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玲
在語文閱讀教學中,教師要秉承新課改理念,融入略讀教學,由單一的教導式閱讀法走向自主、合作式閱讀,從而提高學生的閱讀技能,拓展學生的閱讀視野。略讀在教材中占有一定比例,如果教師只抓精讀而忽視略讀,學生閱讀能力的培養就會大打折扣,影響學生語文素養的提升。略讀,也叫跳讀、瀏覽,是通過快速閱讀了解大意的一種閱讀方式,學生閱讀速度快,可跳過某個部分尋找主要信息。略讀課文為學生的自主探究學習提供了實踐機會,能促進其知識面的寬化、能力的拓展。
略讀課文應堅持的原則
培養自主學習能力
學生從精讀走向略讀,猶如小孩從牽手到放手,逐步學會走路的過程。精讀是教師給學生提供“牽扶”的過程,而略讀是教師在“一旁遮掩”,予以提綱挈領指導的過程。學生是閱讀教學的主體,略讀是倡導學生主動參與、自主投入的過程,教師要重視引導,以各種方法激活學生的內在動力,滿足學生的探索欲望。
激發閱讀興趣
閱讀是富有趣味的,既可以讓人從中獲得信息,也能滿足人的精神需求,教師要避免為閱讀打上應試的烙印,使閱讀變得功利化,導致學生的閱讀興趣逐漸消失。教師要呵護學生的興趣,讓他們根據自己的興趣選擇書籍,吸收感興趣的信息,享受閱讀帶來的樂趣。
強化實踐探究
精讀是“接受”學習的過程,略讀是“再創造”的過程,學生不乏豐厚的底子,卻缺少質的飛躍。大多數學生缺少創造性,所以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也要為學生提供獨立思考、主動發問的機會,讓他們在開放的活動中形成自己的結論,教師還要引導學生通過實踐活動提高自己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
尊重文本關聯
教材是一個統一的有機整體,每一部分內容相互聯系、協調發展,教師要遵循學生的認知規律,以整體的觀念理清思路,分析編者的意圖,不能將文本內容簡單地割裂,要首先了解略讀的教學功能,而后再梳理其中千絲萬縷的聯系, 形成整體性的閱讀策略。
略讀教學的有效策略
關注情感體驗
教師要樹立生本理念,關注學生的知識習得、能力發展、情感體驗,教學的內容和方式要便于學生的消化吸收。教師要分析學生的認知水平與知識結構,要為學生搭建合適的支架,讓學生由易到難、循序漸進地自主發展。教師也要關注學生的情感體驗,要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要以愛觸動學生、感化學生,要激發學生的學習動力,為學生的全面進步而規律教學。如在《我和祖父的園子》一課教學中,教師以童年的故事叩開學生的心扉,融入學生自己的心靈去感受,讓學生把故事視作自己的生命經歷,與作者進行心靈溝通、生命對話。教師讓學生回憶童年,讓學生說說自己記憶中有意思的事,從而走進文本。讓學生借助于課前提示,說說文中的哪些情景令人不能忘懷,作者是如何體會的;教師讓學生找出哪些句子、段落能打動自己,感受“什么樣的我和什么樣的祖父”的對比,感受“我”的調皮與祖父的慈愛。有了對文本的感悟,教師再通過配樂示范朗讀文本的經典片段,帶領學生賞析、品味文本,體會文中的情感。
把控整體格局
文本是開展教學活動必不可少的素材,教師在略讀課文教學中,要關注文本內在的關聯統一,要加強學期與學期間、單元與單元間、文本與文本間的對比分析,按照統一整體的觀念去把控全局,從而能更好地把握微觀教學。并且教師要樹立整體意識,從大局出發,掌握細節,吃透文本,拓展文本的內涵。
多元豐富教學
課堂是師生活動的舞臺,是師生成長的場所,無論是先進的理念,還是優秀的文本,最終都要落實于課堂之中。略讀的課文應該是開放的、多元的,因此教師要組織豐富多彩的活動,做好充分的預設,形成教學預案。有了預設,才能開展有序的教學。此外,教師要把握略讀的教學方向,探索略讀的教學方法,注重學生略讀能力的培養,以“讀”為前提,加強“動”的體驗,促進學生的心靈體驗,讓他們在知識、情感上有所提升。如在《絲綢之路》一課教學中,教師先深情導入,引發學生的想象:“有一條路東起漢唐古都長安,向西延至羅馬,歷經多國,路途坎坷,譜寫眾多驚險、奇特的故事,這就是絲綢之路。”教師引導學生觀看圖片,出示絲綢之路的巨石群雕圖,提出問題:“這條路的開拓者是誰?路的名字有何由來?這條路有什么樣的奇特故事?”教師讓大家自讀課文,把這些故事講出來,并且要說出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人物,他們在干什么?再讀課文,讓學生說說從故事中體會到什么,談談自己對絲綢之路的理解。對照文題,還可以從哪些角度展開寫作,思考如何寫才能更加有趣、生動。教師以問題引導學生閱讀,為學生留有思考、展示的機會,讓他們在“生生”討論中彼此分享、相互補充,使思維得到深入。
結語
略讀課文是豐富的、有趣的,在學生習得知識的同時,能提升學生的技能,也能促進學生體驗到自身的進步。教師要通過師生的共同努力,幫助學生體驗人生、感受生命,創造生命的價值。總之,在小學語文略讀教學中,教師要關注生本,以多元的教學形式開展活動教學,讓學生充分思考、感受、體驗,使語文略讀課文教學變得更加豐富多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