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漢民
【摘 要】體驗性是團體心理輔導的最有價值與特色所在,團體心理輔導也稱為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將體驗性放在團體心理輔導全過程中進行考查,理解其對個體的心理成長的意義,并且思考如何增強團體心理輔導的體驗性。
【關鍵詞】心理輔導 體驗性 團體
團體心理輔導經過近30年的開發與運用,已經發展成一種廣泛運用的心理健康教育形式。團體心理輔導是相對于個體心理輔導而言,是個體在團體情境下,通過觀察、體驗、實踐,學習新的態度和行為方式,從而調整人際關系,完善心理品質,激發身心潛能,發展良好適應的助人過程。
團體心理輔導特別強調體驗性,淡化知識的學習,尤其是抽象概念的學習。體驗性是團體心理輔導的最有價值與特色所在,由此也將團體心理輔導稱為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那么如何理解并增強其體驗性,最大限度實現團體心理輔導的目標功能,是一個值得不斷思考、探索的課題。
一、全面全程理解團體心理輔導的體驗性
團體心理輔導的體驗性以個體成員的心理成長為目標,注意組織開展經驗性課程,營造理解、支持的團體氛圍,支持個體嘗試各種選擇性行為,喚醒其潛藏的心理體驗,探索其人際互動的方式,幫忙個體獲得并內化、吸收因親身參與得來的直接經驗,為今后處理類似情境問題的尋找應對策略。對此不僅要全面進行理解,而且要將其體驗性放在團體心理輔導全過程中進行考查、理解,包括活動目標、方式方法、組織形式、評價反饋等環節。
第一,活動目標上,主要側重放在促進個體交往能力、反思能力的提高,自我人格的完善以及潛能的挖掘以及團隊歸屬意識的增強上,而不是看重系統專業知識與技能的掌握。
第二,方式方法上,主要以參與式、體驗式教學方法為主,更加注重當場的訓練以及課后的強化,必要時才運用講授法,但其目的也僅僅是幫忙活動高效、有序進行。
第三,活動內容上,主要由一系列與主題有關活動或游戲構成,并且在相關理論指導下進行運用、開發,那些陳述性知識、概念、理論均不在課程內容范疇之中。
第四,組織形式上,打破傳統課程的組織結構,主張以小組活動為主,強調個個參與、人人互動、共享擔當,引導組際分工協作,以及相互良性的競爭。
第五,評價反饋上,主要側重個人主觀報告、小組互評,必要時借助相關測評量表進行質性評價,不要求具體知識點的考查,更不倡導進行成就水平的測查。
二、團體心理輔導的體驗性對個體心理成長的重要意義
教育部頒布的《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指導綱要》中明確要求:中小學專題心理健康教育活動要避免偏重概念化、理論化、學科化的傾向,應該注重實踐性、操作性與體驗性。體驗式團心理輔導完全符合這樣的要求。在團體心理輔導過程中始終注意增強與發揮其體驗性,對個體的心理成長具有不可忽視重要意義。
1.有助于個體直接經驗的生成與內化。
現代心理學研究一再證實,真正對個人今后生活、工作起重要作用是個人的生活經驗以及對這些經驗的反思,而不是在學校里掌握那些具體知識。人本主義心理學家羅杰斯認為:教給他人任何東西相對而言并不重要……能對行為起重要影響的是自我發展、自我挖掘的學習。立足于體驗的團體心理輔導,不追求間接經驗的掌握,而且引導個體參與活動,豐富個體直接經驗,并在頭腦里對這些經驗進行精細分化加工,真正將親身經驗內化并且納入已有知識結構當中,為未來類似情景問題的解決提供鮮活且現成的應對模式。
2.有助于個體學習動機、興趣的激發與維持。
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活動非常符合人的學習心理需求。哈佛大學研究指出:不同的學習方式產生的學習效果不盡相同,其中聽報告或講座給大腦留下的記憶影響僅5%,個體獨自閱讀是10%,感受視頻音頻材料是20%,參與角色表演是30%,主動加入小組討論發言是50%,親身實踐參與是75%,而指導他人90%。學習本身就是對人的記憶力、注意力、感受力的極大挑戰。如果學習內容又相對枯燥、抽象,且脫離實際工作,加上又無法激發學習者的動機與興趣,那么學習效果就會差強人意。體驗性團體心理輔導強調小組協作,突出情景學習,努力營造信任、寬松,有吸引力的氛圍,吸引師生全情投入,真誠表達,主動收獲。這不僅有助于個體學習動機、興趣的激發與維持,而且對學習記憶效果提高也相當顯著,也更容易個體實現完善自我概念,提升社會適應能力的目的。
3.有助于個體潛能的挖掘,人格的完善。
團體心理輔導特別注重調動個體內在的力量,是一種自我教育、自我訓練、自我提高的過程。在課程當中大多數為交互式、體驗式的活動項目,重視建立團隊內坦誠、信任關系,為參加個體提供強大的心理支持系統。具體有三個方面作用:①提升參與個體心理素質,培育自我察覺能力,體驗積極情緒,學習應對壓力方式,緩解或解除對焦慮、強迫、偏執、人際危機等心理疾病發生概率,培養健康積極的自我意識。②完善個體人格并挖掘潛能,努力培養平和、包容、樂觀等積極向上的人格品質,激發自身無限潛能和發現有效資源,提高自我效能感。③幫助個體解決發展性問題,激發專業發展意識和行動力。尤其在職業生涯規劃、個體倦怠處理、團隊協作意識、人際協調溝通等有著顯著作用。
三、增強團體心理輔導體驗性的幾點思考
團體心理輔導有著其它心理教育課程不可替代的特點與優勢,正逐漸發展成一門獨立課程,而且其心理輔導的作用也被越來越多的實證所證明。況且團體心理輔導的成效也極大程度取決于其體驗性發揮的程度。那么如何進一步增強團體心理輔導的體驗性,筆者認為不妨從這幾個方面進行思考。
1.全面理解、掌握團體心理輔導的相關理論。
想要扎實掌握并熟練運用團體心理輔導的技術,增強“團輔”的體驗性,僅僅學習一些表面化的心理游戲是遠遠不夠的,還必須全面掌握和深刻理解其相關的基礎理論。堅實的理論基礎是團體心理輔導生命力的源泉,在理論的正確指引下,其體驗性方可充分發揮和體現。其中人際交往心理學、團體動力學、社會學習理論等應該重點理解、掌握。如:人本主義心理學認為人是可以信賴的,是具有“自性”力量的。團隊活動中強調調動自身資源或力量進行自我理解,改變自我觀念,產生自我指導,影響自我行為的成長。根據這種思想,通過有意識創設一個安全、溫暖的團隊環境,促進組員交換意見,和真誠相處,這樣的人際關系是會產生獨特的療愈功能,促使組員專注探討個人問題,激發改變、塑造新行為的動力。當然,掌握其他團體咨詢理論對增強團體心理輔導的體驗性也是有相當助益的。
2.創設心理情境,提供直接經驗生成的土壤。
課堂是一個特定團體心理輔導的情景。情景是心理體驗發生的時空,特定的情境上引發特定的心理體驗。心理情境關系到是否產生新直接經驗,關系到新舊認識的沖突或是偏差調節,關系到個體心理成長。只有創設出領導者想要的情境,才能產生相應心理體驗。創設情境,首先要有問題意識。所謂問題意識就是“團輔”過程要遵循團隊成員共性的心理年齡特征,清楚知道各年齡發展階段所面臨潛在的心理問題,更重要的是要充分開展有針對性的調查研究,歸納總結出成員近期面臨的普遍或特殊問題。如初一女生認為:朋友就應該不分彼此,毫無保留,沒有心理邊界與距離。這個觀念與現實存在明顯的沖突,因此也就有了初中生人際交往這個團體心理輔導的主題。其次,要有載體意識。活動要在選擇合適載體的基礎上,再現生活情境或是心理情境,努力將個體的心理外化出來,為接下來的心理體驗的升華打下基礎。所以選擇活動載體要考慮到活動所能產生的心理效應,以及團體心理活動所要達到的目的。我們主張載體的選擇要立足學生生活的實際,來源于其生活,越是貼近生活越能激發成員真實心理狀態,也就越能反思觀念、修正行為。例如通過“風中勁草”、“信任背摔”等心理游戲就能檢驗個體對他人的信任,反思對他人不合理觀念及要求,重新調整交友觀念與行為。第三,要有組織意識。所謂組織意識就在課堂教學組織形式上要沖突傳統課堂的束縛。按方便小組協作以及契合團隊心理輔導主題變換桌椅組合方式,還要在話筒、多媒體投影、背景音樂等物理設施進行細致的思考與安排,使其有利于領導者控揚,有利于團體動力的正向發展。
3.靈活運用情景演練、小組協作、繪畫投射等教學方法。
團體心理輔導要增強體驗性,僅僅依據傳統文本資源、口耳相授的方式是遠遠不夠的,更重要的更重視并充分運用參與性強、活動面廣、體驗性豐富、互動性多方的教學方法或是訓練輔導的方式方法。充分重視在活動中情景演練、小組協作、繪畫投射、自我報告、行為訓練、游戲體驗、情景心理劇、媒體賞析等教學方法的靈活運用。樹立正確課堂教學觀,將時間還給學生,還學生課堂主人地位。
例如游戲互動,在活動開始階段,就安排設計經典的“抓手指”、“大風吹”等項目,達到快速拉近心理距離、烘托活動氛圍,形成預期團體動力場的目的。活動展開階段,設計適量切合主題的專題項目,如“異口同聲”、“巧解手鏈”、“動力圈”、“房樹人”等。這些項目既有很強的參與性、體驗性,而且生動有趣,更為重要的是只要學員以更大的熱情投入其中,就必然有更大的體驗感悟產出的效益。活動分享階段,也應巧妙設計,不落俗套,安排“我的最后三天”、“生命線”“峰回路轉”等項目進行總結提升、升華深化。
團體心理輔導還有一個重要方式就是“繪畫投射”方法的運用。我們特別珍愛投射方式的運用,既保護當事人,給予當事人安全感,同時也可暴露出領導者所預期的效果與沖突。繪畫是人天然的自我表達的方式,信息量遠遠比語言豐富精彩,而且表現力強大,形式多樣靈活,它是人內心世界的投射,能反映出人內在不容易察覺的潛意識。曾用“姜餅人”“毛線房樹人”“樹葉貼畫”“沙盤游戲”等,其個體影響心理世界的深度與廣度遠遠高于文字,而直觀形象。就更容易幫助團隊成員放下顧慮,卸下內心阻抗,自由真誠地表達討論,樂在其中。可見靈活選擇團體心理輔導的方式方法,展現出來體驗性的效果令人驚訝。
4.重視領導者功能定位,營造團體心理輔導體驗性生成的人文環境。
團體心理輔導對領導者的功能定位,直接關系到團體心理輔導氛圍的營造,以及人文環境的創設。團體心理輔導中領導者的地位發生根本性的變化,不再是活動的絕對中心,學員才是活動的中心,是整個課程的真正主人。當然領導者的重要性并不會因此削弱,相反地對領導者的作用有并更高的要求。領導者是整個課程的策劃者、開發者、實施者;是教學進程環節展開的推進者、引導者;是學員作業的反饋者、檢查者、評估者;是團隊發展方向的發起者、監督者;是調解沖突、處理突發事件的協調者、解鈴人;尤其是團隊活動氛圍的營造者、維持者等。羅杰斯認為心理輔導的本質是一種良好的關系。我們認為良好的輔導關系是“團輔”的基礎,更是達成輔導目的的手段。教師營造出充滿信任、理解、接納、真誠、民主的團隊氛圍,對增強個體的體驗性的意義不可替代。所以教師一定要做到民主、平等、真誠、溫暖地組織活動,以鼓勵、寬容、期待的方式對待學員,將團體心理輔導的人文環境打造成如同一個和睦的家庭。當然教師也要認識到團隊契約、小組規范、個人承諾對拘束團體行為,形成正向氛圍,提升體驗效果的基礎作用。
5.堅持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多元評價方式。
評價反饋是體驗性團體心理輔導的一個重要環節,是課程出發點與落腳點。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不主張統一標準的課程評價方式,如整齊劃一的考試、終結性評價或最高能力評價,更愿意在堅持以形成性評價為主的多元評價方式,如個人自評、小組互評、他人互評、全班總評、個人心得體會等。活動前,可以填寫相關的測評量表或是活動評價單,以了解觀測活動的起點;活動中,可以組織成員互評、師生互評,進行交流反思,以監控調整活動進程與方向;活動后,結合課程內容完成適當的作業,如“自我的報告”,進行必要的挖掘、強化,并且考慮再次進行評估測量,以比較分析活動的效果。當然,為了更加科學考查團體心理輔導的效果,有時運用信效度較好的測評量表,對團體心理輔導的成效進行定量、定質的評價評估。(本文系福建省教育科學規劃規劃2016年度課題“體驗式團體心理活動改善教師職業倦怠的實踐研究FJJKXB16-221成果之一。)
參考文獻
[1]樊富珉.團體咨詢的理論與實踐[M].北京:清華大學出版社,2004.
[2]胡朝兵,張興瑜.班級團體心理輔導的設計與操作[M].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13.
[3]王斌,楊乃鵬.體驗式團體心理輔導教學的思考[J].陜西教育,2008,(12):63-64.
[4]潘恰,程素萍.團體輔導在教師心理健康教育培訓中的應用探析[J].中小學教師培訓,2012,(12):2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