冀芳
我們面對的學生,是在父輩的“讀好書,行天下”的理念里長大的,他們會在奧數題海里遨游,思維敏捷,斗智斗勇;他們會在文字世界里馳聘,40分鐘對應著600多高水準的方塊字。這樣一群孩子,高智卻低能。他們的雙手會刷題,會寫文,卻少有用自己的雙手去服務身邊的人。他們享受著來自周邊親人的萬千寵愛,卻以自我為中心,我行我素,唯我獨尊。
這樣一群孩子,將來如何獨立生存,如何與人相處,如何擔起天下之大任?作為班主任的我,在深深憂慮的同時一直在尋求改變現狀的途徑。學生是天真活潑的,他們喜歡各種各樣的活動。
那么,能否在活動中增長他們的能力,啟迪他們的智慧呢?答案是肯定的,小學生每周五下午都有一節班隊活動課,只要不讓它流于形式,它就成了孩子們成長教育的主陣地。
讓班隊活動課成為語文課的補充
將班隊活動與學科教學進行有機整合,能起到優勢互補的作用。班主任都是語文教師,語文書中有許多需要學生通過活動來完成的內容,而每天一堂的語文課里要教授的內容繁多,是抽不出時間來實施的,于是這一塊就成了紙上談兵。
如果把語文書中的這部分內容放到班隊活動中,是不是一舉兩得呢?例如,第四單元安排的全是關于保護環境的課文,課后習題中要求學生寫讀后感。我是這樣安排的:讓學生分組去小區、去街道、去市場進行觀察和拍照,作好記錄。
當天的作業由學生進行組內分工合作完成,有的寫讀后感,有的根據圖片做好PPT,有的負責上臺主講。班隊活動課上,分組展示,效果喜人。孩子所獲得的知識從課內延伸到課外,鍛煉的不僅僅是寫讀后感,還學會了做觀察記錄,學會了做PPT,學會了分工合作,更重要的是,環境保護這一概念遠比一篇讀后感來得更加深刻。類似于這樣的教學內容,書中還有很多。立足于語文教材,找尋班隊活動的生長點,將這些有意義的主題升華、拓展、延伸,通過班隊活動的形式呈現出來,使其更加生動、豐盈,有意義,有價值,那么,我們的學生將會獲得雙贏。
讓班隊活動貼近學生的生活實際來展開
大道理對孩子來說比較枯燥,他們不喜教師苦口婆心的勸告。若貼近學生的實際情況,從他們身邊的一些事例為點展開來,是不是比生硬地說教更易讓學生接受呢?現在的孩子生活條件不錯,生日宴請同學,身穿阿迪,腳踏耐克,完全不知生活艱難,不知感恩父母、感恩幸福。道理講過千萬遍,也不曾在他們心靈深處留下些許痕跡。或許,我們可以通過活動的方式來點石成金。
我校有一退休教師,一生坎坷,兒子過世,丈夫患癌,古稀之年的她獨自撐起一個家。針對身邊這一活生生的例子,我在周五活動課帶著孩子們來到周教師家。困窘的家境,滿頭白發的老人,辛酸的淚水,眼前的一切讓孩子們變得異常沉默。他們默默地把自己的零花錢都捐贈了出來,默默地幫老人收拾房間。回家以后,很多孩子寫下了自己的感言:原來自己的生活是這樣得美好;原來我們身邊有這么多需要去幫助的人。這樣的活動,讓這群眼里只有名牌的孩子看到了生活的不易,他們也許會慢慢地學著感恩生活,嘗試去關愛周邊的人。
學生身上要增加的品質還有很多,有習慣養成的;有追逐夢想的;有愛家愛國的。作為一名班主任,我常常為如何把自立自強、堅韌堅持、家國情懷深植于孩子心中而傷透腦筋,如果能將這些轉化成一節節實實在在的班隊活動課,一切水到渠成。因為,好的活動對學生來說“如生活中的浪花,記憶中的亮點,在學生生命發展的歷程中留下鮮明的痕跡。”
發揮學生自主性,讓他們成為活動的主人
每周五的班隊活動課就這樣交付給了孩子們。從“感恩父母”到“閱讀分享”,從“真正男子漢”到“女生悄悄話”,從“自編自導課本劇”到“走進美妙的詩歌大花園”,所有活動,無需我去組織。活動方案的制定,以及活動全程,都由孩子們自己去實施。他們那雙只會做奧數寫文章的手,麻溜地做著一切事情:寫串詞,編排節目,租賃服裝道具,制作PPT,布置黑板,擺放桌椅,播放背景音樂,裝好話筒電池,音箱充電,寫好新聞。
在整個過程中,孩子們忙碌而有序。活動的全員參與、絕對自治,鍛煉的不僅僅個別的班干部,而是集體中的每一員。長期的活動開展,教師完全放手的全程,使得我們班的孩子愛說,愛表達,愛展示,他們的手神奇地靈活能干起來了,個性上開始自立自強,做事情開始有主見、有安排。
充分放手的活動課,猶如一個練功房,孩子們在里面摸爬滾打,他們的雙手成了逐夢的翅膀,沒有依靠,努力扇動,日益強健和有力。
活動的開展,讓這些衣來伸手飯來張口的孩子開始知道什么叫責任,什么叫擔當,他們正用自己的言行端端正正書寫著大大的“人”字;活動的開展,讓他們抬起了頭挺起了胸,昂首闊步,不懼人生的風雨。活動,讓孩子們成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