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良軍
特殊兒童的生活能力、智力水平和對語文學習的認知普遍弱于正常兒童,因此如何實現語文教學生活化,應針對不同個體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以下是我在工作中總結的幾種方法:
教學環境生活化,教室即是家
因特殊兒童區別于正常兒童,所以他們的心理也同樣更敏感怕生。若讓他們面對四周白色的墻壁、黑色的黑板、冷冰冰的桌椅,一定很難有安全感,此時,教學環境生活化就很重要。因此我們要將教室布置得溫馨,營造他們熟悉、感興趣并與知識相關的環境,能夠讓他們感受到溫暖,感受到自然真實,感受到在家一樣的安全感。比如,我們可以在教室里掛上日歷、時鐘,讓孩子們感覺到時間的流逝,每天都是嶄新的;可以設置“天氣角”“季節角”,在不同的季節、不同的天氣掛上不同的圖片,讓孩子們感受世界的千變萬化;可以設置“讀書角”“電影角”,定期給他們看合適的書籍和電影,讓孩子們感受到生活的豐富多彩。最主要的是可以讓孩子們親自布置教室,在培養他們的主觀意識和動手能力的同時,讓他們真真切切地感受到這就是他們的“家”,他們是這里的主人。
教學材料生活化,實物更貼心
特殊兒童在學習中記憶能力差,注意力很難集中,而語文學習又需要具備很好的理解能力,如果不能正確地引導,很可能使學生喪失興趣,甚至產生排斥。作為教師,此時將生活實物導入教學中就顯得尤為重要。特殊兒童的理解能力雖差,但形象思維很好,對實物的接觸有很強的直觀性,能夠加強他們的感官刺激。
例如,在《炊具》這一堂課上,課前準備好筷子、叉子、勺子、碗、小鍋以及其他一些簡單的廚房用品,讓學生們感到既新鮮又熟悉,他們不但會發現這些都是平時家里做飯吃飯的工具,又會驚訝于這些工具竟然真實地出現在課堂中。從眼前的實物引入教學,能夠很快激發學生的興趣,調動他們的積極性,讓學生們更迅速地進入學習狀態,渴望學習。將語文學習歸還給生活,告別乏味的課堂,寓教于樂,不但學生學得愉快,教師也教得輕松。
教學內容生活化,演繹教學更有趣
很多特殊兒童經常沉浸在自己的世界里,他們不愿意接受外界的知識或者新鮮的事物,如何能讓孩子主動并且有效率地理解課文的中心思想,值得我們注意與鉆研。有趣的教學內容會瞬間讓學生產生“有意思”“想試試”等一系列積極的想法,讓其產生對外交流的沖動和欲望。因此我認為,在培智語文教學中,我們可以讓孩子們扮演課文中自己想扮演的角色,然后為其詳細解析課文的具體內容和所要表達的意思,再指導學生通過肢體動作去表演,這樣無論是作為觀眾的孩子,還是作為表演者的孩子都會覺得趣味橫生,都會躍躍欲試,同時在這種活躍的氛圍中學會與大人交流和展現自己,從而輕松地了解學習內容并感受語文學習帶來的樂趣。
教學方式生活化,關注每個學生
作為從事特殊教育的教師,一定要改變的就是教學方式。區別于傳統教育的“嚴師”形象,從事特殊教育者更要做一個細心溫暖的陪伴者和傾聽者。特殊兒童心理敏感脆弱,他們每個人都是獨一無二的個體,每個個體都有自己獨特的思維,或許不經意間就會有變化,作為教師,要把目光投向每一個孩子,關注他們的細微改變,及時排解他們心中的沮喪,與他們分享快樂,用心感受他們的世界,讓孩子們知道,任何時候,你與他們在一起,你愿意分擔他們的喜怒哀樂。在語文教學中更應該如此,讓孩子學會表達,學會分享。
教學過程生活化,掌握基本生活知識
培智語文教學的核心教學目標之一就是教會學生如何適應生活,掌握生活基本知識,在教學過程將一些生活常識、物品使用技巧融入其中,使其更具生活化,能極大地提高學生適應生活的能力和技巧,提高他們的生活舒適度,并提升其適應社會、適應生活的能力。例如,我們在教授學生《電冰箱》一課時,教師可以帶領學生到學校超市中,通過實際操作教授學生電冰箱的使用方式,通過這種教學方式可以很輕松、很高效地教會學生使用電冰箱,這恰恰實現了其核心教學目標。
教學目標生活化,讓學生自信地走向社會
我們知道培智語文教學的最終目標是使學生具有基本的生活和社會交往能力,形成良好的公民素質和文明的行為習慣,為其自理生活和適應社會打下基礎,最大限度地讓這些特殊兒童過上正常人的生活,無論是在心理還是行動力上。所以,我們的教學不能局限于知識的書面學習,更應該注重知識的實際應用,在實踐中去應用所學。因此,我們可以根據所學的相關文章,帶領學生們在實踐中去體會,告別紙上談兵,使學生充分理解后將其轉化成一項生活技能或生活經驗。
結語
子曰:“求也退,故進之;由也兼人,故退之。”這是因材施教的典故。我認為,因材施教是最好的教育。如今,培智教育已經是現代教育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特殊群體的兒童同樣是祖國的花朵,隨著人類思想的進步,我們不應該帶著“有色眼鏡”來看待這些孩子,針對他們的特殊情況采用不同的教育方式,讓他們能夠走向社會,進行正常的生活是我們共同的愿望和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