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曉霞 黃彩娟 衛志干
【摘 要】目的:探索恩替卡韋治療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的療效及不良反應。方法:選取2013年3月16日至2017年3月16日期間我院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100例患者(實施信封隨機分組模式),對照組的50例患者進行阿德福韋酯治療,觀察組的50例患者進行恩替卡韋治療。結果:觀察組患者的ALT復常率(96.00%)、HBV-DNA轉陰率(98.00%)、不良反應發生率(2.00%)、ALB(33.0±2.2)g/L、AST(23.11±2.31)U/L、ALT(29.15±1.32)U/L、TBiL(13.18±1.33)umol/L均優于對照組(P<0.05)。結論:對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實施恩替卡韋治療,具有效果好、起效快、耐藥率低、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等優勢。
【關鍵詞】恩替卡韋;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不良反應
據2006年全國流行病學調查推算,我國HBV患者約2000萬例。慢性乙肝患者肝硬化年發生率2%-10%,代償性肝硬化進展為肝功能失代償的年發生率3%-5%,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并發癥的出現,及疾病進展為終末期肝病及肝癌的發生,嚴重威脅患者的生活質量及生存時間。所以乙肝肝硬化患者無論ALT及HBeAg情況,均應積極進行長期抗病毒治療。由于抗病毒治療的長期性,臨床中應用核苷類藥物療效及不良反應就成我們觀察的重點。多年來,我院在乙肝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應用核苷類藥物抗病毒治療中,取得了很好療效。目前以恩替卡韋應用最普遍,效果最為顯著,可降低耐藥率發生,快速抑制病毒復制,提高整體療效性 [1]。本文旨在探索兩種不同核苷類藥物在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治療中的價值性,如下文報道。
1 資料和方法
1.1 資料
本次研究對象為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100例),采用信封隨機化分組模式,即兩組(各有50例),均在2013年3月16日至2017年3月16日期間收治。入選標準:(1)患者均無其他肝炎病毒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酒精性肝病;(2)本次實驗已經過患者同意;(3)患者均存在不同程度的腹水、黃疸、肝功能異常現象;(4)無慢性肝功能衰竭。
觀察組29例為男性,21例為女性,平均年齡(52.89±3.11)歲,平均病程(31.62±2.35)個月;Child-Pugh分級:18例為C級,32例為B級。
對照組30例為男性,20例為女性,平均年齡(50.14±3.28)歲,平均病程(18.78±2.69)個月;Child-Pugh分級:19例為C級,31例為B級。
兩組患者一般資料不具備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應用還原性谷胱甘肽、利尿、抗感染、熊去氧膽酸膠囊、補充白蛋白等常規治療。不超過3個月。
對照組采用阿德福韋酯膠囊(正大天晴藥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60666)治療,每日一次,每次服用10mg,長期口服。
觀察組采用恩替卡韋片(蘇州東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129)治療,每日一次,每次0.5mg,長期口服。
1.3 觀察指標
對比兩組患者的ALT復常率、HBV-DNA轉陰率、不良反應發生率、肝功能。
1.4 統計學處理
實施統計學SPSS17.0軟件處理,當對比值具有統計學意義時,用P<0.05表示。
2 結果
觀察組ALT復常率、HBV-DNA轉陰率高于對照組(P<0.05)。如表1所示:
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P<0.05)。如表2所示:
觀察組治療后肝功能恢復優于對照組(P<0.05)。如表3所示:
3 討論
肝硬化主要表現為門靜脈高壓、肝功能受損,屬于慢性進行性肝病,隨著病情惡化,可引起肝性腦病、消化道出血、腹水、黃疸等并發癥,危及患者生命安全,為了及時控制惡化,還需加強藥物治療 [2]。早期實施核苷類藥物阿德福韋酯治療,起效速度慢,抗病毒力度弱,有一定副作用,整體療效不佳,對此我院選擇了恩替卡韋治療,從三個環節抑制HBV的復制:HBV-DNA聚合酶的啟動、前基因組RNA逆轉錄為負鏈DNA以及HBVDNA正鏈的合成。從而減輕肝細胞的炎性反應,發揮較強病毒抑制作用,且耐藥發生率低,可改善凝血功能和肝功能,控制病情惡化,糾正肝臟的失代償性,降低HBV-DNA定量水平,提高整體療效性,延長患者生存時間[3]。
總而言之,乙肝肝硬化患者應用恩替卡韋效果好,起效快,耐藥率低,副作用小,安全性高。用于乙肝后肝硬化失代償期患者中效果明顯。
參考文獻
[1]任輝,馬雪梅,于德磊等.恩替卡韋治療失代償期乙肝肝硬化病人的長期療效觀察[J].藥學服務與研究,2014,14(6):443-446.
[2]蔡青春,顏亮,宋琳嵐等.恩替卡韋提高老年代償期乙肝肝硬化患者補體C3、C4水平的作用[J].中國老年學雜志,2016,36(2):385-386.
[3]王凡,李德新,劉靜等.恩替卡韋治療尿毒癥合并失代償期乙型肝炎肝硬化的療效觀察[J].臨床藥物治療雜志,2016,14(4):78-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