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雪
摘要:2007年5月15日,團中央在北京啟動了“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這是一項事關黨的事業和國家前途發展的重要工程。本文依據青年馬克思主義人才培養目標,結合醫學專業學生培養方向、學生特點和職業需求,站在路徑研究的視角,對醫學院校青年馬克思主義人才培養的主要方法進行梳理總結,對高校輔導員在實際工作中應對相關工作具有理論參考價值和實踐指導意義。
關鍵詞:醫學院校;青年馬克思主義;人才培養
黨的十九大指出,高等教育實現內涵式發展,要加強和改進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貫徹落實好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培養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接班人。實現這一歷史使命,總書記強調青年興則國家興,青年強則國家強,這為新時代高校思想政治工作和青年培養指明了方向。醫學院校承載造就良醫的重要使命,對學生的教育要格外注重思想政治素質引領,切實履行培養優秀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社會職責。
一、高校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人才的必要性
(一)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人才是堅持馬克思主義和社會主義事業發展的需要。馬克思主義嚴密的科學體系、階級立場和巨大的實踐指導作用,決定了這是我黨治國理政的根本指導思想。黨的事業發展需要馬克思主義者,青年馬克思主義者是馬克思主義隊伍的重要組成部分,要堅持和發展馬克思主義,就必須從青年學生中開始,在思想引領、價值追求、信仰教育等各方面加強引導。
(二)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人才是高校貫徹落實教育方針的需要。高等教育是現代高素質人才成長的必經階段,高校集中了優秀知識青年,大學階段正是學生世界觀、人生觀和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也是學生理想信念和道德基礎形成的重要階段。高校不僅要培養高素質的專業人才,更重要的是塑造思想政治理論水平高、立場堅定、忠于黨和人民的可靠接班人。高校既有對學生進行馬克思主義教育的指責,又有教育體系完備、教育內容齊全、教育設施先進、教育資源充足、教育經驗豐富等優勢,注定要肩負起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重要使命[1]。
(三)培養青年馬克思主義人才是青年學生成長成才的需要。當代大學生沒有經過艱苦環境的歷練,雖然他們思想積極、熱愛祖國,但對國家缺乏深刻了解,社會經驗不足,明辨是非能力有待提高,在互聯網等新媒體技術飛速發展階段,國外敵對勢力一直試圖通過各種渠道改變青年學生價值取向,在青年學生中產生了較惡劣影響。在這種情況下,急需對青年學生給予正確的教育引導,使他們堅定政治立場,端正理想信念,遵守政治紀律,提高政治敏銳性和大局意識。
二、醫學院校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的重要作用
醫學生作為醫療事業的未來,其專業和職業的特殊性,對學生的自身道德水平和人文素養有著較高的要求[2]。在醫患關系日益緊張的當今社會,醫學院校作為培養優秀醫務工作者的重要基地,要充分利用在校期間對醫學生加強思想政治引領和德育教育,將思政教育融入專業教育全過程,在學生三觀教育、道德品質、行為規范、慎獨精神、醫德醫風、仁愛奉獻等各方面加以引導,致力于培養具有社會主義道德素質的醫學人才。
三、醫學院校中青年馬克思主義人才培養路徑
(一)突出思想引導性,開展特色宣教輔導活動,突破解決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信不信”的問題。信仰問題是人生的總開關,解決“信不信”的問題,輔導員要從學生思想入手,用科學理論來引導,用生動事實講道理,用榜樣力量去感召。在專家輔導層面,通過開展“導師面對面”活動,青馬導師定期與學生舉行座談,結合黨史、黨章,特別是近五年來黨帶領全國各族人民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征程上取得的輝煌業績,用摸得著、看得見的具體事例和樸實語言把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最新成果介紹給學生、教會給學生,將醫學人文相關知識融入其中,為學生接受馬克思主義打通思想關。在榜樣引領層面,將學校優秀青年教師與學生結對培養,通過專題訪談、科研講座、零距離溝通等方式,發揮青年教師的引領示范作用,為學生成長提供成功范本和人生動力。
(二)突出學科專業性,開展特色理論學習活動,突破解決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不學”的問題。如何“真學、學真”馬克思主義,是青馬培養的重要問題。結合醫學院校重專業輕人文等具體問題,開展線上教育與線下教育相結合的理論學習園地活動,利用學校網站和手機微信平臺,定期推送最新理論研究成果、經典理論學習文章和優秀學習交流心得。開展主題論壇,讓青馬學生走上講壇、走近同學、走近社團。邀請學校優秀青馬學子與各團支部進行交流分享會。這些舉措,改變了以往理論學習形式單一和時間、場地限制等因素,讓學生對理論學習充滿了興趣,增強了人文教育在學生思想及行為中的作用,由“要我學”變成了“我要學”。
(三)突出教育實踐性,開展特色社會實踐活動,突破解決學生對馬克思主義理論“用不用”的問題。理論的價值在于應用。青馬學子的培養,不僅在理論上,更重要在實踐中。充分發揮醫學生專業技能,定期開展志愿服務團隊,走近社區,建立基地,開展特色服務活動;走近農村,深入社會,開展理論宣傳活動;走入紅色陣地,開展紅色之旅,感受紅色教育。通過讓學生近距離走進社會,服務社會,加強對生命的尊敬和對職業的熱愛,使醫學生在實踐中進一步加深對理論的理解和認識,強化職業精神,提高職業素養。
參考文獻:
[1]張育民,楊艷.論培養大學生青年馬克思主義者的意義和目標[J].青年文學家,2010 (15):203-204.
[2]于珍.新形勢下加強和改進醫學院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思考[J].經濟與社會發展,2010 (12):161-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