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素萍
數學是一門具有嚴密邏輯性和一定抽象性的學科,對于小學生而言,很容易因繁雜的數學邏輯和深奧的數學概念產生畏懼心理。如今小學數學教學不再唯“教材”是從,創造性地使用教材給一線的數學教師更多發揮空間。在教師的“牽線搭橋”下,數學繪本不僅是孩子們茶余飯后的“小點心”,它已悄然深入到數學教學的每個環節,憑借著它的圖文并茂、幽默風趣、發人深省的內涵,讓小學數學教學“骨頭血肉”豐滿起來。
那么,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挖掘繪本內容,并適時地加以滲透,才能使繪本既是真正的圖畫故事書,同時又為“教”所用?下面我以《重復的奧妙》為例,將教學親歷整理成文。
一、前思
《重復的奧妙》是北師大版教材二年級上冊“數學好玩”模塊的內容,學生幼兒時期就接觸過許多有這樣“重復”規律的游戲,并不陌生。課題中“奧妙”的“奧”指的是不易理解之意,筆者分析編者的用意,“重復”規律的發現不難,通過對事物所具有的規律的思考及能用合適的方法進行表達的探究才是“重頭戲”,在“奧”字中品數學味,特別是在當這樣的規律重復組數多時,如何引導學生用更簡潔的方式(省略號)來表示規律,體現數學的簡潔美呢?教學時學生生成中并極少出現這樣直接帶上省略號的表示法,并非是學生對省略號不了解,而是在表意和符號間未建立起聯系。
北師教材中呈現的情景是熱鬧的那達慕節的場景,色彩豐富,圖中重復的規律隨處可見,往次的教學總是落入“你在圖中看到了什么?你發現了什么?”教學發問的俗套中,并無新意,學生們也聽倦了。要打破這樣的千篇一律,我們不能忽略“妙”意的表達,只有學生真真切切地體會身邊正發生著這樣奇妙的規律,從生活中來,再回到生活中去,妙趣橫生。于是我搜找了相關的數學繪本,細細品讀,將繪本故事融入教學中,既可以有效地表達數學的意義又能體現“規律無處不在”理念,為學生提供傾聽、討論、交流的素材,讓他們自然而然地接觸到這些規律知識。
二、實踐
本著以上的思考,我對《“重復”的奧妙》一課(片段)做了如下設計:
1.課前繪本留白
《葛小大的一生》開篇故事內容色彩鮮明,極為幽默。教學伊始,我以此故事引入,聲情并茂地講訴葛小大不可思議的一生后并戛然而止,不再往下講,為學生埋下了一顆好奇的種子,從出生——上教堂——娶新娘——倒下床——快完蛋——上天堂——下葬,他只活了七天!學生在強烈的視覺聽覺沖擊下,展開激烈的思想斗爭。但思想斗爭后,他們發現了發生在葛小大身上的這幾件事并不在同一個星期,深刻感受蘊含其中的重復規律——七天(一星期)重復一次,周而復始。教師再順水推舟展示下圖。
師:如果將這么多星期寫成長長的一列,能寫得完嗎?
生:寫不完。
師:是的,同時也不能清晰地觀察出重復的現象。那怎么辦呢?我們能請出誰來幫忙解決寫不完的問題?
學生們順理成章地想到省略號,再適時板書“……”。
師追問:省略的是什么?
在思維碰撞之后,學生對重復的規律有更深的感悟。
數學繪本的魅力不僅在于圖文合奏,往往里面的一個小故事或是小細節不知不覺中激發孩子們的好奇心和新鮮感,我再時不時地將自己“隱藏”起來,提供學生充分的思維留白、時間留白,在留白處充斥著學生的發現和靈感,進而一系列的思維活動:質疑、判斷、推理……在童年時期,記憶是很靈活的、很敏感的,如果我們善于使用它,不使它負擔過重,它就會成為你的第一個助手,在這節課中教師結合繪本巧妙地將“重復的規律”種進孩子記憶深處,生根發芽。
有了繪本的鋪墊,教師并放手讓學生找教材情景圖中的重復規律,用自己喜歡的方式來表示,再集體交流,真真切切地為學生提供自主學習、討論、合作的空間。
2.課后推薦閱讀 提供源源不斷的水源
一堂課的結束并不代表知識的終結,要懂的知識不一定能在書本中找到,要學的知識不一定在教室里完成,不要讓教室束縛學生的手腳。課后,我利用微信“溫馨相冊”功能將數學繪本《尋找消失的寶石王冠》編輯成電子檔相冊,將相冊的鏈接發在班級微信群供孩子們欣賞,并運用所學的知識幫助館長尋找王冠,此外還提供繪本《亂七八糟的魔女之城》供學生傳閱,不要求學生閱讀后必須“學會”什么,這不是真正意義上的作業,但孩子們爭先恐后的閱讀熱情說明了一切。這本繪本如同一名導游,帶領著孩子們去探尋、了解故事里的重復規律。
繪本閱讀猶如潺潺小溪不斷注入思想大河,不受時間、空間限制,不知不覺中就詮釋了“數學有多么美妙,數學無處不在”。
三、后想
繪本進入數學課堂,不僅是課前、課后,抑或是課末,教師也可以借助繪本里豐富的素材設計些學生喜聞樂見的練習,這樣教師就不需要為了設計層次性、連續性、帶著故事性的練習煩惱了,如在教學三年級上冊《什么是周長》時,我將《柵欄柵欄圍起來》繪本中的故事稍加改編,引導學生幫助書中的小朋友計算三種(基本形狀的)柵欄的周長為“引子”,學生們全情投入,興趣極高。算出三種柵欄的周長再比較發現,這三種柵欄形狀雖不同,但所用的柵欄長度一樣,即三種圖形的周長一樣,這樣處理課末八分鐘的趣味練習顯然學生是欣然“接受”了。繪本“橋段”設計進課堂練習,教師把“積累與運用”、“理解與創意”、“內化與表達”統一起來設計好合適的路徑和臺階,才能更好的提高課堂教學效率,做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繪本能助推教學,但并非是放之四海皆準,切不可為了表面的“熱鬧”去搞舍內求外,或是“硬塞”。教學設計仍根據教學的需要,估算課堂時間、空間的存量,適量引入相關資源,做到“春水新生不滿塘”。
教師引導學生課內外結合,看似繪本為“教”服務,然而課中的“播種”升華了情感、引發了思辨,也喚起了學生的閱讀期待,又反過來推動學生的自主閱讀,使學生的心靈充實起來。數學繪本猶如一副五彩眼鏡,讓數學更富靈性。作為教師要善于借助繪本之力,將“數學教學與繪本的完美結合”才能收到意想不到的學習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