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劍吳
隨著課改的深入,語文教學已注重工具性與人文性的融合,但“教什么”“怎么教”兩個問題一直困擾著廣大語文教師,理念缺乏創新、設計缺乏創新的狀況一直未得到根本的變革。教師要準確定位教學內容,關注個體差異,基于學生已有生活經驗、認知特點的基礎上制定適合學生發展的教學目標,教師的語言要具有明確的指向,能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提高學生的參與度。教師要開展啟發式教學,以少而精的提問引導學生層層深入,開展多元的互動,促進學生的培養。
依托文本,引發參與
教師要以語言描繪創設情境,幫助學生理解文字的內涵,體會作者的情感;教師要關注生本,關注學生的已有經驗,給他們提供表達交流的機會。如在蘇教版三上《做一片美麗的葉子》一課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大家都認為葉子很美,那么葉子美在哪里呢?課文中哪幾小節是直接寫葉子美的?”學生閱讀課文,感受葉子的外表美,并引導大家理解“形態各異”的意思,有學生借助文本中的語句理解,教師引導學生在課前收集葉子,讓大家觀察他們的形態,有的學生拿的是五角形的,有的學生拿的是橢圓形的……大家通過比較發現沒有兩片相同的葉子,借助“無字詞典”理解詞義。一些說明文具有科學性,內容比較枯燥,教師精講課文易“走樣兒”,如果不提及內容,學生又會出現理解困難。教師要根據學生的認知特點,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提高學生的參與度,幫助學生理解課文。
使用媒體,促進理解
圖畫能展示形象的內容,再現文本的情境,將文本的內容形象化、具體化。插圖、簡筆畫、多媒體圖片都可以用來創設情境,促進學生對文本內容的理解與把握。如在蘇教版五上《變色龍》一課教學中,教師創設情境如下:“自然界中許多動物都有特異功能,尺蠖像竹枝,枯葉蝶能以假亂真,變色龍能隨周圍環境改變自身顏色。” 呈現變色龍的圖片,讓學生了解變色龍的外形特點和生活習性。
音樂能給人帶來美感,令人心馳神往,能以特有的旋律、節奏將人帶入意境之中。在古詩閱讀教學中,教師要借助音樂讓學生感受其音樂律之美。如在蘇教版五上《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一課教學中,教師以《惜別》配樂吟誦,讓學生感受作者李白與友人孟浩然之間的離愁別緒。
反復誦讀,促進感悟
誦讀是感知文本信息,獲得情感體驗,引發情感共鳴的活動,學生通過誦讀內化吸收文字,并轉化為思維與表達工具,促進語言能力的形成。蘇教版語文教材的作品文質兼美,教師要引領學生反復誦讀作品,形成獨到的心靈感受。一是整體分析。教者圍繞單元教學重點,提出要點,引導學生逐漸自讀,指導學生自主發現問題;二是比較閱讀。讓學生對比閱讀相近的若干篇課文,在同中求異、異中求同,讓學生在反復比較中提升判斷、思維、推理與創造性思維的培育。學生在讀中要善于抓重點,學會抓詞句、抓形象、抓情感,從若干個側面中的一面進行教學,不能因面面俱到而不得要領。如在《莫高窟》一課教學中,教者讓學生閱讀第二自然段,說說這一段寫了什么?是圍繞哪句話寫的?作者是怎樣描寫這些彩塑的?瀏覽各種彩塑,想象彩塑不同的樣子;三要化繁為簡。語文教學避免求全、瑣碎,不以精細的分析替代學生對文本的領悟;四是以讀代講。學生閱讀,能將文本轉化為自己的理解,可以獲得豐富的感性經驗,教師要為學生留有表達交流的空間,讓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表達自己的感受,通過交流討論提高自己的思維、表達能力。
促進互動,強化引導
教師是教學活動的引導者,要開展多元的對話活動,促進師生、生生、生本之間的對話,將學生的思維引向深入。教師在備課時要“備學生”,要因情擇教,引發學生的情感共振,要充分地信任與理解學生,要讓學于生,為他們留有自主探索的空間,放手讓他們探索,讓他們獨立自主地解決問題,讓他們在參與活動中不斷提升自我。教師要圍繞教學內容、學生認知結構創設問題情境,通過問題引導學生進入探究的佳境,引導學生在發現、提問、解決中建構知識體系。如在蘇教版五上《天火之謎》一課教學中,教師讓學生扮演老百姓、自稱有學問的人,表演他們取笑富蘭克林的神態、語言、動作,感受富林克林面對人們的取笑而決定通過實驗揭開雷電秘密的決心。教師要引導學生開展自主選擇、自主探究、自我構建,激發學生的求知熱情,推動學生探求新的知識。教師要允許學生質疑,鼓勵學生從不同的角度闡述、評價,對既定之論進行批評與爭辯,在共享中進行心智的交流。教師要鼓勵學生進行思維的碰撞,要為學生留有展示自我的空間,讓他們進行討論交流;要鼓勵小組圍繞主題探討問題,大膽言說,通過觀點的交鋒、思想的碰撞從而達成共識。教師要針對學生感興趣、有討論有價值的內容,引導學生討論質疑,設法鼓勵他們大膽探索,提出自己的猜想,逐步提高自己的問題意識,逐步形成好問、好思的良好習慣。
結語
總之,小學語文教學要貼近學生,立足學生發展,要注重學生興趣的培養、視野的拓展、能力的提升和思維的開啟;要構建民主、開放、合作的課堂,為學生留有思考、交流、展示的空間,讓學生在探究中不斷獲得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