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松建
摘要:雞、鴨慢性呼吸道疾病是由霉形體引起的呼吸道傳染性疾病,會引起免疫抑制,誘發大腸桿菌感染,對雞、鴨養殖造成重大經濟損失。雞、鴨發生慢性呼吸道疾病的原因有很多,如環境因素、疾病因素、藥物因素等。現分析雞、鴨慢性呼吸道疾病特點基礎上提出治療措施,為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療提供參考。
關鍵詞:雞;鴨;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療;分析
中圖分類號:S858.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9737(2018)06-0065-01
雞、鴨慢性呼吸道疾病又可以稱為支原體病,病程長,一年四季均可發病,死亡率較高,尤其對肉雞影響最大[1]。當前在各地均有報道,本文重點分析雞、鴨慢性呼吸道疾病的治療。
1 疾病特點
雞、鴨慢性呼吸道疾病可能發生在任何季節,每年春冬季節最為明顯。如果養殖中,密度過大導致通風不良、擁擠,進而引起慢性呼吸道疾病。慢性呼吸道疾病病情發展緩慢,發病率較高,雞雛出現慢性呼吸道疾病死亡率往往會在35%以上[2]。慢性呼吸道疾病屬于傳染性疾病,可以垂直傳播,也可以水平傳播。慢性呼吸道疾病出現后,將會誘發其他疾病,如大腸桿菌病、支氣管炎等。
雞出現慢性呼吸道疾病時,發病初期出現鼻腔黏膜發炎,發病中期出現咳嗽,可聽見存在明顯的濕性噦音。發病后期,病雞將會出現眼瞼腫脹、眼部突出、視力下降、食欲下降等情況。如果雞雛出現慢性呼吸道疾病,將會逐漸消瘦。蛋雞出現慢性呼吸道疾病時排出綠色、黃白色糞便,會形成隱性感染,影響產蛋量。
鴨出現慢性呼吸道疾病多出現在2~3周齡雛鴨,病原體以鴨霉形體為主。早期出現張口困難情況,發出濕性噦音,夜間更加清晰。中后期病情加重,出現咳嗽、打噴嚏、流鼻涕等,部分出現食欲下降情況,糞便稀薄,呈現白色或者黃色。腿麻痹無力,行走打晃,頭頸搖擺,直至抽搐死亡。部分病鴨眼部將會出現漿液性黏性分泌物,病程較長,多數病鴨能夠逐漸自愈,但是生長速度嚴重下降,而且肉鴨品質下降,產蛋率下降。鴨慢性呼吸道疾病多以呼吸作為傳播途徑,受污染的種蛋將會直接導致鴨雛出現慢性呼吸道疾病。如果鴨舍溫度下降、通風不良等,也會導致慢性呼吸道疾病暴發。
雞、鴨慢性呼吸道疾病在診斷中多根據實驗室細菌培養確定,截取心血、氣囊滲出物、氣管等進行實驗室檢查。
2 治療
雞、鴨慢性呼吸道疾病預防工作開展中,多在飲用水中加入泰樂菌素,連續使用5天。一旦雞、鴨慢性呼吸道疾病確診后,需要立即治療,避免病情擴散。同時妥善處理病死雞、鴨,采用焚燒處理。治療中,交替使用各類抗生素,不得長期使用一種抗生素藥物。抗生素具體使用中,在1000 mL水中添加100 mg紅霉素,連續使用1周,同時在100 mL水中添加400 mg螺旋霉素,連用3天。肌肉注射30 mg/ kg壯觀霉素,連續使用3天。也可以肌肉注射鏈霉素,每天使用2次,連續使用3天。同時強化飼養管理工作,遵循全進全出制度,淘汰病鴨,嚴格消毒工作。慢性呼吸道疾病在治療第八天,在飲用水中添加28/83疫苗,同時注射新城疫、流感疫苗,防疫后在飲用水中添加新強霉素,早期實施控制治療。
鴨感染慢性呼吸道疾病治療中,除了以上辦法之外,可以在飲用水中添加泰樂菌素,連續使用5天,也可以采用吉他霉素、氟苯尼考、甲砜霉素等。飲用水中也可以依照說明添加環丙沙星,在飼料中添加一些清肺止咳中草藥物,方劑包括梔子100 g、桔梗100g、金銀花100 g、連翹100 g、知母80g、板藍根80g、甘草80 g等,連續使用5天。同時注意提供多種維生素,提高抵抗能力。病情嚴重的病鴨,肌肉注射0.005%的亞硒酸鈉溶液,每次注射0.5 mL,連續使用3天。同時整個鴨群在飲用水中添加亞硒酸鈉 維生素E,直至病情好轉為止。疫病區,新生鴨雛實施藥物預防工作,在每1000 kg的飲用水中混合加入500 mg泰樂菌素、75 mg恩諾沙星,也可以加入100—200 mg復方氟本尼考等藥物,同時在每1噸飼料中添加10—30 g的吉他霉素,連續治療7天。
當前出現了很多治療雞、鴨慢性呼吸道疾病的中藥,如六神丸在治療中應用效果較好,可以采用內服六神丸的方式,每次服用6粒,早晚服用1次,連續使用3天。雞、鴨慢性呼吸道疾病在治療中禽咳靈受到重視,在近些年應用較多。配方包括桔梗、北杏仁、龍腦、半夏等,每10 kg的飼料中添加50 g禽咳靈進行治療,不得飲用治療。在飼料喂養中,在每袋飼料中添加150 kg咳喘康,連續使用5天。
如果發現慢性呼吸道疾病合并出現其他疾病,應采用干擾素和清瘟敗毒散進行治療。如果發現合并大腸桿菌,根據藥敏試驗使用抗生素治療。
3 結語
本文重點分析了雞、鴨慢性呼吸道疾病表現和治療措施。慢性呼吸道疾病應以預防為主,做好檢疫和凈化工作,重視對圈舍的消毒工作,同時堅持自繁白養,杜絕傳染源。
參考文獻:
[1]穆祥,家禽呼吸道疾病的中獸醫辨證與藥物防治[J].今日畜牧獸醫,2015(11):44-47.
[2]馮國明,春季家禽呼吸道疾病早防早治保平安[J].江西飼料,2016(1);3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