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琳 李瑤林
【摘 要】目的:總結全胃切除術患者術后營養護理的經驗。方法:對1例胃癌患者在全麻下行全胃切除術患者,術后加強營養護理,包括靜脈營養,早期腸內營養,經口進食營養。結果:患者手術后當天開始靜脈補充營養,術后第2天開始鼻腸管給以腸內營養,術后第7天開始經口進食流質飲食,術后12天順利出院。結論:對全胃切除術患者加強術后營養護理,包括靜脈營養,早期腸內營養,經口進食營養的護理,可保障手術治療效果,促進患者康復。
【關鍵詞】胃癌;全胃切除術;術后營養護理
胃癌是我國常見惡性腫瘤之一,2005年,胃癌死亡率占我國惡性腫瘤死亡率的第3位。好發年齡在50歲以上,男性發病率明顯高于女性,男女比例約為2:1。早期發現,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提高胃癌療效的關鍵[1-2]。外科手術是治療胃癌的主要手段,也是目前能治愈胃癌的唯一方法。經腹全胃切除術用于胃癌的治療,臨床上經常用于賁門癌,胃上、中部癌,彌漫浸潤型胃癌等的治療。手術方式復雜,時間長,術后患者病情危重且不穩定,對醫護人員挑戰大,需進行全面觀察和護理,尤其是術后早期禁食,腸外營養支持,早期腸內營養支持,飲食護理[3]。2018年1月,我院收治1例胃癌,胃體后壁黏膜可見一巨大潰瘍的患者,在全麻下行全胃切除術,術后恢復良好,現將護理報告如下。
1 病例報告
患者,女,62歲,因胃脹1個月,持續性加重入院,入院時心率80次/min,血壓123/96 mmHg。門診胃鏡提示:胃體后壁黏膜可見一巨大潰瘍,覆白苔,表面潰瘍,觸之易出血,門診以“胃占位”收入我科。入院后第6天在全身麻醉下行胃癌根治術(全胃切除術),術后返回病房,留置胃管1根,術后第1天拔除;鼻腸管1根;尿管1根,術后第1天拔除;腹腔引流管3根,術后10天拔除,手術后當天禁食水,開始給予靜脈營養,補充的有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注射液(卡文)1440 ml,10%氯化鈉80 ml,10%葡萄糖酸鈣注射液30 ml,普通胰島素10 U,脂溶性水溶性維生素組合包裝粉針1盒,丙氨酰谷氨酰胺注射液100 ml,脂溶性維生素Ⅱ粉針1瓶,復方氨基酸注射液18AA-V 500 ml,采用控制輸液泵控制速度,速度為200 ml/h。術后第5天停止靜脈補充卡文,在原有基礎上更換為給予10%葡萄糖注射液500 ml,10%氯化鉀30 ml注入,胰島素改為5 U。術后第7天停止靜脈補充各種營養素,術后第2天開始經鼻腸管輸注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輸注速度為30 ml/h,術后第3天,經鼻腸管輸注白普力500 ml,輸注速度30 ml/h,術后第4天經鼻腸管輸注百普力500 ml,輸注速度60 ml/h,術后第5天經鼻腸管輸注舒益健40g+溫水500 ml,米湯500 ml,輸注速度90 ml/h,as術后第6天,輸注舒益健40g+溫水500 ml,米湯500 ml,排骨湯500 ml,輸注速度100 ml/h,術后第7天經鼻腸管輸注舒益健40g+溫水500 ml,米湯500 ml,排骨湯500 ml ,果汁500 ml,輸注速度120 ml/h,之后每天均輸注自備的湯水2000 ml,輸注速度120 ml/h,直到術后第12天拔除鼻腸管,于是停止腸內營養。術后第7天開始進食流質飲食,術后第10天開始半流質,術后12天順利出院。
2 術后營養護理
2.1腸外營養
因胃腸減壓期間引流出大量含有各種電解質如鉀、鈉、氯等的胃腸液,加之患者禁食水,易造成水,電解質,和酸堿失衡和營養缺乏。因此,術后需及時輸液補充患者所需的水電解質和營養素,必要時輸血清清蛋白或全血,易改善患者的營養狀況,促進切口的愈合。詳細記錄24小時出入液量,為合理輸液提供依據。腸外營養制劑,葡萄糖時PN的主要能源物質,成人常用量為4~5 g/(kg.d),供給機體非蛋白質熱量需要的50%~70%。常用濃度為25%,50%,臨床上應用時應注意:高濃度葡萄糖因滲透壓高,對靜脈壁刺激大,不宜從周圍靜脈輸入,由于人體利用葡萄糖的能力有限,約5 mg/(kg.min),在應激狀態下其利用率低下,過量或者過快輸入均可導致糖代謝紊亂,且多余的糖將轉化為脂肪沉積在器官,成脂肪肝浸潤。因此,目前PN強調糖和脂肪雙能量來源,葡萄糖糖代謝依賴于胰島素,對手術創傷致胰島素不足的患者必須補充外源性胰島素,一般每8~10 g葡萄糖給予1 U胰島素。脂肪乳制劑是PN的另一種重要能源,成人常用量為1~2 g(kg.d),供給機體非蛋白質熱量需要的20%~30%。常用濃度為10%、20%、30%。臨床應用意義在于提供必須脂肪酸,維持細胞膜結構和人體脂肪組織的恒定。因其滲透壓與血液相似,可經外周靜脈輸注,但輸注速度不宜太快。復方氨基酸是PN的唯一氮源,其營養價值在于供給機體合成蛋白質及其他生物活性物質的氮源,正常機體氨基酸需要量為0.8~1.0/(kg.d)。近年,谷氨酰胺在營養支持中的作用受到重視,Gln屬于非必須氨基酸,在手術,創傷,感染等應激狀態下,內源性產生的谷氨酰胺不能滿足機體需求,嚴重缺乏將影響器官功能。電解質,腸外營養時需補充鉀,鈉,氯,鈣,鎂及磷。常用制劑為10%氯化鉀,10%氯化鈉,10%葡萄糖酸鈣等。維生素,常用制劑有水溶性維生素及脂溶性維生素。水溶性維生素在體內無貯存,PN時應每日給予,脂溶性維生素在體內有一定貯存,禁食時間超過2-3周才需要補充。該患者手術后當天就給予靜脈營養支持治療,因為患者年齡較大,外周血管條件差,靜脈營養支持時間長,術后有可能涉及到化療,綜合考慮后,經得患者同意后,于是在入院后第3天患者右肘上置入一抗高壓式中心靜脈導管,置管長度是35 cm,外露0 cm,臂圍24 cm,PICC置管后相關護理,置管后,彈力繃帶加壓包扎2 h,告知患者如果出現活動性出血或腫脹不適,要及時通知護士,指導患者活動置管側上肢腕關節,肘關節。可行握拳,旋腕及上肢抬高的外展運動,切忌用力過猛,每日堅持散步。置管側肢體可進行日常活動,勿提重物,如打羽毛球,游泳,等過度運動。建議每天飲水1000 ml以上,每天早晚溫熱水泡手,促進血液循環,指導患者保持局部清潔干燥,勿擅自撕下貼膜,如果貼膜出現卷曲,松動,潮濕,穿刺點及周圍皮膚紅,腫,疼痛,滲出,PICC外露刻度有變化,要及時告知護士,及時給予相應處理,一般置管后24 h進行首次PICC維護,之后,如果沒有特殊情況,每周維護1次,置管后當天給予抗凝劑治療,以預防血栓,置管當天給予多磺酸粘多糖(喜療妥)涂擦周圍皮膚,一天2次,指導患者涂抹貼膜周圍,避免貼膜上涂擦,涂擦喜遼妥后用保鮮膜覆蓋,以免衣服將藥膏蹭掉,輸液時置管側肢體自由擺放,適當抬高。睡覺時,保持舒適體位,盡量避免壓迫置管側肢體,沐浴前使用保鮮膜將貼膜上下10 cm嚴密包裹,切忌浸濕貼膜。治療間歇期或出院后每隔7天到醫院更換貼膜和外漏接頭并沖管,保持功能狀態。
2.2腸內營養
早期腸內營養支持,對術中放置鼻腸管的胃癌根治患者,術后早期經鼻腸管輸注腸內營養液,對改善患者的全身營養狀況,維護腸道屏障結構和功能,促進腸功能早期恢復,增強機體的免疫功能,促進傷口和腸吻合口的愈合等都有益處。鼻腸管要妥善固定,我科室采用3M膠布,采用工型固定,和高舉平臺固定,首先將膠布剪成3 cm×3 cm工字形,一邊粘于鼻部,粘貼前用清水將鼻部清潔干凈,另一邊環形包繞管道。再將膠布剪成3 cm×3 cm的膠布,高舉平臺固定,將管道留有一定的弧度,這樣固定更牢固,指導患者妥善固定鼻腸管,防止管道滑脫,移動,扭曲和受壓,管道每天要交接,每班行管道滑脫風險評估,評估管道狀態,并在護理記錄單上記錄,鼻腸管上貼紅色高危管道標識,在輸注前后,連續輸注過程中每間隔4 h,使用特殊藥物前后,需用溫開水20~30 ml沖洗管道。不輸注時鼻腸管應每日早晚各沖洗1次,輸注管應每日更換,輸注的原則量由少到多,濃度由稀到稠,速度由慢到快,溫度在38~40℃左右,溫度較低時可用加熱器。一般在我科全胃切除術后第2天開始經鼻腸管給予腸內營養,第2天給予0.9%氯化鈉注射液250 ml以30 ml/h持續泵入,用專門的腸內營養泵控制速度,在輸注的過程中患者若出現惡心、腹脹、腹瀉、便秘、心慌、嗆咳等不適,要及時停止輸注,給予及時調整。若患者無不適,術后第3天給予百普力500 ml,以30 ml/h泵入,百普力是為復方制劑,其主要成分為水,麥芽糊膠精,乳清蛋白水解物,植物油,維生素,礦物質和微量元素等人體必需的營養要素,在室溫下使用,打開前先搖勻,該產品密閉,室溫(10~30℃)保存,已打開的瓶子在冰箱4℃條件下最多存放24小時,術后第4天仍然給予百普力500 ml以60 ml/h泵入,輸注完后的空瓶不要丟棄,留下待用。術后第5天,經鼻腸管給予自備的湯水1000 ml,以90 ml/h泵入,自備的湯水剛好可用之前打白普力的空瓶裝,指導患者自備的湯水可以是營養粉,米湯,排骨湯,雞湯,一般不建議術后早期輸注魚湯,主要是因為魚湯是高蛋白的物質,不利于吻合口的愈合,湯一定要清淡,少油,也可以輸注果汁,如橙汁,西瓜汁等,也可以輸注各種蔬菜汁,如胡蘿卜汁等,在自制湯水的過程中,我科采用雙層紗布過濾三次,在輸注的過程中,為了避免溫度過低,我科采用專門加熱器,也有自制簡易的加熱器,比如指導患者用玻璃瓶裝熱水,將管道纏繞于瓶身上,并給以毛巾包裹,或者用暖手袋,或者暖寶寶貼,方法都同前,注意纏繞的時候盡量靠近輸注的營養管離患者近的一端,這樣加熱過的液體可用盡快進入腸道內。術后第6天經鼻腸管輸注自備湯水1500 ml,速度調至100 ml/h,術后第7天,給予自備湯水2000 ml經鼻腸管輸注,速度調至120 ml/h輸注。
2.3飲食護理
全胃切除術后早期禁食、禁飲,禁食期間經靜脈營養支持供給機體所需的營養,還可通過鼻腸管等進行腸內營養支持,由于失去胃的儲存功能及考慮到吻合口的愈合,患者完全恢復經口飲食往往需延遲到術后第7天,一般情況下按3,3,3原則進食:術后第7天開始,進食溫開水,清流質半量,每次50~80 ml,一日6,7次;然后再進食3天流質,每次100~150 ml流質飲食是一種食物呈液體狀態,在口腔內能融化為液體,易吞咽易消化無刺激性的食物如米湯,蛋花湯,菜湯等,一日6,7次;然后再進食3天半流質,半流質時一種食物比較稀,軟,爛,易咀嚼,易吞咽,易消化含粗纖維少,無強烈刺激呈半流質狀態的食物。如米粥,面條,混沌等;術后2周后逐步過渡到軟食,軟食介于半流質到普通飲食中間的一種飲食,食物易于消化,便于咀嚼,食物碎,爛,軟,少油膩,少纖維素如軟米飯,煮爛的青菜,肉泥,魚泥等,開始時少量多餐,以后逐漸減少進餐次數并增加每次進餐量,逐步過渡到普食,普食基本與健康然飲食相似,飲食中熱量要充足,各種營養素種類要齊全,數量要充足,營養平衡。術后早期不宜進食富含纖維素及易產氣的食物,如豆類,奶類,糖類,粗纖維蔬菜,忌生,冷,硬和刺激性食物[4];避免進食過甜過熱食物,進餐后平臥10~20 min,以防出現傾倒綜合征,注意少量多餐,進食時要控制速度,細嚼慢咽。雖然大部分患者最后能接近正常人的飲食,但是由于沒有了胃的貯存功能,終生不能暴飲暴食。過度暴飲暴食可導致腸穿孔,腸扭轉壞死等并發癥。
參考文獻
[1]佟琰.護理干預在全胃切除術治療胃癌中的應用價值探討[J].中國醫藥指南,2018,16(11):276-277.
[2]周鳳玲.全胃切除術后腸內營養治療患者的護理[J].中外女性健康研究,2018(06):134-191.
[3]王雪梅.胃癌全胃切除術后腸內營養支持的護理效果觀察[J].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2017,4(86):16949.
[4]鄧長蘭.胃癌全胃切除術后實施早期腸內營養的護理體會[J].數理醫藥學雜志,2016,29(12):1857-1858.