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書睿 徐晨
【摘 要】古人曾說:“教人未見其趣,必不樂學。”可見學習的興趣是學生認識的需要,也是學習的直接動力。數學教學的成敗在很大程度上就取決于學生對數學學習的興趣。最近教育廳推行了“雙讀活動”,很多人可能認為這是語文學科的事情,感覺很難和數學產生聯系,其實我們未必不能通過古文經典在數學教學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關鍵詞】誦讀 數學 興趣培養
其實在探索古詩詞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詩句中都會隱含數學問題,如:元朝時,著名數學家朱世杰的名著《四元玉鑒》中有一首詩:
我有一壺酒,攜著游春走。遇店添一倍,逢友飲一斗。
店友經三處,沒了壺中酒。借問此壺中,當原多少酒?
你能解開這道題么?不妨設成未知量,利用已知條件,解方程,答案就出來了。瞧,多么有趣。
一、用古代詩句中所描述的意境激發學生學習抽象數學概念的興趣
數學,與生活息息相關。藝術中,醫療中,文字中,都有數學的身影。華夏五千年悠悠歷史,各種文化瑰寶更是耀眼。唐詩、宋詞、元曲,都是無價的文化寶物。不容置疑,古代詩句是我們國家的非物質文化財富中的精華之一!加上如今的高中學生接觸詩、詞句子的時間較早,有的甚至是在上幼兒園之前就會背唐詩三百首這樣的詩句了,再加上小學、初中語文老師的引導,多數學生對古詩的理解比較到位,從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一旦學生在學習新知識的過程中找得到自己的知識增長點,找得到自己可以說話的點。在原有知識的基礎上有拓展的空間,新舊知識點之間有聯系的話,學生的學習興趣會得到激發和提高,這樣一來他對要學習的新知識必然比較感興趣。于是學習效果必然會得到提高。同時許多古代詩句又是能把數學知識運用進去,這不僅讓古詩詞蘊含了許多意想不到的美!也讓古詩詞與數學之間的關系變得更加緊密,數學在古詩詞中的完美與巧妙結合由此可見一斑。
當然,古代詩與數學之間最深刻的關系莫過于數學概念、數學思想、空間想象能力或意象與詩句的結合。比如,古代詩句中,在描寫景色的時,很多都是夾雜著很多數學的問題。詩詞中更不乏數字美的佳句。因此,在數學教學中,如果我們能從這些古詩詞中找尋一些與所講授的內容相關的句子作為數學課的開場白,用于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的話,相信我們的數學課堂的教學效益定會得到巨大的提高。
例1:
單車欲問邊,屬國過居延。征蓬出漢塞,歸雁入胡天。
大漠孤煙直,長河落日圓。蕭關逢候騎,都護在燕然。
詩句中,“大漠”正是數學中的平面的化身,多么潔凈的世界;“孤煙直”也正是數學中的直線的表示,多么寧靜的畫面;“長河”數學中的曲線;“落日圓”數學中的圓。這些數學中枯燥、簡單的元素,已經被詩人化為美妙、精巧,給人們勾畫出了一幅美麗的畫卷。記得當時在學習這首詩的時候,語文老師要求我們畫出這個意境。很奇特,就這么短短的十個字,卻真的讓我們好像親眼看見了無垠沙漠上的一幅景象。如果我們在講解數學中的直線方程這一章時以此詩句為激發學生興趣的載體的話,相信學生的學習熱情一定會得到很大提高。也一定能夠體會到數學與古詩詞的碰撞,火花如此驚人。
二、用古代詩句中與數學知識聯系較緊密的數學概念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例2、詩圣杜甫的這首同樣膾炙人口詩可以用來作為講解立體幾何時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素材。
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
窗含西嶺千秋雪,門泊東吳萬里船。
我們知道,構成空間圖形的最基本的要素是“點、線、面、體”。這首詩中,景物的描寫由近及遠,由小到大,是一幅優美的水墨畫,站在數學角度來看,第一句“兩個黃鸝鳴翠柳”,描寫的是兩個“點”;第二句“一行白鷺上青天”,描寫的是“一條線”;第三句“窗含西嶺千秋雪”,描寫的是一個“面”;第四句“門泊東吳萬里船”,描寫的是一個“空間體”。這首詩概括了幾何的四個基本要素,構造出了一幅完整的畫卷,創設出了一種難以言表的美妙意境。因此,在講解立體幾何空間的點、線、面之間的位置關系,引導學生發揮空間想象能力時用這首詩來作為開場白和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素材的話,又何愁學生對數學之事不感興趣呢!
例3、再如講解立體幾何中的三視圖時也可以用北宋詩人蘇軾的《題西林壁》
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只緣身在此山中。
來作為激發興趣的詩句,因為這首詩表面意思是說,廬山從正面看,它是一道道連綿起伏的山嶺;從側面看,它是一座巍然聳立的險峰.從遠處近處高處低處看,廬山呈現出不同的形象.實際的意思是指同一個事物在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時間看是不一樣的。而我們教材中的三視圖教學內容實際上也就是要求學生理解正試圖,側視圖,俯視圖。這正好體現了同一事物我們從不同角度分析看待時將會有不同的道理。
通過分析上面這些詩句,我們能明顯感到,幾個數詞就能將詩的意境表達得栩栩如生,無論是數詞的單個應用,重復引用,抑或是循環使用,看似毫無感染力的數詞竟也都能表現出或寂寥,或欣然,或恬淡,或傷感的思想感情。
曾經有兩位非常著名的詩人這樣寫道:像直線一樣,愛也是傾斜的/它們自己能夠相交在每個角度/但我們的愛確實是平行的/盡管無限,卻永不相遇!
愛情,向來是難以用語言表達清楚的一個名詞。作者用讀者都熟悉的平行線,借助數學豐富的意象,巧妙地向讀者準確地傳達了自己的意思,這作者想必是一位數學老師或必是一位數學愛好者吧。
另外,除我國古代詩詞句子外,我國百姓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對聯也是華夏文明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文學的瑰寶。在文學這個百花園中,有些詩和對聯同數學時有聯姻。有的一副聯、一首詩就是一道數學題。現在看來,是多么有趣。如果作為新時期的數學老師的我們能充分應用這些文化傳承和文化瑰寶,將這些知識變為對我們數學教學有利的資源,在自己的數學課上用這些國粹來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這不僅引導學生回顧了文學常識,重溫了我國的文化瑰寶,提高了學生的愛國熱情和他們的文化素養,同時也必將能激發學生學習數學熱情和積極性,這樣一箭雙雕的事情我們又何樂不為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