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曉婷 吳秋紅
【摘 要】目的:探討護理信息化技術在腦病科的實際應用效果,以及對護理缺陷、差錯發生率和患者滿意度的影響。方法:選擇我科2017年1月到4月收治的120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作為對照組,2017年9月到12月收治的120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作為實驗組,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護理信息化服務,采用常規護理加護理信息化建設,試驗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缺陷、差錯發生率以及滿意度。結果:對照組患者的護理缺陷、差錯發生率明顯高于實驗組,而滿意度明顯低于實驗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1)。結論:護理信息化建設可以減少護理缺陷、差錯發生率,增加護患和諧,提升護理服務的滿意度所以護理信息化建設在護理工作在值得大力推廣。
【關鍵詞】信息化建設; 腦病科;護理缺陷;效率
隨著我國科技水平的大力發展和提升,信息化改造已經逐步深入到各行各業。護理信息學就是在常規護理服務的基礎上結合信息化改造而興起的一個新的學科。自2010年以來,在臨床應用中越來越多的使用信息化技術,對醫療衛生產業的發展帶來了極大的發展及提升[1]。本研究重點探討信息化技術在腦病科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以及下一步的改進空間。
1 資料與方法
1.1 一般資料
選擇我科2017年1月-4月收治的120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作為對照組,2017年9月-12月收治的120例腦梗死恢復期患者作為實驗組(2017年5月開始引入信息化技術)。對照組年齡30~75歲,平均(51.23±6.57)歲;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病患占比56.34%;實驗組年齡33~76歲,平均(52.13±4.37)歲;初中以上文化水平病患占比59.54%;2組病患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常規護理:按照常規護理流程及方法進行操作,護士長及責護組長對每日的工作進行監督檢查,對出現的護理缺陷、差錯進行全面調查。
實驗組在對照組的基礎上,開展護理信息化服務,針對護理服務全流程采用信息化技術進行管理,具體包括:1.信息化系統搭建。在信息科的大力支撐下,結合科室實際情況,開發信息化系統,定制電子手持終端PDA,全面數據化管理病患及治療信息,包括:電子病歷管理、醫囑電子發放、配液核對、標本采集數字化管理、患者巡視記錄數字化及告警、住院費用核對、批量患者信息分析等;搭建微信咨詢公眾平臺,以科室資深專家為資源,為病患提供線上咨詢和學習通道; 2.護理人員信息化服務業務能力建設。在系統啟用前,組織全科室的護理人員學習信息化系統相關知識,設置2個月試用期,在試用期內,IT人員長期駐守,對護理人員進行解疑答惑;針對微信公眾平臺,制定后臺維護規則,確定宣傳理念和內容,收集患者關注的問題進行集中解釋。3.長期康復問題離院在線答疑。針對腦病科患者的長期特殊性,多數時間需要在家自己做康復訓練及恢復,利用線上公眾平臺,定期發布最新動態,針對性解答患者存在的疑問和困惑,培養良好的醫患關系。
1.3 觀察指標
試驗結束后對比兩組患者的護理缺陷及差錯發生率、滿意度。通過擬制調查問卷表,在患者離院前進行調查,評價在院期間對護理服務滿意度,收集發生護理缺陷的具體情況和次數。
1.4 統計學處理
使用SPSS 22.0 軟件進行數據計算和統計,數據采用平均值和標準差表示,計量數據比較采用樣本的t檢驗,計數數據比較采用卡方檢驗,P<0.05表示符合統計學要求。
2 結果
2.1護理過程中差錯率對比
對照組由于手動收費,容易引起收費錯誤,比如對代碼不熟悉,敲錯數字等等,由于手寫單子,筆誤,口服藥發放錯誤,患者年齡大,語言障礙等,溝通不便,差錯率明顯高于實驗組,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2.2滿意度對比
通過病患離院前滿意度調查發現,因為實驗組差錯率的明顯下降,護理人員的工作重心由具體的日常操作逐漸向病患的實際需求轉移,明顯提升了實驗組病患對護理人員的滿意度,差異有統計學意義(P<0.01):
3 討論
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當今社會已處于信息化時代,尤其醫院信息化建設已經成為醫院管理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使用信息化建設可以大大降低護理缺陷、差錯發生率,提升護理效率,提高病患滿意度,增加護患和諧,而傳統的護理管理模式,在護理工作過程中很容易引起護理缺陷和差錯[2],嚴重時可引起較嚴重的護患糾紛,給科室和醫院的形象造成不利的影響,護理人員消耗了大量精力處理此類繁雜且不產生任何收益的事物,降低了護理行業的可持續發展,因此,采取有效的護理信息化建設以解決傳統護理重大弊端已成為大勢所趨。
傳統護理模式對人員技能和職業素養要求較高,很難應付突發的緊急變化,比如護理人員請假,流行性病癥事件等,通過信息化改造,可以極大規范護理流程,降低對人員技能和職業素養的要求,提升效率的同時提升護理人員積極性[3]。避免了護理人員長期高負荷工作強度下造成護理缺陷的幾率,改善醫患關系,也最終會產生更大的經濟效益[4]。
自2017年5月,信息化技術在本科室開始應用以來,通過一系列的信息化改造之后,效果明顯,通過上述分析可知,實驗組的滿意度、缺陷率和效率均有大幅的提升和改善(P<0.05),這說明信息化建設對護理服務改善具有極大的影響。目前,信息化技術在科室的應用尚處于初級階段,在應用過程中,提升效率的同時也暴露出很多問題和不足,亟待改進,比如:目前并非所有的治療都可以電腦綁定自動收費,僅能處理簡單的項目;系統還不包含日常口服藥核對功能;尚未接入大數據功能,不能以統計學原理分析護理效果,尋找短板;微信公眾平臺尚未建立病患個人康復檔案,無法針對性修正康復計劃。
參考文獻
[1]鄧婉文.護理信息化建設對優質護理服務的影響[J].護理實踐與研究,2016,13(14):114 -116.
[2]沈衛英.護理信息化服務在產科護理中的應用[J].中西醫結合理,2016,2(12):111-113.
[3]何義芬,徐禹,杜愛平,等.信息化管理在優質護理服務中的應用效果分析[J].華西醫學,2016,ll(4):762-764.
[4]劉鳳梅,孫愛霞. 護理信息化體系在臨床優質護理服務工作中的應用[J].齊魯護理雜志,2015,19(20):133 -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