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芳
高中生厭學心理的出現原因
社會環境影響
學校是社會環境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所以直接受社會環境的影響,尤其是當前經濟得到高速發展,人們的物質生活得到充分滿足,但是精神需求和發展存在滯后性,沒有跟上社會發展趨勢,從而導致享樂主義和拜金主義開始出現。在社會大環境的影響下,給高中生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帶來一定沖擊和誘惑,使其不能更好地投入學習中,甚至逐漸產生厭學心理。
家庭環境影響
家庭關系比較緊張,父母關系不和諧的家庭環境,導致一些學生無法享受完整家庭的溫馨,高中生不能集中精力學習。還有的家庭對學生缺乏有效的溝通和關愛,比如過于重視學生的成績,一旦成績下降就一味批評或訓斥,沒有關心孩子為什么出現這種狀況。學生與家長不能實現深入交流和溝通,因而導致厭學心理的出現。
學校環境影響
高中生的心理發展逐漸趨于成熟,已經有了自己的想法和主見,如果學校在管理中要求和束縛太多會讓學生產生逆反心理。同時部分學校受應試教育的影響并沒有給予學生心理關愛,傳統的管理模式導致師生之間缺乏有效的交流和溝通,從而導致學生對學校和學習產生厭倦心理。
高中生厭學心理教育措施
從社會、家庭、學校三方面著手:
首先,因為社會環境的改變給學生帶來一定的誘惑,所以為改善當前高中生的學習心理,應當加強對社會環境的整治,比如優化學校周邊環境,取締校外網吧,避免以學生為盈利對象的商業化活動的肆意開展。這要求學校應當與社區、宣傳部以及派出所等部門加強合作,為學生營造一個良好的學習環境,從而保證學生不受外界環境的干擾,能夠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并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學習觀和價值觀。
其次,家庭方面的教育和關愛是影響學生心理狀態的關鍵,家庭是學生減壓的主要場地,所以應當加強家庭教育。每個家庭對子女的教育都是不同的,有的家庭認為將子女培養成優秀的人才就是對其最好的關心和教育,但是這一思想無疑給學生心理上帶來一定壓力,因此家庭教育中應當注意對尺度的把握,為孩子提供一個良好的、和諧的家庭環境。在社會發展過程中,家長應當及時轉變家庭教學觀念,與孩子進行深入溝通,成為孩子的朋友,疏解孩子的心理問題,在不斷的溝通和交流中緩解孩子成長和學習的壓力。
最后,學校作為學生學習和成長的重要基地,必須加強對學生心理特點和學習特點的把握,在教學中積極轉變教學觀念,采用科學有效的教學方法。同時,學校還應當與社會、家庭形成合力,從不同角度出發,緩解高中生的厭學情緒。這要求學校方面首先要掌握當前高中生的學習特點,根據不同學生的情況采取不同的措施,可以在家長會中與學生家長進行溝通,更深入了解學生的家庭成長環境,從而有針對性地開展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逐漸消除學生的厭學心理。另外,學校還應當為學生營造良好的、舒適的學習環境,在緊張的學習之余,可以組織學生開展娛樂活動,比如運動會、歌唱比賽、詩歌朗誦等,緩解學生的學習壓力。同時為改善學生的厭學心理,學校方面還可以組織社會上的企業家、文學家等進入校園,為學生演講,與學生共同暢想未來,激發學生的學習激情,調動學生學習的熱情,從而樹立戰勝困難的決心和信心。
高中生厭學心理的教育效果
選取我校的260名高中生,向其發放調查問卷,收回率100%。結果顯示,260名學生中,有45例高中生存在厭學心理,發生率為17.31%。經過對這些高中生實施教育措施,再次向其發放調查問卷,結果顯示,260名高中生中,僅有8名存在厭學心理,發生率為3.08%,需進一步采取教育措施。通過對兩次調查問卷所得的數據,采用SPSS 19.0統計學軟件進行分析可知,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通過對高中生厭學心理采取教育措施具有顯著效果。
結語
高中生厭學心理的出現受不同因素的影響,為緩解高中生這種狀態,教師必須在教學過程中深入學生的內心世界,明確學生產生厭學情緒的主要原因,從而采取有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實施教學,讓學生體會到學習的樂趣,同時還應當與社會、家庭形成合力,多交流和溝通,為學生提供一個良好的成長和學習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