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雪連
摘 要:教師決策指的是,教師根據自身的知識儲備和授課能力,通過分析、規劃、總結和反思的教學方法和途徑,以完成到教學目標,最終制定出最佳教學計劃的一個的動態過程。國外教育研究者對教師教學決策具有極大興趣,他們進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并得出一定的結論。
關鍵詞:教師;課堂教學;小學數學;決策
一 教教師教學決策的內涵
目前,我國對教師教學決策的研究尚處于起步階段,一些研究者對于教學決策的內涵理解存在差異。他們從不同角度對教學決策的概念進行分析:有些學者認為,教師的教學決策是教師為實現自己的工作目標,而進行的一種決策思維活動。另外一些學者認為,不同的教學決策是在不同的環境和背景下,運用課堂教學獲取中的情境信息,成功完成設定的目標的動態過程。此觀點強調教師在課堂決策中的主體作用,片面強調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主導地位,忽視學生的客觀因素。還存在一種觀點可以通過舉例進行說明,比如數學老師的教學決策是教師根據客觀因素和學生的需求,在課堂教學的不同階段,根據對學生接受能力的仔細觀察,從而制定教學計劃,思考授課方法的過程,同時也是一種豐富教學思維方式,完善教學行動計劃的過程。
二 教師主體決策特征及結構剖析
(一)教師教學決策的特性
教學決策通常發生在課前規劃和準備階段、課內講解和課后總結階段,不同階段的決策能夠起到不同作用,可以使教學過程的各個階段更加分明。從整體決策看,教學決策是把握課堂動態、實現教學目標的有效性做出的必然選擇。目前,對教師教學決策特征的劃分還沒有明確的標準。教師教學決策既涵蓋普通決策的共性,又與一般決策有一定的區別,比如有些觀點認為教學決策具有預見性、協調性和程序性。
(二)教師教學決策的結構
1課堂決策教學的過程與制定
教學決策最終應用到課堂教學中,根據這一觀點,教學決策劃分為規劃決策、互動決策和評估決策。這種劃分主要是由教學需求和決策能力共同決定的。決策是一個相當復雜的動態過程,決策的動態過程可以進一步將其分為收集信息、制定計劃、選擇和實施計劃、對教學決策進行總結和評價等步驟。教學決策的程序通常包括以下程序:確定教學決策目標、選擇教學決策的方法、對教學決策結果的評價和總結。教學決策程序的實施過程應該包括教學前的計劃、教學中的師生溝通階段和教學后的總結和評價階段。在小學數學的課堂教學決策中,教師可以根據小學生對富有趣味性事務充滿興趣的特征,充分考慮小學生對什么類型的課堂授課方式的接受程度更高,考慮是否要在教學前的決策中,添加包含趣味性數學教學的設計,目的是更好地促進小學數學教學決策的改進,從而提高小學數學的教學效果和效率。
2課堂決策教學的主要類型
從了解的現狀來看,教師的決策類型可劃分為幾類:
第一類,運用教師的專業能力和教學經驗,通過課堂教學直接向學生傳授相應的課程知識。
第二類,通過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之間的互動,培養學生在思維和邏輯方向的能力。
第三類,教師在教學前、中、后準備和選擇不同的教學決策。教師的課堂決策是一種專業決策。
通常根據授課內容本身的形式和選擇授課的方式進行分類,可分為集體教學決策、教師工作組內部教學決策和教師個人指導性決策。它還可以分為具有決定性的教學決策、選擇適應性的教學決策和具有修正性的教學決策。
三 教師教學決策的影響因素
我國很多教育界研究者通過對國內外論文數據的統計分析,對影響教學決策的因素得出了結論。根據分析,影響因素可以分為教師的個人特征的約束、教學決策本身存在客觀不利影響的約束,還有無形的環境約束。形成影響教師教學決策的因素不是單獨存在的,而且課堂教學是一個動態的、復雜的過程,所以不能單一的考慮其中一種因素,需要綜合考慮教學氛圍,師生課堂的互動情況的影響。
教師在教學決策中起到不可或缺的作用,最直接和有效的影響教學決策內容和方式,教師的決策能力也會隨著教師經驗的豐富,還有課堂教學方式的創新而變化,是一種不斷學習、適應和發展的動態過程。在教學決策動態變化發展的同時,還應考慮教師的教學工作目標、課堂教學環境、教學所具備的資源和教學時間決定的影響。
結語:
目前,我國對教師教學決策的研究還處于起步階段,可以學習和借鑒的經驗和成果很少。現有的教師教學決策研究的文獻主要源于國外。所以,國外的文化和教育環境是否符合我國國情,還需要學者們進一步研究分析。目前,我國的教學研究多傾向于探討決策的方法和模式,一定程度上忽略了教師的主要地位,而且分析對象的范圍廣,也導致研究的方向存在分散性,所以一些研究結果僅停留在現象的表明,沒有進行深入剖析。
參考文獻:
[1]劉薇. 小學數學實習教師教學決策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17.
[2]吳卉. 優秀教師教學決策影響因素的個案研究[D].西南大學,2014.
[3]宋德云. 教師教學決策研究[D].西南大學,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