鄧曙蓉
數感,是一種數學直覺,是對數量的表示、數量大小的比較、運算結果的估計、數量關系的感悟,是學生憑借原有知識經驗與生活積累對數學的知覺性的把握。教師要引領學生通過對物體的觀察、觸摸獲得感性的認識,并通過分析、綜合,在感性的基礎上加以抽象。教師要向學生講述史學知識,引入熱點問題,幫助學生解除學習困惑,調動學生的學習熱情。教師要探尋數感培養的生長點,不斷拓展新的素材,開發新的資源,使用新的方法,培養學生的思維,讓學生學會思考。
經歷估算,豐富活動,促進感知
計算工具能幫助人類進行大規模的運算,但它不能替代人腦解決突發性事件,因而計算技能是任何計算工具無法替代的。學生在心算、口算中能捕捉到思維迅速反應的快感,是參與思維體驗的不懈動力。學生的計算能力是在習得、運用知識的過程中發展起來的,為此,學生只有通過不斷的練習口算,提高自己的數感能力。
小學階段以20以內的加減法、表內乘法、簡便計算等方面的口算,對學生的人腦思維進行刺激,讓學生在手、腦、眼、耳、口的參與中獲得數學感悟,自然就會反應快,捕捉的信息也會更多。在運算教學中,教師要重視運算的示范,在學生練習時,要做到理由充足、思維縝密,要結合具體的問題,選用恰當的方法,促進學生數感的形成。學生在運算中,清晰的思路在計算環節受阻,就易產生不暢快的感覺。
口算貫穿于整個小學階段,教師要引導學生探索數、形中蘊含著的數量關系,掌握一些表示數量關系及變化規律的工具。口算要求學生能脫口而出,其速度能反映學生的思維靈敏度。教師要加強估算教學,有猜測的成分,雖不求百分之百的準確,但也要盡量接近正確的值。進入房間后能估算房子的面積,看到一個人能估出他的身高。因而在一年級剛認識數時,就讓學生估一估碟中有多少顆花生,再數一數看看到底有多少顆。
如在學習《厘米和米》內容時,教師讓學生在尺上找出刻度0到刻度1之間的距離,加強對1厘米的感受,再用手勢比一比1厘米的長度,給學生提供長1厘米左右的學具,讓學生利用建立的表象進行估測,再量一量,找一找生活中哪些物體的長度大約是1厘米。教師讓學生經歷看一看、比一比、估一估、找一找等多維活動促進學生數感的形成。
開發直覺,大膽猜測,探尋本質
數學直覺是以概念、原理、推理等經驗為基礎,在面臨新問題時通過敏銳的分析,迅速理解并作出判斷,是一種靈感的迸發與認識的頓悟。在數學學習中,教師不滿足于結論的論證、內容的概括,要透過現象探尋本質,在頭腦中形成直觀、形象的“原型”。在教學中,教師不急于揭示結論,而要引領學生進行觀察、聯想、類比,憑借直覺進行猜測,有利于促進學生直覺思維的培養。教師要鼓勵學生展開合理的想象,在猜測的基礎上即興回答問題,教師要加強直覺思維的示范,捕捉學生的靈感,記錄學生新奇的想法。
搭建支架,為思而引,啟發探索
教師要善于為學生搭建“支架”,引學生的思維沿著支架攀爬,從而實現知識的理解。建構主義認為,學生并非空著腦袋進入課堂的,他們對知識的習得是依賴于自己的經驗的,經過新舊經驗的相互作用實現知識的建構。因此,教師要精心引導,要讓學生的思維受阻,產生困惑,驅使他們尋求解決問題的路徑。教師在學習內容與數感之間搭建支架,為學生的思維提供指引方向,讓學生能茅塞頓開,從而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教師要引學生進入問題情境,并提供恰當的工具支持,讓學生嘗試探索,通過有效的引導啟發,為學生提供解決問題的方法,再適時增加問題的探索性成分,逐步讓學生自主探索。
激發興趣
學生對所學內容感興趣,就會主動去探索、發現、感悟,感受學習數學的快樂。興趣,可以調動學生各種器官的參與,讓學生處于興奮的狀態,令學生迸發思維,突發頓悟。如在學習蘇教二下《認識時、分、秒》內容時,學生對鐘面已經有了一定的認識,知道鐘面有12大格,每一大格有5小格,分針走一圈正好是60分鐘,時鐘走一圈正好是12小時。如果按傳統的方式呈現內容,勢必會壓抑了學生探求知識的積極性。所以教師可以用新龜兔賽跑故事激趣,將兔子作分針、烏龜作時針,跑得快的兔子已跑完了一圈,烏龜才慢慢地爬了一大格,教師讓學生說說自己看后的感受。有學生說:“兔子跑得快,而烏龜跑得慢”,也有的學生的回答超出了我們的想象,“其實他們跑得一樣快。”此時大家展開了爭論,教師適時讓這位同學說說自己的理由,這位同學是這樣說的,“兔子跑了一圈是60分鐘,而烏龜跑了一大格也是一個小時,他們跑的結果是一樣的。”教師將烏龜時針、兔子分針、1小時、1分鐘融合在一起,調動學生的知識經驗,以別開生面的游戲讓學生有感而發。學生通過主觀推測,能自信地把所有的時間表達出來,能大膽地將數感作用發揮到極致,他們的發言會變得積極,見解也會變得獨到。
結語
總之,數感是一種感知能力,教師要加強數感訓練,讓學生經歷數與代數的抽象、運算與建模過程,發展抽象思維,感受數學思想方法的形成過程,養成量化意識與良好的數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