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祖瓊
新課改對小學數學教學提出了新的要求,小學數學教師要不斷強化數學教學中的創新能力,努力培養小學生綜合素養的提升。
數感是學生在長期的數學學習中產生的一種與理解相互聯系的數學素養,也是對學生數學敏感度和學習興趣產生影響的重要因素。本文就以小學數學教學中如何培養學生的數感為研究對象進行了分析,給出了一些自己的看法和建議。
培養小學生數感的重要性
所謂數感就是指學生對數學的一種感悟,具備這種感悟能夠幫助學生加強對數學學習的領悟和知識獲得能力。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學生的數感主要包括數與量的關系、數量之間的關系及數學運算結果的估算三大塊。
培養學生的數感,不僅是適應新課改教學的要求,更是實現了從學生學習的實際情況出發,培養學生情境學習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學生對數學知識的掌握和應用能力。
同時,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加強對學生數感的培養,還有助于培養學生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及在實際生活中處理問題的能力。數學是義務教育中最基礎的學科,也是人們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生活常識,學好數學在一定程度上培養了學生解決實際生活的能力,而數感的培養是數學教學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教師在具體情境中培養學生的數感,不僅可以幫助學生自主學習,還能極大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轉變對數學的學習感知,由枯燥的學習心態轉變為靈活多變的學習心態。且由于小學生正處在身體和智力的成長發育階段,很多知識點難以直觀快速地理解,因此培養小學生的數感有助于學生強化對知識概念的理解,提高數學的學習效率。
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數感的措施
強化小學生的動手能力
小學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通過情境教學、實際動手能力的培養,可以讓學生親身參與到數學教學中,通過動手強化對數學知識的理解能力,并在實際探索中實現對學生的培養。
例如,在教學生分辨毫米、厘米和分米的內容時,教師可以對學生進行分組,給每個組發放尺子,讓學生按小組進行實際動手操作,分別畫出按毫米計算、按厘米計算、按分米計算的線條或圖案,在這種畫圖的過程中去感知毫米、厘米、分米的區別。
強化情境教學方式
在小學數學的情境式教學中,學生不僅要掌握對書本知識的認知,更重要的是要努力將書本上的知識點轉化為自己的知識內容。因此,數學教師在課堂教學中應強化情境式教學,積極轉變教學觀念,將學生作為教學活動的主體,教師作為教學活動的引導者,通過構建情境式教學來提高教學質量。
例如,數學教師可以在數學教學中構建“猜想”教學活動的情境。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首先通過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帶著疑問開始上課,然后教師引導學生參與到探究、分析、操作、假設等系列的數學教學情境中,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和論證,去解開疑問的答案,這樣學生就自主掌握了知識點,并在這個學習過程中強化了自身的學習自信。
強化對學生數感培養的科學設計
數學教師在數學教學中的活動是不斷探索和挖掘的過程,也是帶領學生不斷體驗的過程。學生在數學教學活動中獲得的態度、技能、情感以及認知等,在不斷學習中都能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因此,如果學生的數感強,那么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興趣就會更深,學生參與數學學習的實踐活動就會越積極。因此,作為數學教師,就要強化對學生數感培養的科學設計,制定科學的培養計劃。
例如,數學教師可以在“面積”的教學中,設計一個讓學生參與比拼的教學環節,學生在這個活動中可以強化對“面積”的感知,對“面積”形成一個概念,學生感悟了面積的實質,這樣在日后計算起圖形的面積時,學生也能夠得心應手。
培養學生將知識應用于生活的能力
學生對數感的培養離不開生活的發現,數學知識大多來源于生活的點滴。將數學知識應用到生活實際中,尤其是在生活情境中加以應用,數學知識點就能得到升華。
因此,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培養學生的數感能力,還要從學生的日常生活出發,讓學生在生活中更多地接觸和理解生活的現實問題,培養學生利用數學知識解決生活問題的意識,通過這種方式,可以有效地提高學生的數感能力。
結語
小學數學教學是學生學習的基礎,是決定日后學習態度和學習能力的關鍵。小學數學教學中對學生的數感培養也并非一天兩天的事,而是一個長期培養的過程。數學教師在教學實踐活動中,除了要加強對自身知識的豐富外,還要注重從學生的角度出發,確立學生在教學活動中的主導地位,通過有效的教學環節設計,強化學生對數學知識的充分理解,幫助其不斷積累數感。目前,在小學數學教學中,數學教師對學生數感的培養策略還有待探索與完善,教師應根據學生自身情況,結合教學實際,進一步將小學生數感培養落到實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