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
一、名家名作的文化啟迪
中國畫是中華民族藝術的瑰寶,有著悠久的歷史、深厚的文化底蘊。小學生抽象思維能力較強,于是在美術教學中必須改變傳統的以講授為主的教學模式,采用自主式、互動式問答,提高學生的參與意識,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美術作品反映了不同時代特有的文化背景和文化特點,在日常教學中老師要抓住賞畫、品畫的機會,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的精髓。如在課前我會布置任務,擬出學習單,請同學們自由分組進行“名畫鑒賞”活動,自己搜集材料,把要講的名家進行資料積累、歸類,對名畫有哪些認識,自行總結,感受藝術家對生活、對生命的熱愛,使學生熱愛生活,珍愛生命。同時結合具體的課堂教學,適時地融入傳統文化,如講各種不同的面和不同的線的表現時,我通過讓學生欣賞《春如線》等具體的作品感受中國畫線條的特有的藝術魅力。通過賞畫,學生對中國畫中的用線有了一定的認識,在小學美術課中,讓學生欣賞不同的名家名作,如古代作品《京江送別圖》現代作品《奔馬圖》等,再配以悠揚的古曲,是學生身臨其境,了解國畫的用筆用墨,并指導學生在中國畫表現中逐步掌握水與色的運用及構圖中的基本要求,通過欣賞啟發學生富有創意地運用中國畫技法特點加上自己想象,表現自己的想法。這種訓練是向正式創作的過渡,是啟發學生思維的一種有力手段,是對學生思想認識的不斷深化提高的過程。另外,適當地根據課本中的文學形象,安排一些速寫、記憶畫、創作畫的練習,能進一步提高學生動手、動腦的能力,促進學生智力的發展。唯有在認知的情況下才能進一步地對傳統文化進行傳承和創造,才能在筆墨飛舞中感受中華民族藝術神韻。
二、為傳統文化走出課堂
藝術起源于民間,又流傳于民間。例如,各種戲曲、風箏、皮影、剪紙等等。都是我們小學課本所涉及的內容。又例如傳統的廟會、表演也是自古流傳下來的傳統藝術文化。正如南宋詩人朱熹所說:“問渠哪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在美術課中只有引導學生尋到民間藝術的源頭,才能獲得源源不斷的素材,感受到栩栩如生的藝術氣息。因此,學習民間藝術必須走出課堂,我平時鼓勵學生多出去走走,因為我們這里有許多的追憶。我們去城里感受北京建筑的古樸典雅,去廟會里感受皮影、糖人、風箏等民間傳統藝術品的獨特魅力。親自體驗糖人、面人的制作流程,在親自動手的過程中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由此可見鍛煉學生的實踐能力,而不僅僅局限于課堂的知識傳授。這種教學形式還有一個無法取代的好處,就是可以使學生對民間傳統藝術更加熟悉,從而逐漸建立起對傳統藝術的喜愛。因為是農村小學,所以因地制宜,組織學生到我們的《河北村民俗園》參觀、寫生,欣賞田園風光,涼亭老屋,石橋斗榭,路旁古樹,山間村落,收集城市里所沒有的藝術媒材,例如枯樹皮、麥穗、絲瓜瓤等周圍常見媒材。這些獨特材料進行不同層面的探索,發現它們所具有的獨特造型、色彩和肌理的美及其豐富的文化內涵。由此可見,啟發學生從平凡的事物中感受獨特美,去民間探索傳統藝術,不僅提高學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還發展學生的審美情趣起到很大的作用,而這些都是平時美術課堂上所無法取代、無法完成的。
三、牢記傳統知識,增強民族自豪感
雖然語文課也經常涉及到傳統文化知識,但在美術課中,也涉及甚廣。所以美術教師在平時的美術教學中應多注重向學生傳授中國傳統的文化知識,加強對中國傳統文化知識的學習掌握。中國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發展中,不同的地理環境和時空孕育了各具特色的地域文化。這些地域文化既有差別,又具有一些共同特征。我們可以從不同本土民族的飲食、器物、民間工藝、雕塑和建筑的色彩、造型方面進行分析,了解它們的不同內涵,它們的色彩和造型,力學和建筑學剛好契合了我們的美術教育的本體,例如在講到建筑的課時,我們可以從這些建筑歷史說起。從建筑的構造到裝飾紋樣、裝飾色彩,無不反映出人與自然、人與社會的交融,有極其深厚的傳統文化內涵。盡可能利用自然環境資源進行美術教學。比如講到《榮寶齋》一課時,中國書法、篆刻印章、木版水印畫涉獵其中。美術欣賞課中還會學到中國吉祥圖案、皮影、武術、中國織繡、中國瓷器、古代兵器、舞獅等傳統文化。在美術教學中,教師要抓住教材安排的一些具有傳統特色的插圖滲透傳統教育。如對中國建筑與外國建筑的比較,欣賞課,學生體會以人為本、和諧相處的理想境界,這些理念與如今的和平發展、愛護自然、保護地球、構建和諧社會不謀而合。這樣通過美術課堂,提高學生分析鑒賞傳統建筑的能力,同時激發學生熱愛自然、熱愛生活、身為中國人而感到驕傲,從而產生熱愛祖國的思想感情。
四、傳統節日的文化傳播
在美術課中,傳承和發揚民族優秀傳統文化是學校美術教育的一個重要目標之一。因此,如何從傳統節日中挖掘傳統文化資源作為美術課程也應成為美術教師探究的問題。例如,《我們的節日》一課,能夠學到很多中國傳統節日,包括少數民族節日。我們就以《中秋節》為主題,開展單元式的美術教學,在教學中將課程內容以繪畫、欣賞、工藝制作以及綜合表現的形式來開展美術活動。同學們積極開展活動,繪畫形式多樣,來表現家庭聚會、民俗表演等熱鬧的場景內容,用手工形式來進行月餅面塑制作、中國結制作等,使學生明白中秋節是我國特有的傳統節日,增強民族自豪感。我們還可以在其它課中舉辦新年服裝秀、年味攝影等綜合性的活動。都能激發學生的創作熱情,在課程中使學生了解傳統文化的內涵,增強人文素養。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新時代的美術教學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統一,它的最終目的不只是在于傳授學生繪畫、制作的技巧,而且還提供一個平臺途徑讓學生感受傳統文化、領悟民族精神,進而陶冶自己情操、提升自身素養,讓傳統文化之精神得以傳承和發展。從而把我們民族的優秀傳統文化繼續發揚光大,使中華民族文化更加光輝燦爛、源遠流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