構成了學生對所學知識的渴望感,促使學生在課堂上主動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交流。相反,學生就會因為沒有充足的準備而膽戰心驚、逃避課堂,不僅無心思考老師的問題,就連老師的講解,同學的討論他都無暇顧及,久而久之,這種學生就成了名副其實的“學困生”。還會造成心理及性格方而的缺陷。教師的充分準備更重要。教師應當根據教材內容特點和課標要求,抓準新舊知識的連接點,精心設計問題情景,激發學生產生求知欲望,讓學生;特著問題去思考,自覺主動地進行學習,人人都在思考問題,人人都積極回答問題,課堂氣氛肯定會十分活躍。
二、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創設積極性的課堂氣氛,以此提高學生的興趣
中學生意志力較差,情緒不穩定,注意力易分散、松懈懶散,教師要針對學生的心理特點,有的放矢喚起學生的學習興趣。課堂教學應有張有弛,張弛結合,使學生精神振奮,思維集中。在教學過程中,由于新舊知識的銜接以及難易度改變等復雜因素的客觀存在,學生的學習過程往往會出現波浪式的潮起潮落現象,學習成功,學生的學習情緒也就激昂;而一旦遇到困難或受到挫折,情緒就會低落,即出現學習低潮現象。教師需調整自己的教學內容和方法,適時、適度地提出的問題,問題要有趣味性、探究性、層次性、開放性,引發不同層次的學生思考,引領不同層次的學生探究,激發學生學習的自主性和能動性,方能促使學生進行高質量、高效益的獨立學習,體驗學習的感受與樂趣,營造出活躍的課堂氣氛。喚起學生學習的信心,幫助學生克服困難,盡可能避免學生的挫折感和失敗感。良好的課堂氣氛是通過教師一系列的課堂運作能力來實現的。教師要實現良好的課堂氣氛構建,必須具備以下六個方面的能力。
第一,洞悉。洞悉指教師在教學的同時,能注意到課堂上發生的所有情況,并用言語或非言語予以適當處理的能力。
第二,兼顧。兼顧是教師在同一時間內能注意或處理兩個以上事件的能力,也就是在同一時間內,既能照顧到全班學生的學習活動,又能回答個別學生的問題。缺乏經驗的教師有時會因為處理個別學生的問題而拖延時間過久,使大多數學生精神渙散而影響學習。
第三,把握分段教學環節的順利過渡。在教學過程中,有時教學活動還必須分段進行。在分段教學中,教師要具有能按計劃組織學生,使他們迅速而有序地從一個階段向另一個階段過渡的能力。這要求教師向學生提出的要求明確、具體,這樣使學生做到心中有數,使教學能按部就班、有條不紊地進行。
第四,使全班學生始終參與學習活動。在課堂教學過程中,使學生在45分鐘內都保持一種積極參與的狀態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這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采取必要的教學組織形式。一般在教學過程中采取以下的策略:教師講解時可以結合教學內容向全班學生提出問題;指定某個學生在黑板上演算一道題,同時要求全班學生在座位上也演算這道題;在要求學生朗讀課文時,對于篇幅較長的課文可以由多個學生接力朗讀。
第五,創設生動活潑、多樣化的教學情境。生動活潑、多樣化的教學情境可激發學生的動機與興趣。教師可使用幻燈、投影儀、錄像和多媒體等教學手段,使教學內容更直觀、生動活潑;教師還可以組織多種形式的教學活動,如團體比賽、合作學習、參觀、訪問、演說、角色扮演等,都有利于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第六,責罰學生時避免微波效應。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有時要在全班學生面前批評或責罰某個學生。但在責罰個別學生時,要避免產生微波效應。庫尼認為,微波效應指教師責罰某一學生后,對班級中其他學生所產生的負面影響,如有的教師在責罰學生時,由于情緒比較激動,不能冷靜對待,有時言辭過于偏激,甚至說出過頭話,有損學生的人格,這樣不但不能使犯錯誤的學生受到教育,反而會引起其他學生對這個學生的同情,甚至對教師產生反感。而如果被責罰的學生在班上部分學生中有一定的影響力,那么,教師的這種做法會引起嚴重的負面影響。所以,庫尼提出,教師處理個別學生問題時,應避免微波效應。
參考文獻
[1]陳琦,劉儒德主編.當代教育心理學[M].北京師范大學出版社,2007.
[2]皮連生主編.教育心理學[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