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隨著新課標改革進程的不斷推進,積極將信息技術與教學過程有機結合,可對實現新時期背景下教育水平的有效提升、促進學生對歷史學習產生興趣起到重要的推動作用。對此,需要教師充分認識到信息技術的優越性,并在實際教學過程中進行切實應用。本文將對將初中歷史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必要性進行探討。
關鍵詞:初中歷史;信息技術;教學策略優化
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中的具體應用可包括多媒體技術與網絡資源等方面,因其形象直觀、生動有趣、拓展豐富等特點,可有效吸引學生的注意力、調動學生的興趣,并將抽象的知識以直觀的形式表現出來,從而實現教學效率和質量的提升。為有效適應新時期教育行業的發展,教師應注意并應用這一優越性。
一、初中歷史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必要性
將初中歷史學科與信息技術進行有機融合,可幫助教師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與參與意識,并有效地根據歷史學科的固有特征開展教學活動;同時,通過將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也有助于推動教學理念與教學方式的及時轉變,從而使初中歷史教學更好地適應新形勢下的實際需要。具體將在下文詳述。
(1)有效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積極性與參與意識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培養學生的興趣是加強教學質量的關鍵,所謂“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初中生好奇心旺盛、求知欲強,而以多媒體技術教學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應用可有效達到豐富歷史教學內容,將知識形象化、直觀化、立體化,并通過音像材料等生動豐富的表現形式呈現出來,從而有效提升學生的學習效率和學習興趣。此外,由于信息技術教學方式的發展在相當程度上需要學生與教師的積極互動與交流,積極將信息技術引入初中歷史課堂,可提升學生參與課堂活動的意識,從而確立學生在課堂中的主導地位。
積極運用多媒體教學模式進行教學活動,可有效幫助學生建立參與課堂的意識,并提升課堂的趣味性,培養學生對歷史的興趣。例如,在對中國文化整體發展史進行講解與介紹時,教師可借助多媒體資源的輔助,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講解活動的設計與改進,從而幫助學生對自春秋戰國以來至清末科舉考試制度相關的知識進行有效梳理與講解,同時由于切身參與到授課與互動活動中,在加深對知識的理解的基礎上,也實現了教師鼓勵學生積極參與課堂活動的預期目標[1]。
(2)充分根據歷史學科的固有特征進行教學
初中歷史學科涉及知識面相對較廣泛且復雜,在進行歷史學科的研究與學習過程中,需要涉獵人類社會現象的各方面、各類型,這其中既包括政治、經濟、科技、軍事,也包括了文化、教育、思想等;這些因素共同影響、共同作用在某一事件上,形成了從多方面多角度分析同一歷史事件的思維模式。以多媒體教學和網絡資源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應用,可幫助教師充分利用大量與課堂教學內容相關的影像資料,幫助學生形成清晰、準確的歷史認識,同時有效拓寬學生的知識面,幫助學生形成清晰的歷史思維模式,從而為接下來的學習打下堅實的基礎。
例如,在講解與第一次工業革命相關的內容時,教師可通過播放相關的紀錄片或其他相關影視資料,幫助學生對18世紀一英國為代表的歐洲國家的整體社會風貌產生直觀的認識,以此為基礎講解工業革命的前因后果、對當時社會及對后世產生的深遠影響,從而更好地幫助學生掌握相關的歷史知識內容。
二、將初中歷史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過程中的注意事項
在教師致力于將信息技術與初中歷史教學有機結合的過程中,教師應始終注意明確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并積極發掘歷史學科特征與信息技術之間的有效聯系,將信息技術發揮的效能最大化;同時教師應積極做好歷史課程的規劃與設計,始終以教學為主,避免喧賓奪主的現象。具體將在下文詳述。
(1)積極明確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
在實際的教學過程中,教師應始終明確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堅持一切課堂活動以有效傳授教學計劃中列出的知識內容為中心,并明確信息技術在教學過程中的輔助作用,避免喧賓奪主的現象。教師應明確認識到,以多媒體技術和網絡技術為代表的信息技術教學模式應始終是服務于教學目的的,一切呈現形式的變化和運用均應以有效向學生傳達知識為中心。在運用信息技術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教師應始終將強化知識的有效呈現作為中心,并將一切技術的運用過程歸于實現“對知識的有效呈現”上,避免讓過于花哨的呈現方式分散學生的注意力,從而造成降低課堂教學質量的反作用。
(2)發掘歷史學科特征與信息技術之間的有效聯系
歷史的發展過程必然與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等種種因素密切相關,這造就了歷史學科涉及面廣泛、涉及內容復雜、綜合性強的特點。為有效幫助學生突破學習過程中的重難點,教師應當積極致力于發掘歷史學科特征與信息技術之間的有效聯系,運用信息技術直觀、生動、多樣的呈現方式,幫助學生進一步拓展知識面、并有效建立起清晰、明確的知識體系,從而將信息技術在歷史教學過程中的效能最大化,實現教學效率與質量的進一步提升。
(3)積極做好歷史課程的規劃與設計
為最大限度地發揮信息技術在歷史課堂教學中的作用、避免其可能對教學過程產生的不利影響,教師應積極重視對課程的有效規劃與設計,突出課程重點、明確課程結構和課堂活動各環節的占比,從而實現課堂教學效率與效果的最大化,有效發揮出信息技術對教學過程的應有推進作用[2]。
綜上,為充分發揮信息技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的優越性,同時規避應用過程中可能出現的一系列問題,教師應在引入信息技術的同時,積極明確初中歷史學科的教學目標、始終堅持以教學為中心,并發掘歷史學科特征與信息技術之間的有效聯系、在此基礎上做好課程的規劃與設計,從而實現教學效率與質量的提升。
參考文獻
[1]王金瑩.現代信息技術在初中歷史教學中的應用與思考[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14):46-48.
[2]張志忠.淺析初中歷史學科與信息技術融合的必要性[J].學周刊,2018(18):158-159.
作者簡介:
吳日晃(1973-);性別:男,籍貫:廣東省恩平市人,學歷:大專;現有職稱:一級教師;研究方向:歷史教育。
(作者單位:恩平市良西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