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芬
課堂提問是幼兒園教學活動的教學手段,是培育幼兒思維的有效渠道。然而在傳統教學中,教師掌控著課堂的話語權,將問題視為課堂教學的線索,讓幼兒圍著自己的思維旋轉,幼兒被“牽著鼻子走”,極少提出問題,造成“教”與“學”的分離,課堂表面看似熱鬧,卻難以促進幼兒的思維發展。因此,教師要以提問喚起學生的興趣,促進學生的理解記憶,開拓學生視域,拓展學生思維。
當前幼兒園語言活動中教師提問存在的主要問題
問題求多,質量偏低
高密度的提問充斥著課堂,但大多重復提問,較少出現有價值的思考,教師留給學生思考的時間不足。教師隨意而問,問題缺乏針對性,沒有抓住關鍵而問。提問應結合情境,富有“彈性”,不能讓提問把學生的思維陷入“僵化的泥沼”。
問題封閉,答案發散
問題分為封閉式與開放式,開放式問題答案多元,融入幼兒的學習體驗,而封閉式答案單一。教師提出開放性的問題,但沒有抓住契機,幼兒的思維容易“跑題”。因此,教師要運用自己的教育智慧,不露痕跡地將學生的思維“拉回”,使語言活動得以順利進行。
候答過程短暫,缺少思考
教師發問后,要適時留白,耐心等待,讓幼兒思考后再作回答。教師常因提問習慣的使然,沒有給幼兒認知和加工的時間,以致幼兒的回答出現“冷場”的現象。教師以“滿堂問”充斥課堂,進行大量信息的灌輸,幼兒因缺少深入思考,思維只停留于表層。
應答單一、有欠公平
教師提問有齊答、個別答、自由答和討論后匯報等幾種情況,教師采用齊答和個別答的頻率較高,往往認為匯報費時,不易于操作。另外,教師在提問時往往喜歡選擇活潑、反應敏銳的學生回答,不太喜歡選擇膽小、性格內向的學生,這樣會造成兩極分化的擴大。
理答機械、評價簡單
教師理答的方法多樣,當幼兒回答不完整時,可以重述或轉問,以保護學生的自尊。部分教師應答方式單一,缺乏反饋的技巧。部分教師評價語言簡單,缺乏針對性,經常以“好”“真棒”等回應。
優化教師提問的有效策略
教師要關注學情,順應童性,要通過師幼間的交往、對話,激發幼兒的思維,促進他們共同理解,提高他們分析與解決問題的能力。
更新觀念,學會提問
教師要樹立“以學定教,以教促學”的理念,要關注學生的個體差異,尊重幼兒在閱讀和表達中的體驗,不囿于固定的答案,讓幼兒充分地表達自己的理解。如在《我是三軍總司令》語言活動中,教師讓幼兒說說從閱讀文本中“我是陸海空三軍總司令”想到了什么?幼兒們暢所欲言,有幼兒做出合抱的姿勢:“我有軍艦、坦克、飛機、大炮,好多啊!”還有幼兒豎起大拇指:“我是總司令,我好厲害!”還有小朋友撓著頭:“該如何指揮啊?”由此可知,教師的提問應有一定的目的性,提問要符合教學目標,要促進幼兒經驗的積累;教師要合理把握提問的數量,要為重點而問;教師的提問要有一定的層次性,要遵循由淺入深、由易到難的原則,層層推進、拾級而上,促進幼兒的思考;教師的提問要形式多樣,以吸引幼兒的注意力,激發幼兒的思考興趣。如幼兒聽了《小貓釣魚》這個故事后,教師可以運用敘述性的提問:“小貓是個什么樣的孩子?”可以通過比較性提問,比較小貓與媽媽的不同;可以用選擇性提問:“小貓與媽媽你更喜歡誰?”多樣的提問方式能引發學生的交流興趣,幫助他們打開“話匣子”。
多元對話,促進互動
教師要創設尊重、寬松、民主的氛圍,讓幼兒無拘無束地開展討論交流,讓他們敢想敢問,釋放自己的潛能,大膽表達自己的疑惑。如,讓幼兒設法將蒜頭放入空的飲料瓶,大多數學生會想到將蒜頭掰成蒜瓣,然后塞進飲料瓶。但也有個別幼兒表達了自己的想法,用鋸子將瓶子鋸掉一截,再裝進大蒜。教師只有營造和諧、寬容的氛圍,賞識并相信他們,才能讓幼兒充分發揮自己的想象力,產生多樣的“奇思妙想”。
精心預設,促進生成
幼兒入園時,已經掌握了一定的基本語法,到中大班時,他們的語言已經逐漸接近于成人的語言模式,因此教師要根據幼兒的語言發展與思維特點預設語言活動,設計有效的問題,鼓勵他們大膽猜想;要深入挖掘學生的潛能,不能以成人的生活經驗束縛他們,抑制他們的想象力,要對他們的“標新立意”予以鼓勵;要預設重要的問題,做到表述正確,充分把握每次的提問,才能有效把握活動主題和活動過程;在提問時要把握好“度”,控制好坡度與難度,才能靈活面對智力與能力發展有差異的孩子。部分教師囿于預設,生怕偏離了教學目標,而不敢放任幼兒探索自己感興趣的內容,因此影響了幼兒創造性思維的發展。教學活動是動態發展的過程,教師不能局限于課堂預設,要根據教情適時調整,機智應對“課堂意外”,要循著幼兒的思維前行,適時指引,促進教學的生成。
結語
總之,在幼兒園語言活動教學中,教師要關注童心、順應童性,通過豐富有趣的活動喚起幼兒的興趣,激活幼兒的思維,讓他們在互動中習得語言知識,提升表達、交流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