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兆康
導學案的編寫和基本構成
學習目標
學習目標也是教師的教學目標,是課堂教學活動的出發點。確立學習目標是要讓學生明確課堂學習達到的基本要求。因此從《義務教育歷史課程標準》出發,根據學生的認知水平,培養學生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歷史學科的核心素養包括唯物史觀、時空觀念、史料實證、歷史解釋和家國情懷等方面的內容。
知識的構建體系
歷史學科具有自身的特點,教師應該根據教學內容,將教學內容進行串聯,設計課堂的邏輯順序。在進行教學設計的時候,首先需要整理整個單元,甚至是整本書的關系脈絡,從而把握各個部分教學內容之間的關聯,更好地幫助學生進行歷史知識的梳理。其次,教師需要仔細研讀教材,其中的基礎知識是教學的核心部分。對基本史實概念識記、理解和運用是學好歷史的重中之重,其中包括基本知識點、教師的點撥和設疑、拓展和延伸等,教師的授課意圖要充分體現在上述元素的編排之中。
學習方法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好的學習方法跟學習好基礎知識一樣重要。好的學習方法能夠更好地點撥學生的歷史思維,更能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喚醒他們的家國情懷。學習方法的點撥是根據教學內容進行設定的,如八年級下冊第10課《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我們可以在導學案上設計表格讓學生歸納鄧小平理論形成的過程,學生從中學會了用表格歸納知識的方法;又如,在講述“大運河開通的歷史意義”時,教師可以設計歷史情境題,讓學生站在商人、農民、官員、書生等不同社會角色去看待大運河開通這一歷史事件,從而掌握從不同角度思考歷史問題的學習方法。
技能訓練
技能訓練就是利用課堂結束前的幾分鐘讓學生完成課堂練習。教師可以設置選擇、填空等題目來考查學生當節課的基礎知識,同時可以設置一些拓展延伸訓練,拓展學生的思維水平。教師也可以根據因材施教的原則對學生進行檢測,這樣的檢測可以增強學生的自信心以及為教師的教學帶來及時反饋。
巧用導學案,培養初中生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
優化導學案的使用
導學案的作用就是幫助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指導學生學會自主學習。導學案中有清晰的學習目標和學習重難點,讓學生的自主學習更有針對性。通過導學案上的預習題、材料探究題等設置,能有效指導學生學習歷史的方法,提高學生學習的深度和廣度,挖掘他們內在的潛力,從而逐步形成一定的學科核心素養。
挖掘學生自學的能力
初中生已經具備一定的思考能力,教師應該考慮學生的實際水平,不斷挖掘學生的潛力。教師要將導學案提前發給學生,讓學生對課文內容進行課前預習。根據方法的指導,讓學生自行通過查閱資料,明確自己的學習目標,找出自己難以理解的知識點。讓學生帶著問題聽課,這樣的學習效率會提高很多。同時,教師可以通過設置材料題,檢驗學生是否能夠學以致用。如,在學習《春秋戰國時期的紛爭》的內容時,教師講述完當時紛亂的狀況之后,可以提問:“《三國演義》中曾經描述‘合久必分,分久必合,根據剛剛學到的內容以及你對歷史的了解,我們應該怎樣看待這句話呢?”這題目沒有明確的答案,教師可以鼓勵學生發表個人見解,引導學生構建“國家統一是民心所向”這一正確的唯物史觀。
最后,在課堂小結環節,教師還可以讓學生以簡練的語言概述“本堂課學習到了什么?有什么疑問?自身有什么感悟?”以此培養學生的口頭表達能力和情感態度價值觀。
導學案的設計要注重學生個體的差異性
“因材施教”是孔子留下的寶貴教學經驗。每個學生的性格和認知能力都有著較大的差異,教師在設計導學案的時候,要充分考慮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水平,注意對不同層次的學生進行知識與能力考查。在導學案問題設置方面,設問要有梯度,由淺入深,環環相扣。
比如,在設計《難忘“九一八”》的導學案時,教師可以這樣設置問題:分析“九一八”事變的前因后果?怎么理解蔣介石“不抵抗”的政策?如何評價“西安事變”的歷史意義?在課上進行提問時,教師可以把與“九一八”事變、西安事變相關的時間、人物、地點等有關于歷史時空概念之類的陳述性問題留給中等生,把對“不抵抗”政策的理解、對西安事變歷史意義的評價等較有思維難度的問題留給優等生。這樣既讓優等生有展現的平臺,也保證了其他學生有充分的發言機會。
結語
初中生對于歷史的學習不僅僅在于記住幾千年來發生過什么事件。正所謂,讀史可以明智,歷史需要年輕人的尊重。教師通過導學案這一載體,能夠引導學生學習歷史、理解歷史,進一步形成與積累其自身的歷史學科核心素養。歷史是一面鏡子,只有教師引導好學生對歷史的認識,才能更好地激發他們的家國情懷,才能在他們最好的年齡培育出最好的花朵,迎接最燦爛的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