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明
發展數學核心素養是當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中最重要的目標之一,但由于部分教師對核心素養認識不足,無法真正在課堂中融入核心素養,導致我國當前的數學教育還停留在只注重教授知識與解題技巧的階段。其實,數學核心素養雖然包含知識技巧,但同時也涵蓋了思想方法與經驗等概念,所以在數學教學中,教師不能讓學生通過單純地記憶和仿照來完成學習,要在學習中注重培養學生對于教材的理解感受,以學生為本,提高學生的數學核心素養。
在教學中主動尋找問題,關注問題本質,在解決問題中滲透核心素養
在數學學習中,我們要求學生擁有獨立思考問題的能力,但是同樣學生也要有提出問題的能力,對于所學的知識提出疑問和反思。不管學生提出何種問題,是否有一定的價值,只要是學生自己真實的疑問想法,教師都應該對其進行充分的鼓勵,從而引導學生針對問題展開討論,尋找有效的解決方法。對于具有創新性的解決方法和意見,教師一定要認真地考慮,對于其中的一些問題給予指導,同時鼓勵學生完善方案解決問題,進而引導學生一起進行思考交流。
例如:在進行《乘法交換律》的教學時,這節課可以通過比賽的形式進行,幫助學生在賽程中探索發現新的知識規律。在講過競賽內容和規則后出題:5×8、16×3、8×5、3×16……由兩個小組先后進行答題。答題過程中,學生會提出問題:“這樣的做題不公平,兩組學生做的是一樣的題。”教師就可以通過學生的問題反問“為什么一樣?哪里是一樣的?”學生:“只是把前后兩個數對調了一下,但其實結果還是一樣的,像三四一十二、四三一十二,換湯不換藥。”接著教師就可以將交換位置積不變的想法引導學生通過預習和練習進行“乘法交換律”的學習,通過引導學生主動從教學比賽中正確地發現問題,通過了解解決問題的方法抓住問題的關鍵,讓學生對乘法分配律的內容及應用方法更加明確。
培養創新思維,合理提出猜想,滲透核心素養
數學的學習與發展是無窮無盡的,而每一項科學成就,都是以大膽的幻想為出發點進行驗證得到的。對于數學的猜想,實際就是創新思維的一種表現。在數學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的猜想進行肯定,讓學生在發展創新邏輯思維的過程中不斷地學習完善自我,在經歷猜想、驗證、完善等數學活動的過程中,對自己的想法進行驗證與分享,在這個過程中培養自己的創新型數學邏輯思維。
例如在學習《“3”的倍數》時,我們可能會考慮到2的倍數特征,即數字末尾為0、2、4、6、8的都是2的倍數,如果是3,那么數字尾數為3、6、9的數字會不會也是3的倍數呢?這個時候,教師可以為學生提供一些數據引導學生對3的倍數進行驗證和討論。如在第1列中“26、53、106、149、506、629”中,這幾個數的尾數都是3的倍數,它們能否滿足被3整除的條件?通過對這幾個數的計算,學生會了解到對于3的倍數特征猜想都是錯的,引發學生對于真相的好奇。
教師可以利用學生的錯誤思路,引導學生觀察另外一組數字“18、27、42、105、342、513”,讓學生通過計算了解這組數與3的關系,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看來與個位數值并無太大關系,這時教師可以引導學生提出新的猜想:一個數能否被3整除是否與各位數字之和或是差值有關?而后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究進行驗證,將猜想進行一一驗證,重新定義3的倍數特征。
在教學中對于相關條件進行合理利用,建立數學模型,滲透核心素養
數學模型在數學課堂教學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不僅豐富了數學語言的表達交流方式,并且可以幫助學生在數學學習中理解數學學習的意義,以便于解決實際問題。
例如在學習《平行四邊形的面積》時,在搭建關于面積公式的數學模型時,應該首先用平面格子圖作為輔助來探究圖形面積,讓學生在這一過程中輕松了解探析平行四邊形面積,在構建數學模型的過程中,學生要對平行四邊形相對應的量進行測量分析,找出它與其他四邊形之間的關系,例如長方形的長和寬、正方形的邊長與平行四邊形的底和高之間的關系,它們的每一個對應量分別是什么。對于類似平行四邊形這類的特殊四邊形,我們可以通過利用數學模型對其進行割補,分步驟計算,通過對平面格子的劃分與測量,引導學生由難化簡,計算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從而推測平行四邊形的面積公式。
將數學教材內容應用與實際,滲透核心素養,提高教學質量
數學問題大多都源于生活,故而數學是人們應用于生活中以解決實際問題的一門重要學科。人們的生活離不開數學,所以課堂教學中應該加強數學教學與實踐活動的聯系,將生活中常見的數學問題帶入課堂教學中進行學習。
結語
小學數學課堂教學,要基于數學核心素養開展,教師需要關注核心素養在課堂教學中的滲透與發展,結合教材與發展核心素養的要求改進自己的教學方法,培養學生的數學學習能力及核心素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