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崇峰
在學校的影響下,大學生也提高了對職業生涯規劃的關注度。但僅僅有關注是不夠的,不少大學生對職業生涯規劃的含義和意義不了解,也不能很好地把握職業生涯規劃的程序和操作過程。這些問題導致了他們在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時會茫然困惑甚至無從下手,或只停留于表面形式,又或者不考慮主客觀條件的限制一味按自己的喜好來規劃,這使職業生涯規劃應有的作用難以充分發揮出來,這些問題亟待解決,因此要探索管理學生的新模式。
職業生涯規劃的內涵與特征
職業生涯規劃是從主觀和客觀兩方面進行分析與測定,對一個人的興趣、愛好、性格、能力進行權衡,結合當下的時代背景,根據自身職業選擇的傾向確定奮斗目標,并為之設計出自己的提高方法。這個設計并不僅僅是為了幫助個人找到適合的工作,更重要的是使擇業者充分地認識自己,對自己的未來不再感到模糊,知道自己想要什么,知道自己該怎么做,讓自己的職業生涯更加平穩。職業生涯規劃有以下幾個特征:
規劃的自我定位性
進行職業生涯規劃首先要對自己有深入的分析和了解,這決定著職業生涯規劃的大體方向和成敗。要想有準確的自我定位就要清楚我想要做什么,我能做什么,我適合做什么,參照自己的素質和能力,結合自己的價值觀,找到自己的職業傾向,這是職業生涯規劃的基礎工作。
規劃過程的動態變化性
當今社會的發展是一個不斷變化的過程,就業觀念也要適時更新,金飯碗并不是最好的,就業、再就業是大趨勢,迎合了時代潮流的發展,職業生涯規劃也會有所改變。職業生涯規劃隨著就業環境和個人就業觀念的改變而改變,因此不能將所有細節一次性確定。
規劃內容的特定性
職業的準備、選擇和適應是職業生涯規劃的重要環節。在職業準備階段要主動地培養自己關于這個職業需要具備的素養、技能、知識等,打好基礎,以較快地融入環境;在職業選擇時期,不僅是個人挑選工作的過程,同時個人也作為勞動者被挑選著,只有雙方互相認可,職業選擇才會成功;在職業的適應階段,擇業者要盡快地融入新的工作環境,建立新的社交圈子,適應新的工作內容和方式,在較短的時間里能度過適應期。只要擇業者在知識、技能、知識上都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根據自己的能力結合主客觀因素進行了職業選擇,對即將從事的工作有心理準備,包括工作的時間、強度、內容等方面,能適應新的人際關系,不僅是上下級之間的關系還有和同事之間的關系,就能較快地成為一名成功的職業者。
高職高專學校開展職業生涯規劃的設計
把職業生涯規劃作為大學生入學教育的一部分
在入學之際進行職業生涯規劃教育,可以讓學生在大學生活開始時就有一個端正的學習態度,摒棄陳舊的擇業觀念,樹立正確的擇業觀和目標,提前熟悉職業的情況,掌握相關技能,體會到學習的重要性、能力的提升是未來生活質量的保障,有意識地將個人興趣和社會需要結合,將日常學習與未來工作結合。學校要不定期地開展一些相關活動來加以引導,請畢業生回校講座,安排學生走出學校,踏入社會,鼓勵學生多接觸一些企業家,學校可以為此舉辦活動搭建橋梁,促使大學生對相關職業加深了解,不至于到畢業時手足無措。
在教育中培養職業意識
高職高專學校為獲得更大的發展空間要引導學生樹立“以就業為導向”的觀念,職業生涯規劃是其中的重要一環。可以使學生將興趣和社會需求聯系起來,提高職業意識,實現觀念上的根本轉變,培養學生把所學知識轉化為生產力,促進社會發展。此外,職業生涯規劃涉及多方面的知識和能力,具有綜合性,要注意與專業課的滲透結合,加強對知識的轉化。不管是專業課,還是基礎課,都要有針對性地培養學生的相關思維和能力。
將學校教育與社會需要相結合
經濟的迅速發展,科技的不斷進步,產業結構趨于合理,所以社會對勞動者的要求也是不斷更新的。高職高專學校要關注社會需求的變化,及時調整學生的發展方向,按社會所需培養學生的技能。較高的就業率是學校招攬生源和擴大規模的撒手锏。為此,學校需要加強對職業規劃的引導,拓寬就業門路,使大學生積極主動地去進行職業規劃,了解社會動態和就業大環境,找到合適的工作,這樣不僅可以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也是對社會經濟發展的貢獻。
加強職業生涯規劃的機構建設
為提高職業指導的科學性、合理性,需要建立一些相關的機構。例如,社團、校級組織等,聘請專業教師,開設相關課程,將職業生涯規劃納入教學計劃,有計劃、有目的地開展教學活動,定期對指導人進行培訓,提高其規范程度。
結語
總之,學校對學生的教育不應僅局限于專業課知識及基礎知識,更要引導和幫助他們對未來職業進行規劃,使其能夠進一步了解社會就業形勢,以更好地迎接未來的職業選擇,從容地面對社會現實,爭取在就業的浪潮中脫穎而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