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鑌斌
摘要:偵查機關鑒定機構的設置歷來為人所詬病,為我國司法鑒定機構設置不合理之處。本文以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為視角,闡述偵查機關當中身兼偵查與鑒定的鑒定人出庭作證的沖突,并給出建議完善偵查機關鑒定機構。
關鍵詞:偵查 鑒定 出庭作證
一、案情
福建省平潭縣澳前村莊在2006年7月的一個晚上發生了一起多人不同程度中毒的重大命案,受害人為丁云蝦及其三個子女以及陳炎嬌母女二人,據查實,投放的毒物為氟乙酸鹽,也就是老鼠藥。念斌與丁云蝦相鄰做生意且存在競爭關系,被作為本案的重大嫌疑人,被公安機關逮捕,在歷時八年,十次開庭審判,其中有四次被宣判死刑立即執行,但最高人民法院并未核準,2014年8月22日,福建省高級人民法院終審宣判念斌無罪。本案當中,偵查人員、鑒定人就現場勘查物證的送檢時間事宜出庭說明情況,鑒定人就質譜圖歸檔錯誤事宜出庭說明情況。
二、偵查人員出庭作證意義
(一)直接言詞原則的體現
西方法諺有云:“正義不僅要實現,而且要以看得見的形式實現”,直接言辭原則正是此法諺的體現,直接言辭原則要求法官要當庭親自聽取雙方當事人,證人、及其他訴訟參與人當庭口頭陳述和法庭辯論。作為參與偵辦案件的重要工作人員,出庭作證將自己偵辦案件的真實經過,通過通俗易懂的言語親自闡述給當庭,并且與辯方進行質證,是偵查人員的權利也是偵查人員的義務,有利于庭審當中案件真相的逐步揭示。
(二)以審判為中心的體現
在十八屆四中全會當中,《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全面推進“以審判為中心”的訴訟制度改革,學術界所詬病的偵查中心主義正是與“以審判為中心”背道而馳,偵查中心主義下庭審虛化,公檢法三機關協同流水式認定案件事實,釀造諸多冤假錯案。偵查人員出庭作證,接受控辯雙方的詢問,既是對當事人負責的體現,也是對偵辦案件過程間接監督措施之一,讓偵查人員當庭接受控辯雙方詢問,庭審陽光化,偵查透明化。
三、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相關要求
在2010年出臺的《非法證據排除規定》以及《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當中,法律首次確認了偵查人員出庭作證制度。根據《非法證據排除規定》,當法庭對偵查訊問有疑義之時,公訴機關可向法庭提供訊問筆錄,錄音錄像資料,也可要求偵查人員出庭作證說明合法性。
而在《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當中,當有關機關未予認定被告人及其辯護律師提出有自首的事實或理由之時,法庭有權利要求相關人員出庭作證。不僅如此,在2012年的《刑事訴訟法》當中法律還規定了偵查人員可作為目擊證人進行作證的情形,警察在執行公務之時,作為目擊犯罪過程的主要證人,可以出庭作證??梢娋斐鐾プ髯C既是其權利亦可能成為其義務。
四、偵查機關鑒定人與偵查人員出庭作證聯系與區別
念斌案當中偵查人員與鑒定人員均就現場勘查物證提取送檢部分證據出庭作證,其共同作證的內容主要包括鑒定委托相關事實,主要為程序性事實,例如,就勘驗完物證進行委托鑒定的時間事宜,偵查人員與鑒定人均出庭作證。對于程序性事實而言,鑒定人與偵查人員均須就其經辦內容進行作證。
然而鑒定人員作為就案件的專業性事實作出科學判斷的專業人員,其與偵查人員出庭作證最主要的區別在于,鑒定人員的證言一般囊括專業性知識,例如此案當中毒物的定性及定量事宜。
五、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傾向性與司法鑒定基本原則的沖突
偵查人員出庭作證有利于間接監督對案件的偵辦,但作為享有偵查權的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其作證仍然擺脫不了為了自身利益的“傾向性”,這種“傾向性”體現于無論是程序性事實或者是定罪量刑事實,偵查機關往往希望法院判決的事實與自己偵查辦案的事實大相庭徑,普遍希望法院根據自己在偵辦過程中的書面材料認定案件事實,解決爭議。
偵查人員也對法庭要求其出庭作證表現出不同程度的反感,與普通證人不同,要求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無法采用強制性手段,法庭要求其出庭作證,通常是以“商量”的口吻,無論是前面提到的《非法排除證據規定》還是《辦理死刑案件證據規定》亦或者是《刑事訴訟法》當中,并未確立強制偵查人員出庭作證的情形。
我國公安機關內設鑒定機構的工作人員普遍既身處偵查機關又是鑒定人的情形,既然作為鑒定人必須遵守科學鑒定的基本原則,即中立性原則,在中立性原則的指導下,無論是鑒定機構還是鑒定人被要求必須在司法鑒定的活動當中保持中立的地位,鑒定的實施主體不能偏袒任何一方,必須站在中間的立場。
偵查機關內設鑒定機構的鑒定人出庭作證,作為鑒定人要遵循鑒定原則的中立性,但身處偵查機關又有一定的傾向性,這是對立沖突的。在念斌案當中,由于偵查機關在物證的提取送檢時失誤,以及鑒定人員未按照標準規范實施鑒定,致使案件的審判并未按照偵查機關所預期,法庭審判所認定的事實與偵查機關預期實施出入較大,此時偵查機關內設鑒定機構出庭作證就難以保證證言的“純粹性”,鑒定人雖不會歪曲事實,但極有可能故意隱瞞事實,“包庇”偵查行為的非法性。
六、沖突的化解
正是由于鑒定人身處偵查機關,導致偵查機關內設鑒定機構的鑒定人具有雙重身份,既是從事司法鑒定的鑒定人,又必須兼顧偵查機關的利益相關性,導致“自偵自鑒”,無論是鑒定行為亦或是鑒定機構,作為特殊的訴訟參與活動,其必須遵守中立性、獨立性的基本原則,其公信力才能得到保障。有鑒于此,筆者有如下幾條建議:
(一)偵查人員與鑒定人員各司其職,互不干擾
在實際辦案過程當中,鑒定人常常身兼兩職,既參與偵查工作又負責鑒定事宜,往往偵查工作已對案件形成初步印象,帶到鑒定工作當中,容易先入為主,因此必須各司其職,以期使鑒定人員更加客觀對案件的相關事實作出科學判斷。
(二)鑒定機構從偵查機關剝離,組建公安機關鑒定職能部門
當前模式下鑒定隸屬偵查機關,在利益相關下,在偵查機關內部行政權的驅使下,難免要聽從偵查“長官”發號施令,難以確保鑒定本身的中立性、獨立性。因此,建議另設與偵查機關同等地位的鑒定職能機關,以期達到鑒定人員能夠不受外部因素影響而獨立的作出判斷。
(三)暢通偵查內設鑒定的法律救濟
偵查部門所做的鑒定,由于其利益相關性,即使意見科學,當事人也往往表現出不信服,必定作出補充鑒定重新鑒定的申請,造成訴訟資源浪費,甚至可能因為對鑒定意見不服加劇警民矛盾。 因此,刑事案件除了委托偵查機關內設的鑒定機構進行鑒定外,還可以暢通渠道,委托其他機構進行司法鑒定。
參考文獻:
[1]陳永生. 中國司法鑒定體制的進一步改革——以偵查機關鑒定機構的設置為中心[J]. 清華法學, 2009, 3(4): 84-104
[2]熊秋紅. 以念斌案為標本推動審判中心式的訴訟制度改革[J]. 特別策劃, 2015, 3(5): 31-37
[3]郭華.偵查機關內設鑒定機構的負面影響與消解[J].現代法學,2009,31(6):15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