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升
“體驗式”教學在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應用原則
為了有效發揮“體驗式”教學的積極作用,提升德育教學水平,教師除了要遵守課程標準提出的相關原則,還要遵循以下四大原則:第一,以活動為媒介的原則。活動在小學德育教學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活動聯結著教與學,為德育教學目標的實現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教師要積極開展各種活動并讓學生直接參與其中,將德育教學滲透到活動中,豐富學生的體驗,增強學生的道德水平。第二,生活化原則。德育教學必須面向學生的生活,回歸生活,通過生活體驗教會學生做人、做事。只有通過生活化的體驗學習,才能改變過去小學德育教學傾向的模式化和政治化,德育教學才能接地氣,學生才能對現實生活的道德矛盾作出正確的判斷。第三,研究性原則。“體驗式”教學提倡學生開展個人或者是團體的合作研究,共同探究德育領域的問題,促使學生在德育研究的過程中增強道德修養。第四,以學生為主體的原則。皮亞杰曾說過:“一切教學活動都應以學生為中心。”在素質教育時代,學生才是主體,“體驗式”教學同樣應當堅持該原則,尊重學生,激發學生增強自身道德修養的內在動力。
“體驗式”教學如何激活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的德育教學
創設生活情境,增強體驗
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體驗德育教學具有較好的教學效果。在小學道德與法治的德育教學中,如果讓學生事事都有身臨其境的親身體驗并不現實,因此,創設特定的教學情境可以解決這個問題。借助語言、視頻、表演等多種方法創造接近真實的情境并讓學生參與其中,可以豐富學生的體驗、激發學生的情感,為德育的順利展開創造良好條件。例如,為了培養學生尊老愛幼的優良傳統美德,教師可以播放一段春晚“扶不扶”的小品吸引學生,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接著教師再請幾個學生上臺表演該小品。“扶不扶”這一小品與生活關系緊密,學生再次演繹小品的難度降低,情境創建的可操作性大大提升。經過學生們形象生動地演繹,學生對尊老愛幼的認識和理解更加深刻,課堂在一片歡聲笑語中結束。通過以上案例我們可以看到,創設生活情境,讓學生在情境中進行情感體驗,有利于強化學生的認知,促使學生更好地吸收德育教學的內容。
加強社會實踐、調研,提升體驗
實踐調研是“體驗式”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它體現了“體驗式”教學的研究性原則。小學教師要結合道德與法治的教學目標設置科學合理的社會實踐、調研活動,讓學生在實踐中獲得感悟與發展,進一步培養和提升學生的道德品質。德育教學不應局限于課堂,只有走出去實踐、調研、體驗,我們才能身臨其境地獲得更加準確、深刻的道德觀念。教師可以鼓勵學生參加敬老院活動、訪問社區、參加公益活動等,實踐中的親身體驗將會成為學生一筆非常寶貴的財富,伴隨著學生一生的成長。例如,在《珍視生命》這一課的教學中,為了讓學生對“生命”有深刻的感悟,教師可以讓學生做一個關于流浪貓的實踐調查。學生在搜集流浪貓信息的過程中會發現流浪貓生存極其艱難:在寒冷的冬天,瑟瑟發抖的流浪貓無家可歸;嗷嗷待哺的小貓、被人燙傷的小貓等等一幕幕場景令人心寒。這些真實的畫面激起了學生們的同情、憤怒、憐憫之情,看到流浪貓生活的艱難,學生們對生命多了一些思考和感悟,“生命”不再是兩個冰冷的文字,而是一份厚重的禮物,令人敬畏,讓人珍視。
問題體驗式教學,強化體驗
問題體驗式教學對于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引導學生有層次地理解和吸收德育的內容十分重要。小學生在認識事物上容易片面或缺乏深度,難免會產生困惑,作為教師,要根據學生的問題開展問題體驗式教學,讓學生在探討、解決問題的體驗中形成道德情感與認知。例如,在《做誠實的孩子》這一節課的教學中,學生知道了誠實的重要性,但是有一位學生提出了這樣的一個問題:“老師,我今天看到了一則新聞,說的是有一個老人身患不治之癥,但是家人選擇隱瞞這位老人,這樣的做法是不誠實嗎?”于是,我針對這個問題設置了一個辯論活動,讓學生分為兩組展開辯論,經過一場激烈的辯論,學生們對“誠實”有了新的認識——我們要做一個誠實的人,但是我們同時也要做一個有智慧的、誠實的人,如果我們明明知道誠實將會給人帶來傷害,那我們就應該選擇一種更加智慧的方式做事和做人。在問題體驗教學中,學生顯然對“誠實”的認識上升了一個層次,德育教學也更加深入人心。
結語
綜上,將“體驗式”教學模式應用到小學道德與法治課堂中,能夠有效激活德育教學,內化學生的道德認識,促進學生思想品德素養的提升。體驗式教學模式主要是通過增強學生相關的體驗達到知識能力的提升,因此,教師在進行體驗式小學道德與法治的課程教學設計時,要充分考慮學生的個人體驗,從學生的體驗出發進行課程的設計,并在實踐中不斷地優化教學方式,讓體驗式教學的效率發揮更佳,讓學生的學習體驗更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