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晟
摘要:作曲,是人們對于聲音的一種有邏輯、有情感、有創造的組織行為。傳統的作曲很大程度上受到來自于聲音的禁錮,由于生產力發展很多未知的聲音被發現,這極大的拓展了作曲家們的想象,為現代音樂的提供了無盡的空間,傳統的作曲方式也隨之有了變化。
關鍵詞:作曲;設計
一直以來大家對作曲有一種誤解,認為寫歌既是作曲,那么我們來看看學術界對作曲的定義:運用旋律寫作法、和聲學、復調、配器法、曲式結構的技術理論體系來表達創作者音樂思想的方法稱為作曲。可見寫歌僅僅是作曲其中的一個環節,是旋律寫作的部分。不難看出,作曲是一種復雜而且需要邏輯的一種復合表現形式,簡單來說就是,在一個完整的結構內,將旋律,和聲,配器,復調有機的組織起來。作曲的英文是compose/composition,即“組織”的compose/composition。那么怎么組織?其過程就是對素材進行整合、組裝、創造性地安排與使用。早期的音樂中,作品必須能夠順利進行演奏才算完成全部的作曲工作。并且,創作能夠演奏出來的音樂才能算是作曲。隨著音樂制作(Music production)技術的發展,某些聲部最后即便沒有實現演奏,或者說部分音響并不適合真實演奏或無法演奏,也可通過電子設備獲得想要的音樂效果。所以創作某些即便沒有最后的演奏步驟的音樂也屬于作曲,然而現代作曲,對聲音的要求越來越高,從某種層面來理解那就是音樂最終是聽到的藝術,是滿足人們對聲音追求的一種藝術形式,聲音已經超越作曲本身,成為了一個新的領域。隨著樂器制造業的發展,音樂教育的系統化,各種不同于傳統的樂器,包括各種非常規的發聲方法的誕生,都大大的推動了作曲的發展,現代作曲已經進入了一個豐富多彩的時期,作曲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被極大的激發,聲音設計--一種新的作曲理念由此誕生。我的一些同學曾經調侃說,我們這些搞作曲,在當下就是一個設計師,聲音的設計師。
那么聲音是如何設計的呢?這個問題傳統音樂可以給我們一些答案。
首先我來描述一下傳統音樂的創作過程。傳統音樂的設計可以說是非常完美的,完整而龐大的曲式結構,豐富的和聲系統,有效的組織層次(即配器),旋律加之復調可以給作曲家提供無限的表達空間,最后呈現的樂譜由演奏家演奏,讓音樂受眾聽到這些美妙音響。但是這些已經不能滿足現代作曲家對聲音追求了,他們不斷地嘗試去打破傳統音樂創作的禁錮,從各個方面。之前提到的設計,是一種新的理念,在融合了傳統音樂的曲調,結構和配器形式后,加入了對音樂元素之外的各種聲音的設計。這種理念的提出受到了當代作曲家的熱捧。聲音設計起源于電影,自上世紀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出現“聲音設計師”以來,聲音設計師們在長期的電影電視創作實踐中,形成了比較系統、完整的“聲音設計”工藝流程,使得各工種聲音創作人員的專業水平及聲音元素的作用得到更大限度的發揮。這種有聲去設計無聲畫面的概念被現代作曲家所認同,他們認為聲音也是有畫面的,就像一幅美術作品,各種顏色的搭配,各種線條的結合,就音樂來說同樣具有這些元素。那么旋律之外的聲音被大量的應用進來,甚至現代作曲法把一些被定性為噪音的元素也納入創作范圍,顯然對于傳統審美來說這無疑是災難,讓許多聽眾的耳朵難以接受。那么是不是所有新元素的加入都不被認同嗎?不,新的設計就這個問題給出了一個很好的答案,新的設計理念是否成功呢?在我們去探尋新設計理念的成功與否之前,我先來給大家來回顧一下傳統音樂的設計即配器。
配器的字面含義,是指給聲部分配樂器。它有幾個核心的理解。第一,字面含義給聲部分配樂器。這就說明,在分配樂器之前“主要聲部”或“結構因素”已經基本確立(注意措辭,是“基本確立”)。第二,拓展意義:是指以“單維空間”到“三維”或“多維空間”的處理方式。第三,配器的創造性,不在于“染色”和“渲”,而在于“染”。前者可以被看成是基于骨架聲部的活動(可以看成是“看譜”或“背譜”),后者則在基于骨架聲部和結構因素基礎之上的“創造”(可以看成是“離譜”)。也有學者用“獨立性裝飾”和“非獨立性裝飾”。來形容配器理論中對于創造性思維“維度”的配器情況。配器就是給一段主旋律配上多聲部伴奏的總譜的過程。這是一種比較復雜的音樂過程,配器是作曲法的組成部分之一。指器樂合奏曲中各種樂器的配合。其內容要點為:1.各類樂器性能;2.各類樂器的音色對比與配合效果;3.樂曲原音響統一效果。
不難看出配器的實質是在結構和旋律基礎上,把元素分配給不同的樂器,以達到加強旋律的目的。
傳統的配器同樣是有模式的,比如交響樂配器,室內樂,流行音樂,我們國家的民樂等,配器具有地域化,風格化的特點。我來舉幾個例子說明一下。
交響樂配器。(管弦樂團)按建制可分為雙管樂團和三管樂團,通常由弦樂、管樂、打擊樂三大聲部組成,小規模的交響樂團一般有大約20-30名樂手,而大型的三管樂團演出陣容可達百余人。
樂器構成:
弦樂器:小提琴、中提琴、大提琴、低音提琴。
木管樂器:長笛、短笛、單簧管、雙簧管、英國管(中音雙簧管)、大管(巴松管)等。
銅管樂器:小號、短號、長號、圓號(法國號)、大號等。
打擊樂器:定音鼓、大鼓、小鼓、鑼、镲、鈴鼓、三角鐵等。
色彩樂器組:鋼琴、豎琴、木琴、鋁板鐘琴、鋼片琴。
等級關系:
第一成員,每個樂器組有一個首席演奏家(或獨奏家),他在組內有獨奏和領導組內其他音樂家的任務。
第二成員小提琴分兩組:第一小提琴和第二小提琴,因此小提琴有兩個首席演奏家。第一小提琴的首席演奏家也被稱為首席,他不但是弓弦樂器的首席,而且是整個樂隊的首席,地位只在指揮之下。長號的首席演奏家是低音的首席演奏家,而小號的首席演奏家則是整個銅管樂器的首席演奏家。單簧管(有時是長笛)的首席演奏家是整個木管樂器的首席演奏家。法國號技術上屬銅管樂器,但往往同時有銅管和木管樂器的作用。大多數樂器組還有一個副首席。假如首席缺席的話他們代理首席。
第三成員,代管弦樂團演奏時一般需要一個指揮家指揮,過去的樂團沒有指揮家,首席或羽管鍵琴家起指揮家的作用。今天,尤其一些小的室內樂團或專門演奏巴洛克音樂的樂團也不用指揮家。管弦樂團一般演奏古典音樂或歌劇,有時也會演奏流行音樂。有些樂團也會為電影配樂或音樂專輯擔任的演奏。那么這么龐大的樂器結構,分工也是非常細致的,有旋律聲部,節奏聲部,效果聲部等等。當然這個分工不是固定的,作曲家根據需要可以,任意的進行安排。
我國的民樂樂隊,也有類似交響的結構,但是樂器不盡相同。
樂器構成:
弦樂器:二胡、板胡、高胡、京胡、墜胡、馬頭琴、艾捷克、中胡、革胡、大胡等。
管樂器:笙,嗩吶,竹笛,蕭等。
彈撥樂器(民樂特有):阮,古箏,琵琶,揚琴,三弦,月琴,柳琴等。
打擊樂器:排鼓,小鑼,小镲,木魚,扁鼓,花盆鼓,梆子等。
民樂的配器更趨向于加強旋律的特點,近年來很多作曲家把交響的手法運用其中,給民樂配器帶來了更大的空間的發展,大大豐富了音樂元素。
流行音樂配器就更為豐富了,多元化是它的顯著特點,可以四大件(電吉他,電貝司,架子鼓,鍵盤),也可以融合室內樂加入弦樂隊,也可以加入民樂,甚至把不同風格的配器都可以融入進來,國際比較流行的諸如R&B、HIPOP、RAP等等以節奏為主要元素的音樂類型,如此更符合音樂設計的理念---更多的元素,更廣的聲音體驗。
現代音樂設計融入了傳統配器的聲音層次概念,在有層次的基礎上加入,背景音效,點化效果,特殊音效,甚至創造一些我們平時很少能聽到的聲音,在電腦科技的推動下這些成為了現實。現在的音樂設計師,創作的流程也發生了變化,也許一個音效,或者一個氛圍小特效都能引發他們的創作激情。也許未來的音樂,是一種心情,是一件事,是我們未知的發現,設計有著無限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