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德佳
新課程背景下,高中地理課堂中如何對地理問題進行設問,如何從學生的角度去設問,使得問題設問有價值,更好地為教學服務,使學生樂學和會學是當下地理教師深切關注的教學問題。筆者認為,思考和知識應該同步進行。若不然,知識就是死物,而且會毫無成果的死亡。所以,在地理課堂教學中,要調動學生思維的積極性,讓更多的學生參與到教學當中,提問是很重要的手段。
不同的提問形式有不同的功能:一種是簡單應答式的提問。這類問題主要是再現“是什么”或“怎么樣”的知識,如“天體系統中最基本的天體是什么?”“地球自轉的真正周期是多少時間?”這種提問對于學生獲得大量事實性的知識是有效的,但是由刺激到反應形成的機械式條件反射卻很少引起學生的思維活動和學習激情。
另一種是“跳板式”提問,這類問題主要落在“為什么”的知識類別中,如“為什么地球上會有生命?”“俗話中的‘高處不勝寒,從地理的角度如何解釋呢?”這類的提問不僅能使學生掌握理性的知識,還能激發學生積極探索的思維,從而引發心理上的不協調和不安情緒,形成一種強烈的憤悱心理,就是所謂的“一石激起千層浪”,使課堂教學在興趣濃厚的氣氛下進行。
因此,在地理教學中應在“是什么”“怎么樣”的知識基礎上去解決“為什么”,做到溫故而知新,又能推陳出新,使知識的掌握提高到運用層次。那么如何提高課堂問題的“含金量”呢?
結合地理科的特點,使問題體現多學科的滲透
21世紀的教育重在素質的培養,注重知識的活用,而地理是一門綜合性的學科,涉及自然、人文、社會、經濟等方面的內容,具有內容的廣泛性、復雜性,并與其他的學科知識相關聯。所以在地理教學中,在符合學生認識水平和能力水平的跨學科知識中設疑、釋疑,將會化難為易,加深學生對于知識的理解和記憶,強化提高學生的橫向思維能力,增加學習地理的興趣,使課堂生動活潑。
常言道“史地不分家”,一定的地理條件往往成為歷史活動、歷史結局的某種重要因素。比如講到洋流對航行的影響時,聯系到哥倫布橫渡大西洋事件,提出“在1492、1493年哥倫布分別橫渡大西洋,為什么第一次用了37天而第二次僅用了20天”的問題,這些問題的提出基于歷史事件,既熟悉又新鮮,這時教師不失時機地引導學生讀世界洋流圖,學生很快便恍然大悟,原來是順流和逆流的差別。又如講到直布羅陀海峽的密度流的流向時,先講述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潛艇竟能避開英軍在直布羅陀海峽的嚴密監控,自由進出地中海和大西洋之間,用的是什么妙計?另外,講到風向和等壓線的角度時應結合物理學中的力學知識;講到“為什么地球在近日點時公轉線速度會加快”可以運用物理學中的開普敦原理;講到“為什么石灰巖地區地貌容易受到流水的侵蝕”可以結合化學知識等。
根據學生的心理特征,問題要有新意
中學生階段,學生們的思維由感性逐漸向理性過渡,對于新知識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探知欲望。因此興趣越濃,注意力就越集中,思維越活躍,教學質量越高。
地理問題的提出要有新意。首先是其內容及提出的形式要有獨到之處,能夠使學生在新的問題情境中積極探究,努力發現。因此,問題的提出可以結合時事熱點、鄉土實際等。
比如講到能源資源的時候,結合伊拉克的熱點分析美國為什么要對它實施嚴厲的軍事打擊,有助于學生了解石油這種能源的經濟命脈作用和中東地區在世界石油中的地位。分析氣候類型和氣候特點時,最好結合本地區的氣候來分析。另外,可以從詩詞、俗語、歌詞中引出疑問,比如講到海陸間的水循環時,引出李白的詩句“君不見,長江之水天上來,奔流到海不復還”,提出“我們偉大的詩人的話是否符合地理規律呢?”同樣,在講述東亞地區的季風現象時,結合我們陜北著名的民歌《黃土高坡》中的一句歌詞:“不管是西北風,還是東南風,都是我的歌。”來請同學們思考,歌詞中的西北風和東南風是否可以換成其他的風向呢?
另外,還應該設置有矛盾性的問題。即尋找學生認識的誤區,提出與學生原有的知識經驗不相一致的問題,使學生產生一種認知心理的不平衡從而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
比如:“大家一般都認為企鵝是南極地區典型的動物,但在赤道地區也生活著企鵝,為什么呢?”當教師結合寒流的降溫作用來解釋,問題不僅能夠迎刃而解,同時也能極大地增強學生探求地理新知的興趣和熱情。
結語
所以,在地理教學中,教師根據教材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深入挖掘,提出富有思考性和啟發性的問題,不僅僅是闡明“有什么” “是什么”,重要的是說明“為什么”和“怎樣形成”的原因,有利于充分調動學生學習地理的積極性,激發學生的求知欲,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提高課堂教學質量,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