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佳
摘要:本文對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與推廣現狀和存在問題進行分析,通過創新驅動促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性轉化、創新型發展,推動產業經濟發展;實現鄉村振興;開放合作推動四川非遺傳播與推廣,使非遺成為新的經濟增長源動力,實現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關鍵詞:治蜀興川;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與推廣
傳承歷史文脈,樹立良好的國家和區域形象,推動中華文化占據國際文化競爭制高點,增強中國在世界的政治影響力。四川作為全國的一個縮影,確立了多點多級支撐,“兩化”互動城鄉統籌,創新驅動“三大發展戰略”,“由經濟大省向經濟強省跨越,由總體小康向全面小康跨越”奮斗目標,推動四川省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多姿多彩的非遺資源是四川省發展的巨大財富,然而如何促使四川文化走出去,講好四川故事,打造四川文化的靚麗新名片?如何將四川省優秀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創新型轉化,創造性發展,促進文化資源向文化資本轉化,推動供給側結構改革?成為亟待解決的命題。
一、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與推廣現狀與存在問題
截至目前,四川省已有世界級非遺4項,國家級非遺139項、省級522項、市(州)級1432項、縣級5076項。川劇、蜀錦、蜀繡、綿竹年畫、藏族唐卡、彝族火把節、羌繡等一批具有四川民族地域特色,具有重要歷史、文學、藝術、科學價值的非遺得到了較好的保護、傳承和發展。2009年10月,國際首個以“非遺”為主題的大型文化活動,是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持續參與主辦的國內唯一的國際文化活動—中國國際非物質文化遺產節也落戶成都。成都國際非遺節真正成為“文化的盛會、民眾的節日”。為世界各國搭建了深化非遺領域的國際交流的平臺。然而,在非遺的國際傳播與推廣中,仍存在一些問題:
(一)產業體系不優
四川正面臨著人口紅利逐漸消失,從農業大省逐步轉型的歷史性階段。非遺基因寶庫為四川省的發展提供了無窮寶藏,然而利用非遺IP推動地方經濟,通過非遺促進產業升級尚在摸索階段,非遺經濟產業鏈還未形成。其次,產業發展同質化嚴重,發展的質量、效率和動力都明顯不足,真正走向國際,實現自我造血的非遺鳳毛麟角。再次,無法促使更多的非遺傳承人、四川企業參與其中,實現訂制、訂單與訂配的統一,實現企業和消費者實現雙贏的格局還有待進一步探索。
(二)協調發展不足
四川省整體經濟發展呈現出“一成獨大”的情況,其余區域從經濟總量,發展勢頭都較弱,且城鄉差異較大。早在2009年,成都市就將“非遺”發展納入城市總體發展戰略,從“非遺之城”到“非遺之都”,非遺成為推動地區經濟發展的助力和亮點。而甘阿涼地區是我國藏羌彝的主要聚居區,民族文化融合發展,境內有豐富的非遺資源,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然而,地區交通、經濟等發展卻相對滯后。傳承意識不足,傳承方式的單一,大量主要勞動力外流,缺乏自主創新能力,有的甚至通過庸俗的商業操作使非遺的保護和傳承面臨巨大威脅。區域城鄉之間發展不平衡導致四川省非遺國際傳播與推廣的數量、質量都還有巨大上升空間。
(三)開放程度不深
四川盆地自古物產豐饒,四面環山,經濟、文化等各方面自成一體,歷來有“重農好文,輕工薄商”的傳統,由于地處西部內陸城市,水運、陸運欠發達,城際鐵路、交通網絡尚在建設之中,開放程度不深。四川在地文化傳播形式和內容相對較為單一,國際上耳熟能詳的四川代表文化項目仍然只有川劇變臉、蜀繡等,對“非遺”的推介力度還顯得不足,新的文化合作項目,代表性文化品牌數量還非常有限。
二、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傳播與推廣的幾點思考
從文化資源轉化為文化資本,在世界舞臺上發出四川聲音,需要有一個行之有效、全面高效的產業發展體系。
(一)創新驅動產業體系優化
非遺與現代人、現代產業應如何產生連接?創新是關鍵、是核心。以非遺+科技為突破口,協調市場機制創新、以培養創新成長型人才為抓手,推動四川省經濟振興、文化產業振興,鄉村振興、帶動深度貧困縣走出一條發展致富的道路。
首先,建設四川省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信息交流平臺,通過平臺實現非遺的保護與傳承、活態衍生、發布產業信息、提供產業模式、引導消費心理、銷售文化產品等,需要充分利用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AI技術等,建立一個系統的、全面的、突破時間空間限制的、高效快捷的四川省非遺產業發展系統。
其次,優化市場,協調創新發展機制,促進供給側結構改革,實現非遺保護與傳承的可持續發展。如:羌繡與國際知名品牌的跨界合作,道明竹編與國際創盟組織打造的“四川崇州道明鄉村社區服務中心—竹里”項目都是代表案例。根據市場需求和當代人的審美需求,對非遺進行再設計再創造,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曲高和寡,很難實現從產品到商品,資源到資本的核心問題。
第三,建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學科體系,大力培養創新成長型人才。未來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推廣人才需要具有三個方面的專業性能力,一是了解非遺,并且對于非遺的傳承傳播具有熱情與責任感的“現代工匠”。二是還需要具有的市場分析推廣能力、良好的審美能力,推動非遺走進現代人的生活,并能廣泛輸出。三是,國家可以通過并且完善相關的獎勵機制與高校人才引進機制,使得這一行業的從業人員永遠煥發生機、充滿活力,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延續和發展。
(二)非遺+旅游,促進區域平衡協調發展
以非遺為內涵,大力推動全域旅游發展,將全域旅游理念貫穿于城鄉規劃建設、項目開發建設全過程,推動旅游與產業融合發展,大力發展“多項融合”模式,促進旅游業提質增效、可持續發展。
首先,通過完善旅游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推動旅游交通設施提檔升級,加強旅游軟基礎設施建設,提高公共服務設施管理使用水平;其次,強化四川旅游品牌打造和形象塑造,運用多種方式做好旅游營銷和推介,進一步打響四川旅游品牌;第三,大力開發旅游新產品,統籌推進鄉村旅游與旅游扶貧,大力發展綠色農業生態旅游,更好滿足游客多元化旅游需求。對四川省具有的特色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整體打造和包裝,形成合力。以旅游產業輻射周邊產業。發展非遺旅游精品項目,從而吸引國內外游客。
(三)開放合作共贏
在“一帶一路”國家戰略引領下,將“絲綢之路經濟帶”和“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作為紐帶,全面縱向滲透,推動四川省非遺的國際傳播落地生根,拓寬非遺開發的延展性,提高文化開放水平,多維度提升國家文化軟實力。與沿線國家、國際友好城市在非遺的活態開發與衍生,產業化與協同非遺保護機制等方面開展全面合作;催生出文化產業多業態,構成非遺產業鏈,促進各產業融合發展,積極推動文化輸出;建立海外文化陣地,加強文化互通,實現非遺教育傳承與海外傳播,為非遺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智力支持。
第一,以跨國企業為載體,多產業鏈條構建產業集群,以產業延伸路徑,實現非遺的國際傳播。非遺種類豐富,可開發衍生類型多樣,如:傳統手工技藝創造的民間工藝品經過衍生再設計實現商品化;傳統民俗、重大節日通過外宣活動策劃成為旅游觀光重要項目;民間文學成為電影電視或暢銷書的素材;傳統音樂舞蹈再創作后成為新的表演形式。
第二,對非遺IP進行設計和打造,文化娛樂、體育、影視動漫、旅游、科技等行業跨界融合,激發出適應市場的新型文化產業鏈,向海外推廣。以同仁堂為例,通過與海外機構合作進行中醫文化的體驗與傳播,拍攝以同仁堂歷史故事為背景的文藝作品、在報紙、電視、廣播等媒體普及中醫藥知識,提升其在海外的品牌知名度;在海外進行社會服務,舉辦義診建立受眾信賴;通過學術交流擴大中醫在海外影響力,除此以外,同仁堂還打造適應于現代化、國際化需要的新型產業鏈,促進品牌的升級。
第三,國內非遺保護機構、文化產業類高校、海外學院、國際學院作為國內傳播陣地,孔子學院、孔子課堂、駐外機構為海外傳播陣地,共同深層次拓展非遺海外傳播路徑,建立非遺傳承人、傳習人、文化產業管理人才培養機制,覆蓋從基礎教育到高等教育的非遺教育傳承人才培養鏈條,培養非遺海外傳播的人才。
三、結論
綜上,四川省非遺的國際傳播與推廣是助力于四川省發展,國際交流合作的一項有重要意義的工作。首先,以創新驅動為引擎,以協調區域發展平衡為推手,以深入開放合作鋪設傳播與推廣路徑。與各國在非遺領域形成聚力,開展合作,形成國際非遺研究發展聯盟,協同各方來共同推動各國在非遺的傳承、保護與開發,文化交流,學術研究、人才培養、文化創意產業集群構建等方面的發展。其次,運用現代新興技術和手段,進行非遺的記錄、建檔、研究和保存,在海外傳播過程中,去發現和探索非遺新的生存方式、更多的價值和可能。通過傳承人研習計劃、高校產學研協同創新等方式,創造精品化非遺產品,學校、行業、企業、政府多方聯動,構建非遺文化創意產業鏈條;第三,通過與國際企業、產業合作,非遺文創開發衍生,非遺文化活動、文化沙龍等形式,實現非遺的品牌化和產品化,傳達非遺的生活美學,推動非遺進入國際市場,豐富各國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推動治蜀興川再上新臺階。
參考文獻:
[1]曹媛.基于非物質文化的商業模式創新設計研究[D].湖南大學,2016.
[2]陳金文.幾個與“非遺”保護相關問題的探討[J].魯東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5,32 (01):35-39.
[3]李司月.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條約保護的沖突與協調[D].北京外國語大學,2014.
[4]張翼.論項目管理在非物質文化遺產國際論壇組織與籌備中的應用[D].西南財經大學,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