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提庫爾·阿扎提
在新媒體環境中應完善教育模式,對新聞傳播教育理念進行創新
在新媒體環境影響下,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理念出現了較大的波動。所以,高校應該積極帶領學生探究媒介變化的特征,提高學生對新媒體環境下產生的問題的關注度。同時,要鼓勵學生對相關問題進行深入探究與分析,要求學生自主分析應該選擇何種方式才能提高新媒體環境中的新聞質量,要避免片面性地強調新聞理論規范性的現象。在新聞業務開展中,除了重視信息傳播期間記者怎樣代替公眾外,還應對新媒體環境中如何正確地對新聞信息進行采集的方法進行重視,比如電視新聞的制作、新媒體平臺中信息的管理等。所以,新聞理念的中心是“以人為本”,不能將自己的意志強加于公眾。
綜上所述,高校新聞專業在進行新聞傳播教育教學的過程中,相關教師應該積極反思,主動探索新媒體環境中新聞教育的發展趨勢,同時應大膽融合新聞教育與變動的媒體,并要做好傳播驅動和產業構思環境中教育模式的研究。
比如,高校應積極探索“復旦大學與中國人民大學全新的新聞教學模式”,其全新的教學模式特點,有助于為國內高校新聞傳播教改提供幫助。如復旦大學新聞學院在專業碩士培養上試點“3+3模式”,該項目所有學生均來自該校其他學科,他們在大三時進入新聞學院學習,學分可以與其本專業學分互換,大四畢業后則直接為推免生進入新聞專業碩士學習。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在2014年重新修訂了教學方案,積極探索新聞學與法學實驗班、新聞學與國際政治實驗班,兩個班級在學生大一時就在全校其他學科進行報名挑選,大四畢業后,分別拿到新聞學與法學以及新聞學和國際政治雙學位。
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方法要借助媒介力量實現創新
受到新媒體環境影響,媒體出現了全新變革,從而讓新聞傳播教育具備了社會化教學的特點,這使得培育出的新聞專業人才的創造性、動態性略有下降,并且無法為媒介變革提供幫助。鑒于傳統媒介階段僅是新聞實踐過渡的一個插曲,所以這種壟斷環境已經消失。受新媒體環境影響,高校必須為學生傳播各種技能,從而提高學生對網絡信息等的收集、理解能力,改善學生的競爭水平。
因此,高校要創新傳統的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方法,要推廣“以生為主”的新聞開放式教學模式,并大膽引入互動工具及手段進行運用。由于新聞傳播存在特殊性,為了提高新聞傳播教育教學方法的有效性,就必須將微信、微博等新媒體納入教學工具當中。高校在新聞傳播教育中合理地運用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其在信息傳遞量上雖然較少,但是增加了非正式學習溝通的頻率,實現了行為教學的目的。
經文獻分析發現,歐美研究者DeCosta等研究將推特看做是學生與教師之間有效溝通的重要工具。同時,Parry研究了13種推特課堂的方法,通過積極地應用各類新媒體展開教學,提高了師生、生生互動交流頻率,改善了師生信息搜集及任務執行效果。因此,在新聞傳播教育階段積極地應用微博、微信等新興媒介,有助于豐富傳統教育教學方法,可以幫助學生提高新聞綜合素質,對學生有效理解、掌握新媒介的特點、功能、理念、技巧等具有積極的幫助。
新媒體環境下新聞傳播教育應重視電視節目制作教學計劃的創新
創新“攝像、錄像”課程內容
高校應重點對新聞電視節目制作中攝像機及錄像機基礎知識、操作方法、攝像技巧進行講解,可引入“理論+實踐”上機操作、時時講解的教學模式,使傳統的理論教學得到創新。
創新電視節目制作課程
教師除了對傳統教學內容進行解析外,應添加素材鏡頭的拍攝、鏡頭組接的規律、聲音的編配技巧以及節目內容的選擇、文字稿本的創作、分鏡頭稿本的創作、節目制作前期和后期工作的統籌安排等新的授課內容。
普及Premiere實踐要點
教師要帶領學生通過實踐操作的方式,為學生普及和講解音頻編輯軟件Premiere的具體操作要點。
積極開展新聞電視節目制作實踐課程
在完成各分段理論基礎教學的基礎上,要為學生提供實踐的機會,帶領學生參加新聞類電視節目片段的制作環節,使其能夠熟練運用理論及技能,給學生的就業奠定扎實基礎。
結語
信息技術、網絡技術等的快速普及與推廣,使人類進入了全新的新媒體時代,在這一背景下,高校的新聞傳播教育也面臨著巨大的挑戰與機遇。因此,只有積極地完成高校新聞傳播教育的創新工作,與時俱進,才能滿足社會發展需求,為社會培養出更加出色的新聞傳播專業性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