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婕
語文教學承擔著學生人文素質培養這一重要任務,備受社會各界的重視,小學語文作為語文教學的基礎,其重要性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深入越來越突出。閱讀教學作為小學語文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其重要性更是毋庸置疑,因此,教師應當不斷完善閱讀教學體系,充分發揮閱讀教學在語文教學當中的積極作用,來解決小學語文課堂上所遇到的一系列學習問題,使小學生的閱讀基礎得到充分的提高,并為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打下堅實的人文基礎。
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為了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教師可以嘗試深化學生對閱讀教學的概念,改進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式,在日常教學中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以保證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有效提高。
確立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地位,促進學生自主學習
傳統形式教學中,多數教師都是依據教學大綱,將知識硬性地呈現在課堂上。不可否認,這一教學方式具有直觀性的特點,能夠使學生清晰地看到知識架構,從而協助學生進行更好的學習。但是,其局限性在于沒能突出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地位,經常出現知識呈現出來而學生卻并沒有進行系統性學習的教學情況,從而導致教師設計的閱讀課堂功虧一簣。小學生因為其性格較為活躍,注意力容易被其他新鮮事物吸引,因此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傳統教學的收獲更是與付出不成正比。
針對此類情況,《新課標》對教師與學生的教學地位進行明確的區分:學生在整個學習活動中占據主體的地位,教師的教學活動以及學生的學習行為都是以學生為基礎開展的,教師在教學中則是扮演“引導者”的角色。善于引導學生對知識進行自我探究與學習,從而提高學生的學習效率,是每個教師的基本教學素養。
對此,教師就可以嘗試舍棄傳統一本正經的講課方式,突出學生在教學當中的主體地位,依據學生的學習特點來調整教學計劃,促進學生進行自主性學習,在自主學習當中,增強學生的閱讀能力。
重視學生在課外所進行的閱讀學習
在有效的空間內,教材不可能對每一種文章都收錄全面,課本的存在是以指導為最終目的,而教師要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其中重要的一點就是要注重學生在課下的閱讀學習。并且,教師還可以在講解完相應的課本知識后,主動引導學生去進行課下相關的素材閱讀并進行比較,這樣可以有效地開闊學生的閱讀視野,提高學生自身的閱讀能力,而且課外讀物往往比課文更具有趣味性,合理地運用課外讀物可以有效地增強學生的閱讀興趣,保證學生的閱讀能力得到持久提高。
在進行《沉香救母》這一章節的教學時,很多學生都被沉香救母的毅力所折服,這時教師就可以嘗試借助學生產生的興趣,引導學生在課下對課文中的反面人物“二郎神”進行解讀,從而產生更多的閱讀思維。在進行這一系列文章的閱讀中,學生肯定要對文章中的人物關系以及情感進行分析。諸如:“二郎神為什么要阻止跟他有同樣經歷的沉香呢?”“二郎神是不是壞人?”在這一系列問題當中,學生將更能把握閱讀材料中人物的心理特點,鍛煉閱讀理解能力,并且一系列問題的產生與解決還能促進學生的閱讀邏輯能力。
合理地使用多種教學方法,提高閱讀教學的效果
在進行閱讀教學的過程中,教師還要善于使用多種教學方法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其中,興趣教學法是以學生的興趣為導向,通過學生感興趣的事物進行教學,有效地解決了小學生群體當中經常出現的一系列注意力不集中的現象;情景教學法則是通過為學生創設不同的教學情景,以環境影響學生學習為主要的教學形式,幫助學生形成良好的閱讀習慣;此外,教師還要充分地利用時代發展所形成的新的教學工具,善于將教學方法與新的教學手段相結合,以此來達到最好的教學效果。
比如,教師可以嘗試使用多媒體,通過多媒體放映音頻、視頻以及課件,來幫助學生在大腦中對知識形成更深厚的記憶。
在進行《歡樂的潑水節》這一課文的講解時,為了能夠讓學生更深刻地體會文章所描述的場景,就可以采取多媒體放映影視資料的方法,幫助學生快速進入到潑水節這一情境當中,并在很短的時間內補充講解一下潑水節的由來以及文化習俗,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再進行閱讀教學,使學生可以更加容易地找到文章的主旨,從而有助于學生閱讀能力的提高。
結語
伴隨著課程改革的不斷推進,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作為教學開展的源頭,對其他學科有著很大的影響,也因此受到了更多的社會關注。閱讀可以幫助學生了解更多的知識,以此激發學生對其他學科的學習興趣,閱讀還可以幫助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價值觀、世界觀,從而使學生得到全面性的發展。因此在進行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各位教師應當鼓足干勁,努力開展優質化的閱讀教學,為學生的閱讀能力打下堅實的基礎,為學生今后的人生發展奠定良好的發展基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