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燕
感悟,在《現代漢語詞典》解釋為:有所感觸而領悟。感悟是思想上的恍然大悟,是思維上的豁然開朗,也是心理上的奇妙感覺,它促使人對生活、世界和人生有新發現,不斷有新鮮感,從而獲得作為人的人生樂趣。
感悟能力是人必備的能力之一,《語文課程標準》提出:“應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這從語文學習的角度提出了培養學生感悟能力的目標要求。學生具備了感悟能力,才能在課堂上與教師產生呼應,才會在寫作中升華自己的思想。筆者以學生在語文學習中感悟能力的培養為核心,淺談與之相關的三個要素。
興趣
心理學上定義的興趣,是人認識某種事物或從事某種活動的心理傾向,是推動人認識事物、探索真理的重要動機。興趣是形成感悟的重要前提。孔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這句話闡釋了學習的三層境界:知 、好、 樂。比喻學習知識或本領,知道它的人不如愛好它的人接受得快,愛好它的人不如以此為樂的人接受得更快。孔子的說法精辟地指出了興趣在學習過程中的巨大作用。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也是感悟的起點。興趣與感悟構成的關系要求我們在教學中首先要注重培養學生對學科知識的興趣。教師個人的一舉一動、一言一行都是學生注目的焦點和課后學生談論的話題。尤其作為語文教師,閱讀、寫字和語言表達就是在較短時間內最能讓學生接受和感興趣的外在條件。因此,每一堂課,筆者都會精心準備,上課之前都會做一遍基本功訓練:看看課文讀熟與否,表情達意是否準確;課文的難重點弄清楚與否;新課的導入是否有新意,能否激發學生的興趣;板書設計能否做到簡潔、美觀;每個學生的心理狀態是否了如指掌。有了這些準備,就能夠從容地上講臺發揮自己的優勢,用精品課堂、用教學激情點燃每個學生對語文課的興趣。
觀察
觀察是人們認識世界、獲取知識的一個重要途徑,也是形成感悟的必備條件。達爾文在自然科學上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歸功于觀察。他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只是觀察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
由此可見,敏銳的觀察能力,能幫助人在自然界獲取豐富的感性認識,在生活中產生觸發感悟的靈感點,從而生發思想和心靈深層次的領悟,形成感悟能力。
因此,語文學習離不開觀察。當學生對課本及生活進行深入的觀察,在閱讀過程中不斷進行細致思考時,就會對知識有比較完整、縱深的認識,因此能提高自己的感悟能力。
例如,學了《蘇州園林》《故宮博物院》后,我讓學生寫命題作文《美麗的校園》。學生完成后,我發現大多數寫得籠統抽象、空洞無物以及缺乏情感。于是,我便組織學生走出課堂到校園認真觀察,并提示學生用眼睛察看校園的形態色彩,用鼻子吮吸春季校園內的勃勃生機,用耳朵聆聽教室內瑯瑯的讀書聲。學生通過觀察比較才意識到,寫文章不能憑空杜撰,而應該注意觀察。學生通過觀察,就像接通了源頭活水,靈感噴涌而出,有無窮無盡的寫作素材,寫出的文章質量自然會提高。
積累
感悟的形成方式,一般是漸悟和頓悟兩種。漸悟是一個慢慢領悟的過程,細致的觀察可促成漸悟。而要實現頓悟,則需要積累。所謂“量的積累,形成質的飛躍”。當知識或者體驗這一類感悟的經驗積累到一定量的時候,就會觸發思想或心靈的某一點,形成頓悟。
在語文學習中,尤其是在閱讀的時候,學生常常不能理解作品中某一些內涵豐富而深刻的語句和獨具藝術特色的人物形象。如果在生活中積累了相似的經驗或有過相同的體驗,則可能一下子明白作者所要表達的東西,這就是感悟。應用于寫作,則表現為生活的積累觸發寫作靈感,表達深刻的主題。
學習朱自清的《背影》時,很多學生沒有關于家庭生活艱難經歷的積累。當他們理解了“賦閑”的意義,想到一個人口眾多的大家庭沒有了生活來源,再聯系“奔喪”一詞,體會一個人失去母親的悲傷,才感悟到 “背影”所背負的深意;讀《世間最美的墳墓》時,只有了解托爾斯泰的信仰與追求,才能感悟到他的墓地為什么沒有拿破侖、歌德的墓地那樣奢華,卻仍不失偉大的意義,這樣的例子不勝枚舉。
當然,積累要在學生觀察生活以及廣泛的閱讀中實現。學生積累了知識經驗,并在教師的指導下融會貫通,就會顯著地反映在學習過程中。我通過讓學生觀看《詩詞大會》和《國學小名士》等電視節目,激發學生學習古詩詞的興趣,學生背誦積累了大量的古詩詞,有效提升了對文言文的感悟能力。
結語
綜上所述,興趣、觀察和積累都是培養、提高學生感悟能力的重要因素。學生有了興趣,就會去觀察探究。在觀察中就會發現自己知識的缺乏,又會激發學生深入學習的興趣。興趣和觀察再加上閱讀及生活體驗,就是積累。興趣、觀察和積累促成了感悟,則又有了新一輪的興趣、觀察和積累。三者循環往復,就能不斷提高學生的語文學習感悟能力,深刻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積極性,從而形成堅實厚重的語文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