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開武
現如今,學生的學習方法、課堂的教學措施,都在隨著社會變化而不斷創新,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這對于我國教學質量的提升有著極大的幫助。而伴隨著新課程的不斷改變,作業作為課堂學習內容的重要鞏固環節,逐漸呈現出知識掌握能力提升、學習效率提升等特點,開始受到廣泛重視。而小學數學作為學生數學知識學習的重要課程,其作業設計的有效性、創新性就顯得極其關鍵。
本文著重對新課程背景下的小學生高年級數學作業設計加以研究,確保作業實際應用方式能夠滿足小學中高年級學生的實際需要。
充分提升團隊協作性
眾人一起進行某件事的協作處理,是多數學生都樂意的。那么在這基礎上,教師就要構建對應的團隊型作業,讓學生進行團隊協作。在進行五年級“統計”課程教學時,教師就可以進行多種統計內容的設計,例如:本月班級出勤率情況、天氣變化及走勢現象、每個學生平均的科目學習時間、各個學生日常課外閱讀量情況等等,要確保統計的主題和內容能夠與學生的日常生活緊密聯系,從而提升學生積極性。
而以上的作業,還需要學生采取團隊協作,合理分工,比如學生在收集數據的過程中,學生A負責收集網絡數據、學生B負責收集報紙數據、學生C負責問答調查等。篩選、分析數據也同樣如此,最后的數據報告、數據演講都需要團隊協作才能完成。當學生共同完成作業的情況下,不僅能夠互相監督,還極大地提升了作業趣味性,讓每個學生充分發揮自己的能動性,彌補短處。
充分利用作業形式多樣化
在我國《數學新課程標準》(以下簡稱《標準》)大力推廣之后,數學作業成為學生鞏固知識點的重要措施,而數學作業本身在設計上也開始向生活化轉變,這能夠起到學生對于數學興趣性加深的作用,使得小學生數學習題不僅僅只是作業,而是讓數學知識與生活充分聯系起來的實踐過程。
比如五年級上冊“位置”這個知識點,在進行作業的設計過程中,就可以利用繪圖的方式來解決傳統習題的壁壘。教師要先對學生進行引導,讓學生在日常使用的方格本上進行橫、豎編號,并讓學生對某物體進行觀察后,在方格本中進行繪圖,從而使得學生能夠明白什么是“位置”。當然,為了便于學生理解,所繪圖的對象應當是理解簡單、結構簡單的物體,確保學生的積極性、逆向思維能夠充分調動,從而達到提升學習質量的目的。
充分利用作業知識點的豐富性
通常來說,數學作業的布置,一般是依據當天課程教學內容、重點來進行設計,但數學本身作為連續性極強的科目,如果說只根據課程內容進行作業設計,實際上對于學生以往的知識強化效果并不大,無法起到真正系統的學習作用。
為此,教師應當對于知識點的豐富性加以利用,其作業的有效性應是重點。比如,五年級下冊的“正方體、長方體”作業設計,應當在作業中設計多個不同的正方形、長方形,并讓學生對形體長、寬、高呈現出的點、線、面關系加以觀察,引入“觀察物體”加深立體物體所表現出的平面認知,并讓學生對于多個立體組合后的平面圖長、寬、高加以測量。如此一來,小學生不但能夠對新知識有更深入的理解,還能夠培養出學生連貫性的思維能力,強化多方法解決數數學課題能力。
充分發揮作業與實際相結合
讓數學學以致用是數學學習的根本目的。把小學數學作業設計和日常生活這兩者緊密聯系起來,就是學以致用的重要表現。尤其是要讓學生能夠切身實地地感受到數學應用在生活中的重要作用。
比如,教師進行六年級下冊“比例”知識點的作業設計時,就可以通過學生身邊的比例關系作為出發點,讓學生去尋找自己想測量的目標進行觀察,并測量出具體的比例。這個場景可以是家中玩具玩偶、學校的建筑物體、動畫片上的巨型怪獸等,這些大多是學生最熟悉喜歡的環境。布置之前,教師先調查學生的測量目標,對于想測量大物體的學生,教師可以對組隊形式的合作測量加以鼓勵,通過小組來完成測量,讓學生學會分工。之后,學生在提交作業時,小組派出代表向教師匯報作業,而對于未完成的學生,教師要幫助學生反思未完成的原因,從而引導學生掌握解決問題的能力。
這類作業設計形式能夠幫助學生建立對數學知識的積極性與信心,使得數學學習效率得到強化,并鍛煉了數學應用、數學實踐、團隊協作的能力,這與《標準》的創新要求不謀而合,真正讓學生、知識兩者緊密聯系起來,極大地提升教學質量。
結語
綜上所述,作業本身作為鞏固知識點、提升學習效率、強化教學質量的重要形式,務必要隨著社會的發展改變而改變,而小學數學這一重要學科尤是如此。《標準》中提出了明確的要求,教師應當在這一指導下針對小學中高年級數學進行有目的地創新,保證作業形式的豐富性、興趣性,從而讓學生在數學知識學習過程中能夠得到更多的補充,加強數學理解能力,甚至全面提升綜合素質能力,這對于強化教學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