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綺雯
隨著我國經濟的快速發展,我國與世界各國的交流越來越頻繁。英語作為最重要的信息載體之一,成為我國與外國交流的主要工具。英語是一種語言,學習它的過程既是語言學習的過程,又是文化學習的過程。正如新課標提出的“文化意識”這一新內涵,突出了“文化意識”是英語綜合語言應用能力的有機組成部分。
我們使用的小學英語教材雖然淺顯,但所涉及的英語國家歷史、地理、風俗、生活等方面的內容甚為豐富。教師在教學中,可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與認知水平,創造性地整合教材中的文化內容,以達到通過掌握語言知識,來豐富文化內涵,及培養文化意識的目標。
把握文化差異,豐富課堂教學
英語詞匯量大,表達方式靈活,習慣用法多。因此,在教學中不能孤立地教授詞匯,一定要與文化背景相結合,注重其文化差異。
稱謂語
親屬稱謂語是反映中西文化差異的一個重要例證。受中華民族幾千年的傳統倫理思想的影響,中國人的親屬稱謂復雜且帶有明確性。而西方的親屬稱謂語沒有父系、母系和長幼之分,故顯得多義且模糊,從而體現西方人的平等觀念。比如,姐姐和妹妹都稱為sister , 爺爺和外公都稱為grandfather ,叔叔和舅舅都稱為uncle , 堂兄妹和表兄妹都稱為cousin。
問候語和告別語
中國人和外國人見面時都會問聲好,離別時會說聲“再見”。但有些語句卻存在差異,如中國人碰面時會問一句:“吃飯了嗎?”實際上這句話僅僅表示互相打個招呼。而在外國人面前說這句話時,卻意味著邀請對方吃飯的含義了。又如,在我們的教材中,“Where are you going ? Where do you come from ? How old are you ? ”等是常見的話題。在漢語里,這些是友人在閑話中常出現的話語,然而在英美人心中,這些問話是在打探他人的私人問題。
重要的體育和文娛活動
中西方國家的人們都喜歡在節假日進行不同種類的體育運動,中國人一般喜歡打羽毛球(badminton)、乒乓球(ping-pong)、踢毽子(shuttlecock)等。而西方國家的人一般喜歡打籃球(basketball)、網球(tennis)、沖浪(surfing)、滑雪(skiing)、露營(camping)等。
在文娛活動方面,西方人喜歡欣賞管弦樂(orchestral music)、觀看歌劇表演(opera)、芭蕾舞表演(ballet)等。而中國人喜歡看京劇(Beijing opera)、粵劇(Cantonese opera)等。
常見的飲品和食品
中國人一日三餐的內容很豐富,而西方人卻比較單一。中式早餐一般有豆漿(soybean milk)、油條(fried sticks)、雞蛋(egg)、各式各樣的精美點心(dim sum)。西式早餐一般只是雞蛋(egg)、香腸(sausage)、面包(bread);中式的午餐和晚餐會把蔬菜(vegetables)、雞肉(chicken)、鴨肉(duck)、牛肉(beef)、豬肉(pork)、魚(fish)、湯(soup)等食材作不同的搭配。而西式午餐一般是三明治(sandwich)、漢堡包(hamburger)配薯條(French fries),晚餐一般是蔬菜(vegetables)搭配豬扒(pork)、牛扒(steak)和雞扒(chicken)。中國人喜歡喝茶(tea)和白酒(wine),而西方國家的人喜歡喝果汁(juice)、可樂(cola)、紅酒(red wine)、咖啡(coffee)。
重要節日和慶祝方式
中國重要節日主要源自節氣、傳說,西方的節日大多起源于宗教。在慶祝節日時既有共同點也有不同之處。
如中國最重要的節日是春節(Spring Festival),西方國家最重要的節日是圣誕節(Christmas)。春節源自傳說中一種為人們帶來壞運氣的動物“年”,時間是農歷一月初一。門神、揮春、對聯、鮮花、燈籠是春節必備的裝飾品。春節的前一天(除夕),一家人會聚在一起吃團圓飯。春節期間,人們喜歡到親戚朋友家拜年;而在西方,圣誕節原意是慶祝耶穌誕生的日子,時間是每年的12月25日。圣誕樹是每家每戶必備的裝飾品,圣誕老人是圣誕節中最受歡迎的人。在圣誕節的前一天(平安夜),全家人開開心心地聚在一起吃大餐。在平安夜里,當孩子們入睡后,圣誕老人會悄悄地把禮物放在孩子們早已準備好的長筒襪里。而在圣誕期間,一家人會去度假來歡慶圣誕節。
整合文化知識 浸潤課堂教學
在教學中,教師要深挖文本,創造性地整合教材中的文化知識,才能提高學生對文化知識的敏感度,從而培養其文化意識,使他們自然而然地融入新的文化環境中。
寓文化于學習內容
小學英語課堂的文化知識點貫穿于教材的各個章節中。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除了學習語言外,還應了解與語言相關的風土人情、文化習俗和生活方式等。
如:在教食物(Food and Drink)這一單元時,教師除了給學生滲透中西方的飲食差異外,還可以為學生上一堂西餐禮儀課。讓學生把刀、叉、碟帶回學校,邊學習西餐禮儀,邊感受西方就餐文化。這樣不但能加深學生對中西方文化差異的體驗,還能有效地將語言學習和文化學習有機地融合在一起。
寓文化于情感教育
教師在英語教學中,應有意識地把情感教育和文化意識的培養結合在一起,選擇學生感興趣的英語國家傳統節日、風景名勝和文化習俗,或讓他們收集與語言和文化背景相關的教學內容,互相交流。這些方式不但可以讓學生對英美文化產生強烈的興趣,也可使其對英語學科的學習興趣有所提高。
如:在教節假日(Holiday)這一單元時,課前先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去查找一個感興趣的中西方節日的相關資料,并給予學生足夠的時間讓其把查找到的資料制作成PPT或手抄報。然后在課堂上讓學生以小組為單位進行展示,展示內容包括節日的由來、節日的衣著、節日的食材、與節日有關的一些活動等,最后由教師進行總結補充。在收集和交流的過程中,學生不僅能理解相關的文化內容,還獲得了情感體驗。
寓文化于語言實踐
在日常學習中,教師應鼓勵引導學生多接觸英美原版的著作、電影,并充分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通過聲音、文字、圖像等方式,從不同角度刺激學生的各種感官,引導學生進入創設的情境,全面感受外圍文化。
如觀看迪士尼制作的英文版卡通片,唱卡通片的主題歌。又或者鼓勵學生大膽與以英語為母語國家的人面對面交談,與對方互相分享自己的興趣愛好、介紹本土文化,所在城市的氣候環境、生活習慣等話題,以了解雙方國家的文化差異。
寓文化于課外活動
眾所周知,僅靠課堂40分鐘的教學是遠遠不能滿足學生的求知欲的。科學、合理的課外活動是課堂教學的一個重要補充,是幫助學生提高交際能力的輔助手段。
如我們可以根據不同年級學生的認知水平,在教室的圖書角擺放精美的英語繪本供學生閱讀。又如在拓展課程中,我們可開設Drama大師班、Fun Fun Twister俱樂部、Happy English等拓展課程,讓學生在用英語中提高英語水平,形成跨文化意識。
結語
英語課堂是滲透文化信息的主渠道。因此,在教學中,我們應注重中西文化的差異比較,讓學生感知來自不同地域的文化,幫助學生拓寬視野,培養學生對英美文化的敏感性,了解和認識英語國家的文化背景,做到語言知識與文化知識的有機結合,從而有效地培養他們的跨文化意識,提高他們跨文化交際的能力,從而培養學生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