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東
隨著課程改革的進展,傳統的教學模式發生了變化,其中最突出的是教學過程中的“創造情境”。 如何合理構建有效的教學情境是區分傳統教學的關鍵。有效的教學情境可以展現知識的形成和發展過程,培養學生主動和敢于探究的學習方式,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和應用意識 。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動力和興趣;提高學習的積極性和熱情。
有效的教學情境應滿足以下要求:教學情境應是學生所熟悉的情境;教學情境應來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 教學情境要有利于教學重難點的突破; 創設的教學情境要便于教師對課堂的組織與調控。 以下是筆者在實際教學中的幾點做法:
一、利用日常生活經驗創造問題情境
從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入手創設情境,如日常生活中熟悉的場景,個人經歷,生動的自然現象,有趣的化學事實等,讓學生體驗到化學與日常生活之間的密切關系,感受學習化學知識的意義和作用,激發學習化學的興趣和動力, 培養分析和解決與化學相關的實際問題的能力。
[案例1]“鐵和鐵化合物”問題情境的設計
老師:大家都經歷過,剝皮后的蘋果的顏色會變銹。 為什么呢?
學生:困惑、思考, (引起認知矛盾)。
(注:這個問題很快學生在平靜的腦海中,激起疑問的浪花,每個人都在想是真的有這么一回事,哪究竟是什么原因呢?就在學生們似懂非懂的時候。)
老師:(問題)Fe2 +和Fe3 +在溶液中各顯什么顏色,化學性質分別是什么?
(注:經這一點撥學生思維馬上暢通, 知道蘋果中的二價鐵離子被空氣中的氧氣氧化為三價鐵離子顯黃色。因此,市場上銷售的蘋果汁常加入具有還原性的添加劑如維生素C,以防止二價鐵離子被氧化。)
老師:這些問題就是本堂課中將要探討的問題。
化學與生活密切相關,生活離不開化學。從化學在日常生活中的應用入手來創設情境,既可以讓學生體會到學習化學的重要性,還可以幫助學生運用他們學到的化學知識解決實際問題。
二、利用社會實踐創設問題情境
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只有當學習內容與學習者的經驗,社會環境或自然狀況相結合時,學到的知識才易于遷移;只有在真實情境中的獲取的知識和技能,才能真正理解、掌握并應用到現實生活和工作環境中去解決實際問題。比如,一個化學對社會發展產生影響的事實,一項化學技術對人類社會發展的重大成就,一篇關于能源和環境問題的新聞報道,都能激發學生學習的熱情,產生學習化學知識的動力,強化自主學習的責任,認識化學在人與自然和諧共處過程中的重要用途,最終形成全面的科學觀。
[案例2]“金屬鈉”問題情境的設計
據某報紙報道:廣州珠江段曾經出現過驚心動魄的“地雷”。六個裝滿金屬鈉的金屬桶漂浮在水面上,其中三個猛烈爆炸,另外三個成功搶救。據現場一位同志說,早上10點,河內突然出現白煙。一個黃色的火焰被扔在一個漂浮在水面上的鐵桶中,接著是一聲巨響,一個蘑菇形的水柱升到了天空。群眾說:“我沒想到水中的東西會爆炸。”打開桶后,立即出現白煙,一旦人們接觸到桶中的物質,手就會感到劇烈的疼痛......消防隊員用煤油浸泡打撈上來的鐵桶。
問題:1.為什么裝滿金屬鈉的鐵桶沒有下沉?為什么“水中的東西會爆炸”?
2. 為什么消防隊員用煤油浸泡打撈上來的鐵桶?
3.為什么打撈上來的鐵桶被打開后會立即出現白煙,而且一旦人們接觸桶中的物質,手會感到劇烈的疼痛?
身臨其境,學生的好奇心油然而生,求知的欲望得到加強,探究的心理氛圍也隨之形成。最后學生經過實驗探究, 找到了神秘“水雷”爆炸和燃燒的原因。認知熱情得到加強。 課后學生還設計了“滴水點燈”和“滴水點火”的實驗。
三、使用化學實驗來創建問題情境
化學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自然科學。通過演示實驗創設問題情境,可以模擬或再現知識形成過程,從而使學生加深對知識的理解。中學生對化學實驗有濃厚的興趣?;诖颂攸c,教師在實際教學中應盡可能運用化學實驗來創設教學情境。
[案例3]“鹽類的水解” 問題情境的設計
[老師]我們知道酸溶液顯酸性,堿性溶液顯堿性。
問題:鹽溶液是否必須中性?
敘述:在本課中,我們將通過實驗學習鹽在水溶液中的變化情況,并聯系實驗現象分析解釋部分事實。
分析一些事實。
[組織實驗]請使用自己實驗臺上的試劑進行兩組實驗。
實驗1:測定NH 4 Cl溶液,NaCl溶液和CH 3 COONa溶液的pH。
實驗2:將2-3滴酚酞滴入3mL 0.5mol / L CH 3 COONa溶液中,觀察顏色,加熱,再觀察顏色。
展示數據:在25°C時,以下溶液的pH值如下:
NaCN CH 3 COONa NaF Na 2 CO 3 NaHCO 3
11.2 8.9 8.2 11.6 8.3
提供事實:①實驗室配制FeCl3溶液時要先加入一定量的鹽酸。 ②泡沫滅火器成分是Al2(SO4)3溶液和NaHCO3溶液。 ③銨態氮肥不宜與草灰混合使用。
[提出問題]
①NH4Cl溶液,NaCl溶液和CH3COONa溶液的酸度和堿度是多少?
②將酚酞滴入CH3COONa溶液的現象是什么?加熱后的現象怎么樣?
③為什么NaCN溶液,CH3COONa溶液和NaF溶液的pH依次降低?為什么Na2CO3溶液的pH值大于NaHCO3溶液?
④如何解釋①②③?
心理學研究還表明,只有當認知結構與外部刺激不平衡時才能觸發學習需求。因此,創設問題情境目的就是為了引起認知矛盾,在教學內容與學生的求知心理之間人為制造一種“不平衡”,引導學生進入一種疑或和好奇的狀態,從而激發學生學習的興趣和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