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麗勤
天道酬勤,22年的堅持,成就了屯小的書法特色,“耕墨”課程的打造滋養了屯小的一代代師生。日新月異,站在新的起點,以“耕墨”課程為統領的校本課程也悄然發生著新的變化。進一步完善課程體系,優化教學資源配置,探索課程管理,使課程主題化、系列化,新的頂層設計便孕育而生:以“墨文、墨韻、墨海”三大核心課程為依托,潤物細無聲,以期“書心化人”之境。
“墨文”課程:基礎性課程
生字教學課程
學校提出在低年級語文教學中添加生字教學版塊,以此作為對低年級語文教師“教學六認真”重點檢查項目,磨練教師們的寫字指導水平。而后,推敲、整合學校一線語文教師的生字教學版塊,匯編成校本教材——《生字寶典》,在校推廣,資源共享,提高教師生字指導實效。
與此同時,學校定期開設生字教學研討課,圍繞“一課一得”進行探討,形成以“實、趣”為特點的“六步教學法”寫字教學模式:析字形結構、尋書寫規律、記書寫要領、評好壞優劣、改偏差敗筆、寫同類生字。“六步教學法”,有法可依,大大提升了生字指導效率。
經典閱讀課程
尋找書法教育與經典閱讀融合的有效途徑,充分發揮書法教育的綜合教育功能。這一設想目前處于非校本教材形態,正在積極探索整理中。初步設想:一年級誦《三字經》,讀其故事;二年級誦《弟子規》,讀其故事;三年級讀古詩,明其理;四年級讀《論語》,學成語;五年級讀宋詞,明其意;六年級每日一句經典名句,并結合學校書法教育特色以硬筆和軟筆的形式書寫經典,傳承經典。同時建立經典主題閱讀角,讓書香和墨香溢滿校園。
德育滲透課程
學校現有校本教材《書法家的故事》,在四年級學生中積極推廣,每天晨會課認識一個書法家,聽其故事,欣賞其作品。在書法家故事的熏陶中發展其品行,在欣賞中提升其審美能力。下一步我們將著手搜集“耕墨”課程實施中促進師生發展的案例,破解書法教育中促進師生共同發展的密碼。
“墨韻”課程:拓展性課程
環境浸潤課程
經過二十多年的精心打造,屯村實小形成了自己特有的 “耕墨”校園環境。2017年2月,學校帶著文化搬家,將老校的許多具有文化內涵的景點搬至新校,同時新增“耕墨堂”。
校園中,源遠流長的書法碑廊,深藏名家典故的臨池十八缸,曲徑通幽處散落的學生書法石刻……濃濃的民族文化、蓬勃的現代氣息,洋溢在校園的每個角落,時刻激勵著師生精于尋根朔源,勇于挑戰未來。源于特色,高于特色的學校環境文化是一件特色的華衣,更是教育的資源和力量,是學校的隱性課程,浸潤學校師生,凸顯學校文化。
硬筆指導課程
比如在課堂中運用豐富多樣的教學手段,提高感性認識;舉行靈活多變的游戲活動,激發學習熱情;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堂練習,促使學生積極參與等。在這樣系統硬筆課程指導下,學校二、四年級整班硬筆字比賽年年獲得蘇州市一等獎。
校本軟筆指導課程
學校現有校本教材《顏真卿楷書臨摹與創作》,具體指導模式目前還在探索中,初步形成屯小“摹臨創”的三階段教學體系:低年級以摹寫教材為主,中年級以臨寫教材為主,高年級以臨創結合,能初步完成作品。
接下來的課程中我們將推出《漢曹全碑隸書臨摹與創作》和《王羲之圣教序行書臨摹與創作》的校本教材,使學校的書體更為豐富。
書法文化課程
學校現有校本教材《中國書法文化讀本》,這本教材從結繩表數到石壁巖畫,從甲骨刻字到青銅銘文,從簡帛書寫到活版印刷,漢字從產生、發展到成熟,記錄了我國勞動人民幾千年艱苦創業的歷史。通過此校本教材的實施,讓學生們了解祖國的漢字文化。
“墨海”課程:實踐性課程
七彩童年課程
與書法課程整合,一方面不斷開發書法教育的系列校本課程,編寫校本教材,并在課程中不斷落實和完善。另一方面,從學生需求出發,開展“七彩童年研究性學習課程”,童年的游戲、開心農場等主題活動已形成系列化。
文房四寶課程
異地新建后,學校重視“文房四寶”研究性課程開發,利用“耕墨堂”內筆墨紙硯交互性平臺的建設,編寫校本教材,目前已完成《翰墨情緣·硯篇》,主要包括:硯臺的起源、名人與硯臺的故事、硯臺的種類、硯臺的制作、我的個性硯臺、硯臺的選擇和保養等,還有筆篇和墨篇也將相繼與師生見面。校本教材的編寫只是基礎,更重要的是與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整合,讓學生了解中國的文房四寶,并在體驗中了解其制作過程,對其萌發自己的個性情感。
特長生選修課程(學校社團活動)
此課程主要以學校社團活動為平臺,使學生在規范的多彩活動中獲得一份份成功的喜悅,發展其特長。學校主打“耕墨”社團,此社團包括8個小社團,有最基礎的年級學生書法社團5個;中級書法尖子生社團1個;教師社團1個;筆友社團1個,滿足不同層次人員需求。同時,學校還配有剪紙、中國畫、兒童畫、素描、中國舞、合唱團、吉他、科技社團、英語口語、美文朗誦、文學、電腦、圍棋等社團活動以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
讓每個孩子在墨韻飄香的屯村實驗小學“舞文弄墨”“泛舟墨海”是“耕墨”課程努力向往的前景。站在新的起點,這所古色古香的書法特色老校將再次啟航,舟行墨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