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羿霖
摘要:在如今用人單位看中高校畢業生動手能力和創新能力的今天,“電視攝像”課程作為傳媒專業的必修課之一,其重要性不言而喻。而在教學過程中,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水平就顯得至關重要。筆者在實際教學過程中,將理論知識與動手實操能力相結合進行培養,取得了一定的效果。
關鍵詞:“電視攝像”;課程;教學模式
如今,高校的教學越來越偏向社會應用型人才,對于高校傳媒專業的學生而言,其實踐能力的要求相對更高。“電視攝像”課程作為傳媒類專業的必修課之一,對學生鑒賞能力、實踐能力、組織協調能力等的提高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該課程尤其需要教師在教學過程中,結合當下熱點趨勢,合理安排理論教學與實踐教學的比重,達到提升課堂效率、提高學生專業能力的目的。
一、“電視攝像”課程的教學現狀
作為一門必修課程,決定了它是面對全部專業的學生而開設的,因此,涉及學生廣泛、學生相關知識水平層次不齊,對“電視攝像”的教學也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一)學生不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
在教學過程中,筆者發現,部分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誤認為只要會操作攝像機,就學會了攝像,導致在日后實踐過程中,對提出的諸如所拍攝素材的格式、景別等作業要求,存在理解不了、不按要求完成作業的情況。另外,攝像實踐上也是一門綜合學科,需要學生的文學素養、鑒賞能力、創新能力、心理素質等為基礎。
(二)學生的“鏡頭語言”意識較為薄弱
鏡頭像語言一樣表達著鏡頭背后創作者的思想通過攝像機拍攝主題畫面,綜合運用蒙太奇等藝術手法呈現畫面,讓觀眾去感受創作者透過鏡頭所要表達的內容與情感。[1]
“電視攝像”課程在大學教學計劃中開設較早,以大一學生為主,他們大多沒有接受過影視藝術相關課程的學習,雖然他們大都愛看影視劇、綜藝節目,但是接受的精品相對較少,而且接受層次僅僅停留在單純地觀看,而非鑒賞,“看”以致用的就更少了。而缺少“鏡頭語言”意識,就像會寫字,但不會造句、寫文章一般,在實際拍攝作業的過程中,不懂得設計鏡頭、組接鏡頭,自然拍不出優秀的影視作品。
(三)設備、場地等客觀條件限制影響學生學習效果
由于“電視攝像”課程屬于專業必修課,這就導致學生人數眾多,在教學過程中,設備和場地往往會成為制約學生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盡管筆者所在學校近幾年加大了教學設備投入,學生實踐設備在質量和數量上有了大幅度的提高,但是“僧多粥少”的現象還是存在,設備和場地依舊無法滿足一兩百學生分三個教學班在同一時間上課的需求。這就使得學生使用設備的時間有限,導致學生中“兩極分化”嚴重。
二、“電視攝像”課程教學模式改革的建議
“電視攝像”是一門實踐性極強的課程,針對以上在過去教學過程當中遇到的問題,對該課程的教學模式需要有一定的革新。
(一)理論課程結合熱門案例,與實踐課程形成互補
課堂中講授的技術原理必須是為指導拍攝實踐服務的,教師在設計技術理論課時,應采用理論與實踐融為一體、互相關照、互相補充的教學設置。[2]
首先,教學活動中,可將枯燥的理論課程適當簡化。理論課程視為實踐服務的,而涉及到攝像的理論比較龐雜,如果方方面面均要涉及,所花時間長、內容枯燥無味,學生的接受效果會大打折扣。因此,在實際教學中,選取與攝像機操作密切的理論。
例如,在構圖原理一節時,筆者將其作為課堂教學的重點內容之一,結合電視劇《瑯琊榜》、紀錄片《美麗中國》等優秀作品片段,將構圖輔助線標注之上,這樣,構圖的法則一目了然,而且優秀影視劇又是學生感興趣的內容,學生也取得了較好的接受效果。
其次,理論課程適當拆分,與實踐相結合。在傳統的教學過程當中,教師可能會采取先把理論全部講完,然后進行實踐操作的模式,但是這樣一來,學生無法將“學”和“用”之中很好地融合。筆者在教學過程中,有意將理論部分進行分塊教學,即一部分理論講完,立馬進行實踐操作,再對學生拍攝的作業進行對比分析,之后再進行新的理論講解,以此往復。這樣,既可以避免長時間理論教學帶來的枯燥無味,又可以讓學生在結合具體操作的過程中消化所學知識點。
例如,在講解鏡頭運動的內容時,筆者將“推、拉、搖、移、跟”鏡頭進行分拆,結合視頻案例,逐個鏡頭進行教學,講完推鏡頭,隨即進行操作實踐,由每位學生挑選一到兩個最滿意的素材在課堂上進行展示,而后采取教師點評與學生間互相點評的模式,提升學生拍攝能力。
(二)與實際接軌,培養團隊合作意識
電視工程十分強調團隊協作,而教學是為學生今后步入社會所做的鋪墊,因此,在教學過程中,要有意培養學生的團隊合作意識。在實際教學中,將班級學生分成5-6組,4-6人為一組,實踐教學時,一組配置一套器材,組員在每次實踐過程中,輪流體驗攝像師、場記、編導、出鏡記者等不同角色,團隊協作完成規定任務;二是讓學生在課堂上體驗到不同的電視工種,增強團結協作的能力;三是在實踐過程中,也可讓學生在遇到攝像機操作問題時,互相交流解決辦法,補充課堂教學。
(三)改革學生測評模式,強調實踐能力培養
以往的教學測評,很多是以學生考卷分數為主要指標的,這樣一來,雖然學生期末成績優劣很直觀,但是紙質的傳統考試模式,大多是以理論為主要方向,忽視學生動手能力,對學生今后就業發展可能造成影響。因此,筆者所在的教研室經討論研究,取消了期末卷面考試,改為“平時成績+實踐成績+期末成績”綜合占比的評分模式。
平時成績,由學生出勤、課堂提問、學生學習態度等方面構成,保證學生在一學期學習的積極性;實踐成績,主要看重學生在平時課堂的動手實踐和創新能力,在每次分項目實踐后,花一節課時間進行學生作業展示與點評,培養學生的整體意識,設置風景片拍攝、街邊采訪和MV拍攝等多個綜合練習;期末成績,主要評價學生操作攝像機的能力,由于是分組實踐,為避免有部分同學偷懶不碰攝像機,導致學無所成,設置此環節考核來敦促學生平時注意多動手,學生參加操作考核由教師出操作題,在限定時間內學生單獨進行操作,教師從學生的熟練程度、規范程度等方面進行打分,過程中,教師可與學生簡單就一些理論知識進行交流,考察學生對知識點的掌握程度。
(四)利用課外時間,提升學習效果
如果僅僅將教學局限在課堂內,顯然難以進一步提高學生的理論水平和實踐能力,將教學放在課堂外,既能彌補課堂的時間限制,也能增益學生的能力培養。[3]
在以往的教學過程中,學生學完立馬忘的情形時有發生。為避免這一情況,筆者在教學的改革中,積極拓展課外資源。首先,為學生推薦精品影視劇、紀錄片,建立微信群交流體驗,對課堂形成有效補充;其次,鼓勵學生利用已有設備,如手機、單反等,拍攝一些短視頻,加強對鏡頭感、景別、構圖的認知;第三,聯絡、介紹有興趣的學生,參與學校相關宣傳片制作、學院晚會拍攝等任務,全面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三、結語
“電視攝像”是一門綜合性的課程,把理論與實踐相結合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在教學中寓教于樂,培養學生的創新能力、動手能力,既豐富了課堂教學,也為學生未來發展起到了積極的作用。
參考文獻:
[1]孔成.電視鏡頭語言的藝術特色解析[J].中國電視,2016 (11).
[2]宋麗澤.淺談高校電視攝像課程的開放式教學設置[J].科技創新導報,2010 (13).
[3]齊虎,趙藝玲.《電視攝像》教學改革初探[J].新聞世界,2017 (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