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胤清
我們在欣賞和制作藝術作品過程中都會思考何為藝術?如何創造藝術?如何探索藝術? 在創作藝術作品時應當遵循怎樣的藝術思維?
“作為一個藝術家,其使命就是努力順應萬事相互效應的規則,叫熱愛生命的人享受美”在我看來,藝術家的使命不僅是讓熱愛生命的人享受美,更應該讓厭倦生命的人享受生活。現如今,藝術創作客體對藝術尋求的精神追求或許遠沒有古典時期,文藝復興時期來得多,但隨著時代的不斷發展與進步,人們漸漸的認識到藝術不僅僅是傳達某一種用意的工具,更是增加生活中美與愛的一種契機。
15世紀之前,大多數的繪畫作品大多是習以為常的圣經題材,來表達宗教的嚴肅呆板的精神追求。而15世紀后半葉的意大利在藝術上所要致力解決的一個問題。如佛羅倫薩藝術家山德羅·波蒂切利最著名的畫之一《維納斯之誕生》(The Birth of Venus)便是與之相關的奇妙探索。 顯然,波蒂切利的這幅畫并非當時人們習以為常的圣經故事,而是表現古典神話中代表愛與美的女神維納斯的傳說 這種美使人感嘆與接近自己生活的美好,而不是遙遙不可及的傳說神化故事。
使熱愛生活的人享受美,這是藝術家的基本使命,而更高的使命是藝術家在追求自己的夢想時,正如我們從凡高身上所看到的“一個真正的藝術家是為了藝術而不惜以自己的生命去冒險的人。然而,這一切的基礎 ,就像梵高在給弟弟的另一封信中所說的:“是愛而不是恨,是冷靜而不是浮躁……”的這種精神。用這種精神樹立榜樣去感染身邊的一切。而這種精神我們能從許多偉大的藝術家身上可以體會到。正如美國藝術史上大器晚成的典型代表摩西奶奶。從58歲開始拿起畫筆,經歷了50多年的繪畫生涯,從零基礎到一個作品被大都會博物館,白宮收藏的名人。摩西奶奶讓人稱贊的不僅是她的作品,更是她個人的傳奇故事影響遍及世界各地,啟迪和鼓勵了許多人。其中有一個人在她的影響下,改變了一生的命運,在迷茫彷徨下的一個日本年輕人寫信像摩西奶奶不停的訴苦對文學的喜愛,卻迫于家庭的壓力選擇了醫生的行業。摩西奶奶對這個年輕人的遭遇是那么的似曾相識。這些對于老者或許不算什么,但是她明白對年輕人的重要性。她應該用畢生的經驗告訴他:不管在什么情況下,什么時候,我們都要去做自己喜歡的事情。這個迷茫無助的年輕人就是全世界有名的作家:渡邊淳一
由此我們可以看到,藝術的創作主體與客體之間的聯系與強大的相互作用。藝術家是獨立的個體,所以他的作品必須具有獨創性。藝術創作不是模仿秀,不是對前人的沿襲和重復。藝術創作就如同小雞破殼而出一樣。每一次的藝術創作出的作品都如同一個新的生命,是具有活力和生命力的。所以從事藝術創作的人必須具有獨立人格,要對外界有自己的思考和想法。藝術家給世界帶來的不僅是作品本身,更是藏在作品背后藝術家的精神與客觀世界形成的強大精神共融。
在我自己的創作過程中就明顯能夠感覺到創作的意識往往受到很多約束,難以激發和表達內心最深處的思想,而總是禁錮在自己所熟知的創作類型,和創作技法。藝術家們的創作動因是來源于生活的實際體驗和感受,經常表現在藝術家們在進行創作時會按照自己的意愿理想去剪裁,重組自然和社會樣態,秩序,使之成為相較于生活本更具更有意涵的藝術畫面,藝術家們有選擇的反映生活,雖然藝術作品只反映著生活的一角,卻寄予著藝術家們深刻而豐厚的社會理想。社會生活對藝術具有決定性的作用,而藝術對生活反作用生活,藝術的反作用取決于生活的狀況:當生活的狀態處于平穩狀態,藝術形式多姿多樣藝術對于生活的反正作用可能就沒有那么清晰;而當社會處于激烈動蕩的階段,藝術的反作用就顯而易見了。而不應當是僅僅通過學習死板的藝術訓練和藝術技能來創作藝術作品。
其次,在藝術蘊意與藝術作品的技法與表達形式上來說,所謂藝術的蘊意,是指藝術作品中蘊含的深層次的人生哲理或精神內涵,它藝術作品對于典型或意境深刻的領悟。藝術的蘊意是藝術作品中的第三個層面,但卻并不是所有的作品中都蘊含著深切的內涵意義,藝術家們用學習的技能來創作作品,像中世紀畫家受到傳統模式及其創作規范的控制,追求掌握繪畫模式或技巧,藝術家所受到的訓練即如何表現使徒圣母等模式,以及景物在畫框中的擺放位置,沒有藝術蘊意的作品,這只能說是一幅作品,算不上好的藝術作品。在優秀的藝術作品中,特別是典型或意境,藝術蘊意往往能夠得到較為充分的體現。黑格爾說:蘊意總是比直接顯現的形象更為深遠的一種東西。藝術蘊意是藝術家對自然,歷史,社會,人生的一種深度感悟,使藝術作品往往滲透著更為深刻的人性或社會本質,藝術蘊意極富哲理性,深深地潛藏于藝術形象之下。然而不段的基本功的深入練習,才能夠使得藝術家在藝術作品創作中隨心所欲表達創作者的想表達的情緒和創作意圖。
所有按部就班或固定模式的作品都不能稱之為藝術,創作應順“造物主”,創作只在“一瞬間”。而欣賞者在一件藝術作品中的所尋找到或感受到的情感點,也正是作者想要表達的東西,這也就是說為什么藝術沒有邏輯定點,為什么一旦我們在行動的瞬間受到真摯、激動、憐憫或寬容等感情的影響時, 哪怕只要存在某種或一點點由此而產生的信念,本來似乎無法解決的全部問題便在瞬間銷聲匿跡了。
因此當我們應當遵循這樣的創作模式,創作的作品能后在創作者與欣賞者之間產生一種無形的共同橋梁,但這座橋梁并是所有的人都可以找到,也并不是所有的藝術品都會被每個人讀懂,以這樣的藝術思維模式來重新審視藝術,創作藝術,對藝術作品產生情感的共鳴,這大概就是藝術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