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怡佳
大數據時代,電腦、手機、平板等電子產品給社會帶來諸多變革的同時,它們的弊端也不斷顯露。在學業負擔重的背景下,青少年常以玩電子產品作為休閑方式,休息日把大量時間消耗在電子產品上,不少同學喜歡上網聊天、打游戲、看網絡小說,這不僅影響他們的身心健康,也阻礙他們的學習發展。如一些青少年出現電子產品依賴傾向綜合癥,日常學習中精神狀態不佳,學習沒有興致、沒有斗志,情緒波動大,對待家人不尊敬,呼來喚去甚至呵斥,成為家庭的困擾與痛苦。因此,重視學生電子產品依賴傾向苗頭和發展程度,成為現階段班主任工作的組成部分,必須面對并積極思考、完善應對策略,幫助青少年健康成長。筆者多年來擔任班主任,對這種現象深有體會,本文就以自身經歷的具體案例來進行反思。
案例介紹
女生S,高一入學時看起來是文靜乖巧的女生,作業整潔、正確率高,但該生考試成績與作業質量呈截然不同的情況,考試成績處于班級下游。通過觀察,我發現該生上課經常打瞌睡,有時迷迷糊糊,眼神呆滯,若有所思。通過交談,得知她比較厭學,感覺高中學業重、學習累,沒有自信通過自身努力改變現狀。與家長的溝通后得知該女生有網癮,沉迷小說,每晚回家后即尋手機看網絡小說,每天基本凌晨睡覺,有時甚至到凌晨2點多才睡覺。這個階段,該生主要表現出假期放縱形成手機依賴后的不自控與高中學習生活不適應的雙重問題。
高一下半學期,在家長和班主任的協作努力下,該生再次參加夜自修,自主完成作業,基礎逐漸鞏固,成績有所提升,回家后基本做到不碰手機,睡眠得到保證。這一階段,該生克制力提高,逐漸恢復自信。
案例分析
上述案例中,這位學生產生電子產品依賴傾向的原因有哪些呢?經過詳細深入地調查家訪,我發現,一個方面是該學生自覺度低、自控能力差,做事比較自由任性;另一方面是家長的忽視、監管能力低。
據家長反映,該生的電子產品依賴始于初高中銜接的假期,經歷了初三一年高強度的復習迎考生活,家長和學生都認為這個假期應該適度放松。該生整天看小說,網絡小說逐漸成癮。開始高中學習生活后,該生無法離開手機,家長不能狠心沒收手機。家長寄希望于學校教育,卻未能及時反映孩子的實際情況,表現出對該傾向的忽視。該生逐漸越陷越深,家長自以為簡單看管能加以治理,卻讓問題愈發嚴重。待家長認識到自己沒能力解決問題時,咨詢專家卻不能對癥下藥,自身也很焦躁。孩子受困于電子產品依賴傾向、學業不適應、家長的不正確管理,從不適應轉向消極對待學習、不自控手機使用頻率、身體狀況愈下、情緒失控。
班主任干預
根據以上情況,我采取了以下必要的干預措施。
頻溝通,常鼓勵
該生的教育,我由最初的對一個高中生的要求逐步轉向到對她生活、思想的關心,從由上而下說教的教育方式轉向聊天、談心的方式。該生在這種模式下,更愿意敞開心扉,說出自己的日常情況。堅持每周交流,逐步形成她與我交流的習慣,建立對班主任的信任。
在交流過程中,筆者很大程度地給予她情緒的安撫,讓她平靜對待學習和生活上的不良情緒,建議她和父母溝通時保持禮貌、相互尊重;引導她談班級、學校的事情,擴大她的關注點,鼓勵她增加和同學互動的頻率,參加到各類活動中,做一個主動的生活者。
重細節,懂引導,積累力量尋改變
對于與該生交流得到的信息,我是一個思考者、加工者。有問題不直接指出,有建議不直接給出,考驗的是班主任的耐力,培養的是班主任的藝術。
生活中找細節,東西整理時能不能更科學化,晚上睡覺的時間能不能保障,和父母交談的方式能不能自身先做改變;學習找細節,數學題目有沒有多一分思考,錯題有沒有重做,英語語文每天背誦時間是多少,作業重寫是如何處理的,必修科目現在的態度是怎樣的。
家長通信息,撫情緒,共同合作求雙贏
家長方面的信息反饋是掌握學生全面情況的重要依據。我經常與家長間保持電話、微信的聯系,請家長經常反饋學生信息,做好信息的處理工作;反饋學生在校的情況,讓家長感知教師對學生的關心;提出對孩子教育的建議,給出教師、家長共同建設的方面。
在本案例中,家長由反映女兒的非正常生活到逐漸走上管理的道路,情緒由焦躁不安到淡定理智,與教師的共同合作上由低效轉向高效,是雙方合作逐漸走向默契的過程。這是在彼此信任、不懈努力下形成的。
本案例中該生逐漸走向正常化的高中生活,成為一個踏實的學生是令人欣喜的結果,盡管過程中不論是學生自身、其父母都經歷了痛苦,作為班主任的我也感受到工作的不易。這絕非個案,學生的電子產品依賴情況在逐漸增多,表現出的共性是學業的耽誤、身心質量的下降、家庭的不幸福感,影響可謂極大。在學生電子產品依賴傾向出現的預防和干預中,家長的敏感度十分重要,發現時自行遏制或尋求班主任幫助顯得十分必要。班主任的耐心、對學生的關愛、對工作的不放棄是干預中的必備心理素質。在新階段,做一個有發現力、有執行力的新時代家長是大命題,做與時俱進、對教育保持新思考與新實踐的教師是大命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