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逸瀟
摘要:重慶火鍋以其獨具特色的風味聲名遠揚,它興起和發展的歷程引發人們的思考;它其中蘊含的文化傳播規律能夠賦予我們以莫大的啟迪;它背后的中華民族飲食文化意蘊深厚。
關鍵詞:文化傳播;文化符號;文化因子;飲食文化
2018年10月19日,第九屆重慶火鍋節開幕。在重慶街頭,各品牌的重慶火鍋琳瑯滿目,每天慕名前來的食客不計其數。可以肯定地說,重慶火鍋,已經成為了當地的龍頭產業,一顆璀璨的文化符號,乃至中國飲食文化標桿之一。
重慶人對于火鍋的迷戀由來已久。作為川菜派系的代表作,早在明末清初,嘉陵江邊的橋頭纖夫們以一種粗放的飲食方式就餐。幾人成伙,把各自的食材丟到九宮格里煮,即熟即食。這是重慶火鍋的雛形。到了二十世紀二十年代,這種特殊的飲食方式在重慶江北逐漸流行起來。商人們發現了其中蘊含的商機,于是將這種餐飲方式逐漸規模化、產業化。民國二十三年,第一家正規的火鍋店在重慶開張。它在原來重慶火鍋形態的基礎上,又添加了多種風味調和,以盡可能地滿足當地人的口味偏好。抗日戰爭時期,重慶火鍋經歷了飛躍式的發展。作為抗戰大后方的陪都,重慶吸引了省外社會各界名流人士的到來,這些人對重慶火鍋文化的傳播起到了毋庸置疑的作用。一些抗戰時期曾旅居重慶,后又移居臺灣的同胞,幾十年后仍然對重慶火鍋念念不忘。有的人還留下了打油詩:“朝天門、枇杷山,火鍋小吃店,伴我八年度磨難,飯菜麻辣香,霧都印記難消散!”重慶火鍋的文化吸引力可見一斑。解放后,重慶火鍋文化繼續發展傳播。如今,重慶火鍋已然成為了當地品牌式的文化符號,逐漸風靡海內外,在美日俄等地都開有分店,生意十分興隆。
回顧重慶火鍋的發展歷史,我們可以梳理出重慶火鍋文化符號的形成脈絡:首先是文化因子的誕生,其次是文化因子的品牌化和規模化,再次是規模化后的文化因子的傳播,最后在社會舞臺上形成了不可撼動的地位,即標志著文化符號的正式形成。
要誕生文化因子,須有一定的創新性探索。例如,重慶火鍋文化因子在誕生時,是為了滿足纖夫的飲食需求,既能填飽肚子,又能增加熱量,還能祛除體內的寒氣,養生調理。根據他們的需求而創新的飲食方式,后來逐漸發展為了今天的重慶火鍋。中國食文化的發展歷程,很大程度上得益于社會各階層廣大人民對飲食的孜孜創造和探索。與此同時,中國文化各領域中無數尚未發掘的文化因子,仍有待人們以創新性探索的眼光挖掘出來。
文化因子的品牌化和規模化是文化因子被傳播的必經階段。當然,這種品牌化和規模化絕非易事。它主要有以下兩種方式:一是形成商業規模,即部分群體能夠從文化因子中獲取到一定的經濟利潤,并且其利潤可以支撐這種文化產業持續經營和擴大規模,這樣該文化因子在市場調節下,可以得到自發的品牌化與規模化,正如重慶火鍋;二是部分群體自發地專以該文化因子的發展為業,以此獲得一定的利潤和更多的社會價值,如著名的泥人張、風箏哈等。
文化因子的傳播同樣不可或缺。由于歷史因素,重慶火鍋在抗日戰爭時期得到了突飛猛進的發展,很大一部分受益于國內外人士以其自身的影響力為重慶火鍋做出的自發宣傳。而今天,網絡與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效率大大提高,大部分的文化因子在經歷了品牌化與規模化后會自發地形成宣傳效應。但必須注意的是,網絡信息海量云集,務必避免虛假宣傳、夸大宣傳等不正之風,否則將會為優秀文化蒙上不光彩的陰影。根據不同文化因子的自身特點,我們還應該采取最恰當的方式進行文化因子的傳播,以達到最佳的傳播效應。
當某一文化品牌擁有了一定的社會認可度,我們可以大致認為其正式誕生了一個新的文化符號。但文化符號的誕生并不意味著文化發展的終止,我們還要以文化自信的眼光和態度,持續地為該文化符號做不懈的探索和傳播,努力加深其文化內涵,提高其國內外社會的影響力。正如重慶火鍋,如今,一年一度的重慶火鍋節無疑是一場饕餮盛宴,吸引著海內外各界人士的目光。重慶火鍋已然形成了自己獨樹一幟的文化品牌,然而,重慶火鍋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仍然需要人們持久的努力。
趙榮光在著作《中國飲食文化概論》里給出了飲食與文化的定義性關聯:“人類的飲食生活,是一定歷史階段文明水平與文明風貌的綜合反映。”不同民族的飲食文化自成一體,但縱覽世界史,我們可以發現,沒有哪個國家和民族可以像中華民族那樣強調飲食文化。作為世界杰出的文化代表作,我們有責任將其帶入世界舞臺,以豐富世界文化的內容和多樣性。飲食文化,最終會在精神層面反映一個民族的文化涵養和歷史成就,從特定領域展示該民族的素質、智能,某種程度上也預示著其發展前途[1]。我們既不能沉溺于歷史的輝煌,也不能對未來抱有不切實際的幻想。利用新時代的科學技術不斷更新我們的文化內容,豐富和加深文化內涵,發掘和建立新的文化符號并廣泛地傳播,直至它們成為代表中國形象的文化標桿,是我們必然的歷史進程。
中華民族飲食文化是文化因子的巨大寶藏,等待著我們挖掘與傳承。目光注視歷史行列的前排,更越過它們向著世界進程的前方。科學和文明,是我們的精神,也必是中華民族飲食文化的前途[1]。
參考文獻:
[1]趙榮光.20世紀中葉以來的中華民族飲食文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