席金雄
什么是觀察?所謂觀察,就是用眼睛去看。要遠“觀”近“察”,事事留心,時時注意,并養成一種習慣。 它是一種運用感覺器官對客觀事物進行有計劃的、目的性很強的自覺感受。對于從事寫作的人來說尤其顯得特別重要。巴蒲洛夫的座右銘是:“觀察、觀察、再觀察”。法國作家福樓拜培養莫泊桑的寫作方法之一,就是要他學會觀察,要求他用最簡煉、準確的語言描繪出諸“雜貨商”、“吸著煙斗的守門人”的姿態,外貌和精神活動。俄國作家托爾斯泰教育青年作者:應當訓練自己去觀察、去熱愛這件事。觀察——永遠去觀察、時時刻刻去觀察、概括,按著手勢、語言等去推測人的過去和現在。由此可見,要想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必須首先讓學生學會觀察。小學生正處在長身體的時期,他們的各種器官正在發展,但他們的感知能力的發展還不完善。那么如何在小學階段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呢?
首先,應以本為綱。所謂以本為綱,即是說重視課本中涉及到的學生熟悉的生活,引導學生去觀察,讓學生獲得一定的感性材料。然后再回到課文上來,看看文章是怎樣記敘、描寫的,由具體形象思維上講到抽象思維。比如:在學習吸收《雨》這篇文章時。提前告訴學生去看看天空、地面、屋頂以及雨中的景物有何變化?把看到的一切記下來。在學習課文時,我先讓學生念念自己所記的,再讓其他學生提出其觀察不細致之處。這樣在活潑、生動的氣氛中,教師既完成了教學任務,更為重要的是提高了學生的作文水平。
其次適機觀察。不管什么地方,總要一定的新鮮事,而學生的心理對這些新鮮事又特別感興趣,具有濃厚的好奇心理。因此抓住機會,引導學生去觀察,也就成了培養學生觀察能力的一個重要手段。如一場籃球比賽,寫作時要抓住人物外貌、語言、行動、心理等方面的特點進行觀察。可以引導學生觀察場上觀眾情緒的變化;可引導學生觀察周圍的景物等。用人物自己的動作展示人物性格。一場馬戲;可引導學生去觀察馬的形態、神態;可引導學生去觀察演員的表演。高年級學生已具備了較強的是非分辨能力,他們往往有一種強烈的表現欲望。教學時,教師要善于激發學生的寫作欲望,調動他們的寫作積極性,變被動為主動。教師要緊緊抓住這種欲望,引導他們寫出優秀的文章來。在一次春游活動中,我們看到河邊幾樹桃花在風中搖曳。同學們就是一陣歡呼呼,情不自禁地贊嘆眼前這美景來。我便讓學生先看它美在哪里?形狀如何?顏色怎樣?又讓學生閉上眼,用鼻子使勁聞聞。后來在孩子們的習作中寫道:“粉紅色、深色的、白色的、各有各的美,吸引了漂亮的蝴蝶姑娘”。“桃花你撫著我,我挨著你,有的好象在說悄悄話呢?” “我真舍不得離開這美麗的桃樹”。事實證明,讓學生去觀察感性趣的事物,學生的作文也就更好,學生收獲就越大。
第三、講清觀察要點。對于不同的事物觀察的方法不同,觀察的著眼點也就不同。因此,讓學生明確不同事物的不同觀察點是十分必要的。只有這樣,才能比較迅速地抓住被觀察者的特征。觀察人物要抓住人物的外貌、語言、動作、神態,通過它們窺視人物的內心,要注意與這些人物有關的其它人和物;觀察景物要著眼于眼前的形態、色彩,注意其發展變化。觀察動物要仔細觀察動物的外形、生活習性、活動特點等方面進行觀察,并將這些內容按一定的順序寫下來,用孩子們習作里的話就是“小狗大眼睛烏黑發亮,像兩顆光藝四射的黑珍珠”,“我的小蝌蚪烏黑發亮的腦袋,扁而橢圓的小嘴一張一和”……這樣學生作文既重點突出、又生動活潑。
由于我注意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許多學生的作文水平漸漸提高了,尤其涌現出不少表露真情實感的好的作品。有一位學生寫了一篇作文《我的媽媽》,記得是他的母親,為了讓他們倆兄妹能更好的學習,每天起早摸黑,省吃儉用。這位同學去年因兩分之差沒有取得全年級第一名的好成績,看著母親那“布滿皺紋的臉”,還有那雙期待的眼睛。盡管母親沒有說他什么,但他還是懷著一顆歉疚而苦楚的心,傷心的哭了一個晚上。這一年里,他每日白天在學校學習,晚上挑燈在帳下苦讀。一年時間很快過去了,這次他取得了優異的成績并被評為了縣里的“三好學生”。這位學生寫道:“我寫的就是真的,我只想把我看到的記下來。”
當然,提高學生作文水平,僅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是不夠的。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僅做到以上三點也是不夠的。還需要讓學生明確觀察的主要意義,還應當通過不同的途徑手段讓學生保持濃厚的觀察興趣。總之,小學階段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對提高學生作文水平是大有好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