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德旺
【摘 要】高一學生剛結束初中學習生活進入高中,其學習態度、學習方法還不能與高中階段相適應。相當一部分學生還沉浸在對高中生活的好奇與新鮮感之中,其言談舉止仍稚氣未脫,而且該階段是這些學生身心發育轉型的關鍵時期。那么,在高一生物學教學中應如何更好地實現初高中教學銜接,從而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和較強的學習能力呢?
【關鍵詞】生物 教學 能力
學生學習能力的構成,有四個要素:(1)基礎知識;(2)基本技能;(3)智力技能(指觀察、思維、記憶、想象等心理內部活動的技能);(4)學習方法。過去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學中只重視前兩者,而忽視后兩者。因而出現高分低能的傾向,為加強學習能力的培養,我在加強雙基教學的同時,又重視思維、記憶等能力的培養,尤其重視教給學生學習的方法。
一、重視教給學生使用教材、獲得知識和技能的方法
高一新生學習中存在一個重要問題,就是學生不會使用教材,筆者調查發現,尤其農村初中,生物課通常是語數外老師的附加課,專業生物學教師匱乏,這就造成了照本宣講或一言堂教學模式,也就談不上教學生怎樣使用教材了。在實施課程的過程中往往采用“填鴨式”教學,學生沒有學習的興趣、沒有了解社會、參與實踐、親身體驗的機會,只是被動地接受知識,缺乏解決問題的能力。而新課程強調課程從知識形態走向生命形態,課程具有生成性、豐富性、復雜性。生物課程作為科學領域的課程,體現的主要是科學文化,其內容包括科學知識、科學思維方式、科學工作的程序和方法、科學精神和科學態度等。教材不只是教師教學用的材料,也是學生學習使用的材料,因此,在高中生物教學中,教師首先要有新的課程觀,重新全面認識新課程,形成生命形態的課程觀。課程是師生交流對話的過程,教師要與學生互教互學,共同開發課程、共同研究課程,教學就真正成為師生富有個性化的創造過程,在新的課程觀指導下充分吃透教材、挖掘教材、使用教材。其次,引導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要以課本為“本”,以課外資料為輔,切勿本末倒置。在研究透課本中的例題和習題前提下再向課外輻射。長期任教高三的老師會發現,再好的教輔資料其實都是對課本重點知識點的重新梳理與再現。近幾年的高考題中,也常出現課本中的習題。因此,教會學生使用教材也是培養學生自主的獨立的學習能力的重要內容。
二、根據學生實際設計教學
教師在研究教材的同時,更應該根據課改精神和新課標的要求,研究學生的認知規律,對教材進行二次開發,結合實際從學生的角度設計教學,充分體現出探究、思維過程。例如,在“生長素的發現”一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請學生思考:植物為什么會有向光性?學生可能提出各種猜想,哪種猜想更為合理?讓學生自己設計實驗來論證猜想。其間,教師可以在實驗材料、方法處理等方面給予適當的提示和幫助,而論證實驗的過程、具體方案由學生完成。在學生的充分思考、相互合作、討論學習后,可以提供達爾文、溫特等人發現生長素的過程供學生參考并引導學生將自己的實驗設計與經典實驗過程進行比較。在這個過程中,若發現自己的設計和經典實驗過程相似或相同,學生會有莫大的滿足感,增強學習的信心和興趣;如果不同,學生也會在感嘆經典實驗之絕妙的同時主動反思,從而改進自己的實驗方案。學生在學習知識、方法和提升能力的同時,更體驗了科學研究過程的艱辛和愉悅。學習過程主要是思維過程,因此,教學過程中重視把思維過程充分地表露出來,并幫助學生理解和掌握,是教給學生學習方法的重要內容。
三、教會學生正確合理的分配學習時間
學生最佳的學習時間是課堂。課堂上有老師的引導,有同學的幫助,有豐富的學習資源,有濃厚的學習氛圍。許多學生不注意這一點,上課思想開小差,課后花費大量精力去彌補。有的學生認為最佳學習時間是晚上,白天浪費時間,晚上加班去學習,長期下去,結果是晚上休息不夠,白天精力不足,成績也無法提高。剛上高中的學生,學習方法還停留在初中階段,老師布置的作業是促使其學習的動力。而高中留給學生自己支配的時間較多,這就需要學生學會正確合理的分配學習時間,以課堂為根本,以自習為主陣地,勞逸結合,科學合理地學習。
四、讓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適應老師
學生剛來到一個新的環境,面對新老師會不適應。要引導學生積極地去適應不同老師的教學方法,適應不同老師的發音及說話習慣。不同的老師親和力不一樣,有的老師容易和學生打成一片,有的老師比較嚴肅,甚至讓學生望而生畏。而聽懂老師的說話是聽課的前提,不能因為聽不懂老師的說話、害怕或不喜歡某老師而不喜歡這門學科,這樣的例子很多,對今后的學習影響巨大。
五、認真聽講,獨立思考
兒童的思維具有不穩定性,中學生思維比較活躍。在學習過程中,教會學生認真思考,會想問題,養成獨立思考的好習慣。如:高中生物必修一第四章第二節——生物膜的流動鑲嵌模型,引導學生自主學習“對生物膜結構的探索歷程”,由歐文頓的實驗得出什么結論,由荷蘭兩位科學家的實驗得出什么結論,由羅伯特森1959年的實驗得出什么結論,由1970年科學家的實驗得出什么結論,最后到1972年桑格和尼克森總結出什么觀點,這樣層層遞進,幫助學生總結出生物膜流動鑲嵌模型的結論。這樣,學生的思考得到肯定,印象就非常深刻,而且從學習中獲得成功和喜悅感,嘗到自主學習的甜頭,也有助于積極自主地去獲取知識,激發其學習的興趣,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這種習慣的養成有助于思維品質的形成,這點對剛進入高一的學生尤為重要。
六、仔細觀察,善于想象,用心去記
小學初中教材里直觀的東西較多,高中教材中的圖更抽象,立體感更強,尤其是細胞結構圖、細胞的代謝,看不見,摸不著。就需要充分培養學生空間想象能力,認真仔細觀察、比較、想象課本上描繪的動植物細胞結構圖,不同細胞器的結構、功能及異同,DNA雙螺旋結構,細胞中各種生理活動如光合作用、呼吸作用等發生的過程、場所、區別與聯系等。這樣指導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找區別,抓聯系,養成仔細觀察、善于比較、發現異同、用心記憶的好習慣。
培養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對于形成一個人的性格有著重要作用。如果在課堂上及時指導、幫助、嚴格訓練,久而久之,才能形成自己的行為方式,形成縝密的思維方式和嚴謹的治學態度,形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最終具有較強的學習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