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細珍 宋迎清
目前我國經濟面臨著下滑的情況,資源使得經濟飛速發展,但已經達到了極限。由于我國經濟對傳統要素以及發展過度依賴,目前人員收入陷入了僵局,要想打破這種僵局,必須對創新創業進行探究,從而引領經濟發展。本文將對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改革面臨的問題進行全面分析并提出解決方案。
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現狀及問題
目前為止我國還沒有相對權威的創業學理論,當前相對知名度比較高的就屬中國創業學研究所,但因為其成立時間短,因此影響力不太大,而且其在高校創業發展情況方面的研究甚少。對我國目前在創業學方面的研究及發展趨勢進行可觀的判斷發現,地方高校及政府部門等沒有完善、系統的管理意見,相關各部門無法協調一致,因此無法立足長遠,建立一套能夠實現長久發展的機制;激勵高校創新創業的教育方式及相關合作、投資等政策不能及時落實,導致創新創業缺乏實踐,創業教育環境不理想。創新創業教育多以專業教育為基礎,但在實踐過程當中,本科高校對學生創新創業教育方面和高校人才培養系統沒有實現良好的融合,在高校畢業生就業的問題上停滯不前,從而在創新創業的教育上缺乏實踐活動。而且,地方高校由于自身條件所限制,在創新創業的師資力量上顯得極為薄弱,因此教學針對性不強。
地方高校落實創新創業教育的意義
順應經濟轉型和發展的需求
創新創業教育是區域經濟得以更好發展的基礎,并發揮其自身優勢,助力于區域經濟的轉型與發展。區域經濟得以良好發展的同時,對高校培養創新創業人才具有很大的推動作用。當今社會與經濟發展的核心就是人才,在經過金融危機后的調整階段,很多地區的產業并不高端,在高新技術人才和創新創業人才儲備方面比較缺乏。地方高校需要著力于對高校生創新創業能力的培養,從而使地方經濟發展快速轉型,并成功增強其經濟效益。
深化應用型高等教育改革的必然選擇
教育部要求具有相應條件的不同本科高校向應用型進行轉變是近年來所提出的重要內容。培養學生的創新思想及實踐能力是應用型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務,在高校教育方面,立足將創新創業教育與高校生所學專業進行有效融合,建立社會經濟與教育相制約和協調發展的新機制,培養可以適應地區產業發展并可以主動服務于地方社會經濟發展的創新應用型人才。
提升全民素質的保障
提高自身的創造力及潛能是創新創業教育所重點強調的,進而才能對自身所擁有的技能加以完善,在未來的工作過程中奠基良好的基礎。在創新創業教育中,既要注重對健全人格的培養,又要對知識和能力進行強調與拓展,學生們的綜合素質才能得到有效的提高。提高現代化教育水平,堅持素質教育模式,使學生能夠完全適應我國經濟發展轉變的新趨勢,使社會對人才的需求得以滿足,進而提升社會、企業乃至國家的競爭力。
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的改革辦法
開展雙創活動、構建創業體制是以創新創業為前提進行的,從而增強創新創業的發展。針對地方特色生態環境與文化積淀,建立高校特有的人文精神,進而提升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創新創業教育需要與相關產業結構相適應,從專業到產業都要能結合到教育當中,培養更多的復合型人才。因此,地方高校應在辦學目標上與地方發展相融合,以此為依托培養教育創新創業的人才。另外,高校應秉持培養復合應用型人才為基礎,實現高校教學重心的轉移,并以能力為向導,在不同階段根據實際水平進行不同能力的教育,探索并建立跨學科專業交叉、培養應用復合型雙創人才的機制。再以突出能力為向導,將課程中所需要的知識與能力重新進行構建,進而促進對創新創業人才的培養。同時利用網絡功能創建關于創新創業教育的知識平臺,面向全體地方高校以及學生,開展高校創新創業教學經驗及討論、探索的分享活動,將資源有效共享給高校生。建議高校與相關企業搭建創新創業服務平臺,從教師教學與研究角度出發,鼓勵教師積極投入到高校創新創業項目研究中來,同時建議相關企業采納以企業發展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為高校生的畢業考題。
在我國進行經濟轉型過程中,以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為新戰略,不僅是驅動區域經濟的動力,也是促進社會經濟發展的必然選擇。這樣不僅創新產業發展,還可以完善產業結構,從而提高企業的自主創新創業能力及市場競爭力,解決高校學生甚至其他社會人員的就業困境。最后,對于地方高校而言,應及時并有效地落實創新創業教育,培養出更多人才,形成鼓勵支持創新創業良好的社會和教育氛圍。
結語
在經濟轉型發展這個緊張的階段,培養一批具有創新創業能力的人才才能驅動經濟的創新。地方高校是我國高等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其在地方社會經濟發展過程中承擔著重要的責任。隨著我國人口的增長,老年化社會狀況和環境污染嚴重,進行資源驅動的模式已經面臨極限,及時轉變發展驅動模式,從傳統的資源模式轉變為創新模式迫在眉睫。因此,對地方高校創新創業教育進行改革應該得到高度重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